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月來,在央視的連續報道下,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吸引了各方眼球,轟動一時。該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目前,大墓主棺的清理工作仍在進行中,并且不斷傳來新發現的消息。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大塘坪鄉觀西村發現的這一西漢大墓,各方媒體的命名表達不一,有稱“海昏侯墓”,有稱“南昌西漢大墓”。那么,考古學上一般如何為墓葬、遺址命名,有何慣例?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現場
事實上,對于墓葬、遺址、考古學文化的命名,中國與西方考古學界的傳統和規則有差異。前者對于命名方式較為規范和統一,并具有一定規則可循,而后者相對隨性和個性,特別是對一些古代遺址的命名,視各國國情或考古學家或考古愛好者的喜好而定,例如,有些西方遺址若是發現于私人領地,則會以土地所有者的名字來命名;有些遺址會以考古愛好者自己的名字命名;有些遺址的名稱會根據考古學家的個人喜好進行命名,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羅伯特·貝廷格先生就將加州一個洞穴遺址以滾石樂隊的作品“給我庇護(Gimme Shelter)”來命名,等等。關于中國墓葬和遺址的命名方法,文獻中很少對此進行大篇幅的討論,但這已經成為考古學界一種“不明自白”的“慣例”。
19世紀,西方考古學研究就已開始關注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問題。夏鼐先生在指導中國考古學文化命名的過程中,非常強調國際考古學界的命名慣例,即考古學文化“大多數是以第一次發現的典型的遺跡的小地名為名”。這個辦法最早是19 世紀6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在研究舊石器文化時開始采用的,實際上借用的是地質學上地史分期的命名辦法。20世紀以后,這種命名方法被考古學家們普遍采用。而中國考古學界對考古學文化命名原則的研究,實際上遲至20 世紀50 年代末才真正展開。現今,考古學界時常采用以地區或流域命名、以特征遺物命名、以地名加前后綴命名、以族別命名等方法。
安志敏先生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的“考古學文化”這一詞條中也提到:“考古學文化的命名——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做法,應用得最為普遍。”因此,以“小地名”命名的方法使用最為常見。這里的“小地名”,更準確來說,可以是該墓葬所在地或附近的最小地名,如村、縣、鄉、墩等的名稱。
對于遺址的命名問題,許宏先生在博文中指出:“遺址命名應以遺址所在地的小地名為準,以加重其排他性和唯一性。”同樣,對于墓葬的命名問題,仍應遵循“小地名”命名的方法,有時甚至可以精確到同一遺址中不同墓葬的序號。不過,當新發現了能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器物或文字時,其命名方法有時也會發生改變,這種情況可能就是導致媒體在不同時段對同一墓葬有不同叫法的原因。例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考古發掘期間,考古人員向外界介紹此墓時,用的名稱是“擂鼓墩一號墓”,是考古界通常的墓葬命名的方法,即地名加序號。直到研究了墓內出土資料后,才改稱為“曾侯乙墓”,這也是考古學界常用的另一種命名方法:以墓主之名命其墓。其中,前一種命名方法便是選取了遺址所在地的“小地名”。
當然,對于這方面的命名問題,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1988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尸鄉溝商城”榜上有名,該遺址位于河南省偃師縣西南洛河北岸的尸鄉溝村一帶,事實上,“尸鄉溝村”是根本不存在的。經許宏先生綜合考察,認為“發掘者證史心切,而將當地老鄉所言‘石羊溝’解譯為發音相似的‘尸鄉溝’,遂成就了考古學史上的一段軼事”。另一件趣事則發生在國外,大津巴布韋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得名于一組始于公元4世紀至5世紀的巨石建筑群遺址。津巴布韋共和國即得名于此遺址,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考古遺址命名的國家。大津巴布韋石頭城
參考文獻:
王仁湘. 中國史前考古論集[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3:141-150.
Robert L. Kelly, David Hurst Thomas, Archaeology: Down to Earth (5th Edition)[M],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2014:38.
許宏,考古遺址仍應以小地名命名[N],2010-01-0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0gp1a.html
小白,果菲. 石頭之城:大津巴布韋世界上惟一一個以考古遺址命名的國家[J]. 科學生活,2005,01:78-81.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101/31805.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3 Wed 2017 03:20
如何為古墓命名
文章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