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就愛閱讀網友為您分享以下“初中社會教學中創設開放式課堂的嘗試”資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對92to.com的支持!
希爾伯曼認為開放式課堂“包括空間上的靈活,學生對活動的選擇,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程內容的綜合性”。開放式課堂與傳統接受式教學的根本區別是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展區。同時,教師科學且富有啟發性的設問,為學生創造了積極思考的情境,激發了學生感知新知識,探索真理的欲望。本人在初中社會課教學中有意識地嘗試了開放式教學模式,現就本人的嘗試談談一些感悟。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常常根據自己的意圖,自己的想象和所謂的推測來完
成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教學思路的設計。但老師這樣“閉門”造出來的這種“車”雖然有時很美,甚至也很豪華,可學生們卻對之不屑一顧。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探索性,強調學生的體驗、探究、實踐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注重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習成為學生獲得積極、愉快、成功體驗的過程。所以,教師應拋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教學活動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教材,教學的形式不應拘泥于單純的講授。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拓展學習空間,把辯論、討論、調查采訪、參觀、演講等形式引入課堂,努力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去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和經歷,使整個課堂成為全方位的主體教學活動。
開放式教學的核心還在于教學過程的開放。傳統教學模式下,任何教學環節都
是教師精心設計預設好了的,學生不能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只能被動地聽從老師的安排,儼然成為一臺知識的接受器,這樣的教育模式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出來的最多是一個馴服了的綿羊式的“人才”,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拘一格,走出封閉狹隘的教學俗套,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和空間,讓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參與到課堂中,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剛嘗試開放式課堂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明白本課的教學目標,而后要求學生閱讀整節教材內容,在此基礎上,以4人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結合教材及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大膽提問,學生的熱情十分高漲。經過小組討論,在交流階段,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有些是圍繞教材內容而提,如在《印度》一課教學中,學生提問:“印度發展農業有哪些有利條件”?“印度的農作物分布是如何分布的”?同時,也有一些學生提出了教材中未涉及但他們很感興趣的問題,如“印度是佛教起源地,但今天的印度多數居民為什么不信佛教”?“泰姬是誰?為什么造泰姬陵”?“印度主要人種是白種人,可我們常說印度黑炭,這是怎么回事?”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我都先把它拋給學生,教材內的知識,學生輕而易舉地就可解決了,教材的外延知識則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自己的理解,學生回答出來的答案各有千秋。教師在學生提問、回答過程中扮演傾聽者角色,即使對于有失偏頗的質疑、分析也不急于給以否定,而是贊許其敢于開動腦筋,思維活躍。這樣,學生就可以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并勇敢地進行思考、質疑。在分析階段,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教師給以補充性答案。有些問題其實沒有最終唯一的標準性答案,要求學生在討論分析中自己去篩選合理的解釋,這就使學生的思維顯得靈活多變,也培養了學生理性的懷疑與批判精神,并為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敞開了大門。
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學生對社會課的興趣日趨濃厚,也初步習慣于在課前預習學習內容,而且有時間精讀教材、找課外資料,也挖掘出了一些較有難度的問題,如在初一社會《埃及》課中,學生提出了“埃及為什么能成為長絨棉的最大生產國”、“埃及瀕臨地中海與紅海,氣候為什么如此炎熱干燥?”、“埃及的國界線為什么那么直”等等。又如在初二社會《三國鼎立》一節中,學生在課堂上就提出了“漢獻帝為什么會走投無路?”“曹丕是個怎樣的人?”“曹操自己為什么不稱帝?”“從漢的統一到三國的分裂,這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為什么?”“西安事變后,為什么不殺了蔣介石,而主張采用和平方式解決”等一系列頗有難度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都有一種心態:我的問題如果能把同學甚至是老師問倒,那我就是很厲害。所以,他們也很講究問題的設計,減少“死問”、“直問”(即多問“為什么”、“怎么樣”,少問“是什么”)。
而反過來,學生若能回答出這類問題,那也顯示他的水平,所以,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夠得到一種成功感,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就被激發了,在課堂上面對不同的問題,大家的思維始終保持活躍狀態,由此也有助于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創造意識。
開放式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維的開放,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漫無邊際,目無紀律,胡言亂語,教師必須“有控”,需要把握好“開放”和“有控”關系的度。教師畢竟是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控制什么?整個課堂教學進程、活動的組織、規則的執行、紀律的維持、思維的導向及信息的反饋都應在教師的控制和引導之下,即:一方面,努力讓學生克服思維障礙、開放思路;另一方面,隨時修正思維的方向。
總之,開放式教學突破了“課堂為中心”的陳舊模式,把學生由過去的“被拘
于十畝校園,四周圍墻之內,課堂是他們唯一成才場所,從書本到書本,從課堂到課堂”變為“有充分自由發展發展的空間,有更多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課堂的開放意味著對學生的尊重,生命的喚醒,是一種心與心的溝通;課堂的開放意味著對學生的信任,能力的賞識,是一種情與智的交融;課堂的開放意味著對傳統的挑戰,新事物的接受,是一種新與舊的互補。開放的課堂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是孕育自主創新人才的沃土,在客觀上也將為學生終生學習、獨立學習、探索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20/9269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