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你不必總那么聽話。
一項近期發表在《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喜歡打破規則的、沒大沒小的孩子,往往比聽話的孩子在長大后更加富有。
這個研究考察了超過700名12歲小孩的背景(比如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智商)和行為特征(比如是否精力難以集中、是否缺乏耐心、是否情緒悲觀、是否愛打破規則和無視家長權威),并跟蹤調查他們至52歲,來評判他們的事業成功程度和收入水平。
該研究顯示,就算控制了智商、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接受教育的機會等因素的影響,這群人中高收入者最顯著的非認知類影響因素,就是小時候“喜歡打破規則”、“愛挑戰師長”。
還有一些其他研究,似乎也能支撐“不守常規的性格特征能給事業和收入中的至少一項帶來提升”的假設。2001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與想方設法去避免沖突的人相比,愛找麻煩的人在事業上更加成功;但是2005年的另一項研究則顯示,這樣的人賺錢更少。
對父母而言,這樣的研究結果讓人煩惱:因為,打破規則、不討人喜歡的小孩,很可能難以管教——而且會闖不少禍。
問題來了:如果你的孩子有敢于質疑和挑戰的勇氣,現在你又知道這種性格有可能成為孩子的一項優勢。
那么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尊重其性格特點的同時又不至于任其變成一個招人討厭、甚至走向犯罪的人?MarketWatch就此咨詢了專家:
專家回答:這不容易,但還是有可能的。
人際關系專家兼咨詢專欄作家April Masini說:“家長既要讓孩子繼續保持這種精神氣,又讓他們知道自己行為的后果,要在兩者之間找好平衡點。”她稱,家長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來給孩子講述,在什么場合、用哪些方法來質疑老師和長輩是OK的,還要解釋這樣做的可能后果。你這樣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有時候規則可以打破,邊界可以移動,但行為卻是會帶來風險的。
專注家庭教育領域的博客作者Cherie Corso表示,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親身實踐也很重要。她說:“讓孩子們去質疑吧。如果有什么規矩礙著他們去實現目標了,那就放他們去解決……沒準兒他們最后還能在規則范圍內發現更好的解決辦法呢。”她說,家長還應同孩子探討做決定的思路與結果,且要記住,“作為家長,不要那么快就去修正,你負責傾聽和參謀,而選擇和決定的事得由他們自己做。”
當然,你自己也要以身作則。Corso說:“你要在孩子面前展示,如何在復雜的局面下挺過去,讓他們覺得自己面對阻力時,也能有同樣的實力應對并且能成功。”
但是,在哈佛大學講授心理學課題的心理治療師Holly Parker提醒稱,不要讓家長誤以為,自己必須要培養一個喜歡打破規則的孩子才行,尤其是考慮到這項研究中還發現了其他有利于成功的特質,例如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
允許自己把事情看簡單一些,鼓勵孩子正面的特質,同時記住,你不用完全去主導一切。”
作者 Catey Hill MarketWatch 華爾街日報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70226/107029.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