文章出處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00-01

  摘 要 在體育教學中利用學生日常生活實踐活動作為引導,嘗試開放式教學,讓互動合作貫穿于體育�n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充分發揮教、學合一的優勢,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在交流中學習,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從而使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提高。
  關鍵詞 體育課 師生互動教學 合作意識與能力 探討
  針對我們學校的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教材的自編。在體育教學中利用學生日常生活實踐活動作為引導,嘗試開放式教學,讓互動合作貫穿于體育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充分發揮教學合一的優勢,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在交流中學習,充分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的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從而使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提高。下面就我個人的教學體驗,談在體育課中怎樣實現師生互動教學。
  一、激發動機,引起需求
  學習離不開動機、愿望和需求。對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充分地創設情境,讓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準備活動時我們可以設計律動游戲,通過輕快的音樂配合小公雞、小白兔、青蛙等動物的動作進行編操,很快的吸引住了學生,學生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很投入的完成了準備活動。因為游戲是在師生共同參與下進行的,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相互模仿,相互交流,把小動物的各種姿態模仿得活靈活現,學生興趣昂然。這樣的互動性準備活動不僅激起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充分地做好了準備活動,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表現力。
  二、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
  (一)自我體驗法
  “學練結合”是學生學習體育的主要方法。教學中我們經常采用的學練形式是“收放結合”。“收”是為了學,“放”是為了練。根據學生對練習內容的掌握程度,“練”也有所側重,一般分為學習性練習、指導性練習、鞏固性練習和檢查性練習等四種練習過程,每一種練習過程都有不同的練習目的。
  (二)團隊學習法
  經常的結伴練習不僅為他們提供交流的時機,更為他們提供集群機會,使他們逐漸學會集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的處理方法,為今后的社會生活打了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
  結伴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結伴、不固定結伴和自由結伴等多種。各種形式經常輪換、結伴對象每每不同,從而使學生學會交往、學會謙讓、接受磨練。同時由于小群體練習無論從形式還是練習的效果都是孩子從未享受到的,因此他們都會感到新奇有趣而樂于參與。
  (三)競爭體驗法
  “比”是使學生玩而生樂的一種“催化劑”。爭強好勝是學生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他們往往不顧自己的實際,事事爭取扮演“強者”的角色,具有極強的表現欲,比賽的形式正是“強者”的最好表現機會。在扣人心弦的比賽刺激下,其它神經則處于抑制狀態,減輕了因學業負擔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
  (四)自主學習法
  首先,對學生要積極培養自主鍛煉的能力,提倡教師對鍛煉的結果進行調控,而將完成結果所采用的途徑方式的選擇權留給學生,逐漸培養自主鍛煉的能力。例如:進行障礙接力時,教師只向學生提供游戲的規則、場地、器材,而對障礙物的設置、越障的方式等則由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情況自行設置、創編,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設計、嘗試、驗證、修改……時久日長,學生自主鍛煉的能力就會逐漸生成與提高。
  其次,學生由于經歷的不同,正是這種差異性,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時,牢牢把握基本活動內容的教學,對輔助性、發展性內容則采用自主選練的形式,給學生選擇和自主發揮的空間。主要內容集體學練,輔助內容個別學練、發展內容選擇學練。
  三、發展遷移,創新運用
  教學過程是內化與外化的統一過程。內化是外化的基礎,外化可以使內化成果得到鞏固和加深。學生的創新運用,其實就是知識的外化。體育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能以后應鼓勵學生體驗、創新。如在柔韌練習時以游戲的形式,把肩、背、腰、胯等柔韌性動作糅合在游戲中,并引導孩子們自編游戲使柔韌練習增加了趣味性,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挑戰自我,體驗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熱情,通過氛圍的渲染,使弱勢學生克服練習柔韌性的畏懼感,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游戲,掌握了技能,并對內化的知識技能進行了外化體現。
  同樣,我們在進行放松練習時也讓學生把內化的技能,通過互動合作轉化為外化的。如在放松練習時放音樂,讓學生聽音樂自編舞蹈進行放松,學生就會把已掌握的舞步、手型動作,身體姿勢進行重新組合,編成新的舞蹈,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動作的復習、模仿、交流不僅鞏固了已有的技能,還掌握了新的動作技能。
  總之,體育教學中的互動合作教學,不僅增強了師生情感交融,發揮了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調節了教學關系和相互作用,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加強了學生與情境的交互影響,推動學生的創造性學習,使學生的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實踐能力都得以充分的發揮,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白建軍.對高中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09).
  [2] 陳學麗.論小學體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J].學周刊.2016(25).
  [3] 馬艷紅.中學體育課堂互動失范行為的研究[J].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2015.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5/123079.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