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730C系統中730炮與FL-3000N導彈的強強聯合,令該系統具有了很多國外同類系統不具備的優秀性能。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阿布扎比防務展上,中船重工展出了結合了730近防炮與6枚FL-3000N近防導彈的730C型艦載彈炮合一系統,成為繼俄羅斯“栗樹/卡什坦”系統后的第二款艦載彈炮合一系統。從一些表面的硬性指標來看,730C的總結性能堪稱世界第一,但一塊核心性能短板,不僅體現了其身上濃厚的“毛味”,也體現了中美海軍裝備的真正差距。


提及艦載彈炮合一系統,“栗樹/卡什坦”系統是目前唯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裝備。它在單一平臺上整合了2門AO-18K型6管30毫米加特林機炮與8枚SA-N-11近防導彈,從而創造了現有艦載近防系統的最大火力密度與最強火力搭配。但俄羅斯這么做,實際還是源于AO-18K型火炮射程近、威力小的局限,希望通過增加火力密度與打擊手段,換取對導彈目標的更高攔截率,但代價卻是整套“栗樹/卡什坦”系統高達19噸的全重。


相比AO-18K,綽號“火神”的M61A1型20毫米6管加特林機炮同樣沒讓美國好過,過小的口徑同樣使其面臨對導彈目標毀傷率較低的問題。但美國只是在加長M61A1機炮炮管后,就開始逐步放棄在近程以速射炮攔截導彈,轉而以“拉姆/海拉姆”系統,進行靈活的近距反導。但著眼于導彈較慢的飛行速度,以及高昂的使用成本,加之彈炮合一系統優勢的逐漸顯現,無論是“拉姆/海拉姆”還是“密集陣”都難以讓美軍滿意。


730C系統的火炮反應時間≦5S,而美軍“拉姆/海拉姆”的反應時間為2S,相差的3S就是中美之間的差距。


相比美俄,中國的730C近防系統有一個完美的開始,其裝備類似荷蘭“守門員”的7管30毫米速射炮威力相當強大,“守門員”對亞音速掠海導彈的攔截成功率,分別是“密集陣”的1.8倍、AK630的2.2倍。而與美國“拉姆/海拉姆”導彈相比,中國的FL-3000N除射程稍短外,無論是飛行速度、攔截成功率、制導效率等方面均毫不遜色。因此相比俄羅斯的縫縫補補與美國玩脫了的另起爐灶,中國730C系統整體性能堪稱世界第一。


但以上只是對730C系統的表面硬指標進行分析,如果進一步解讀就會發現不僅是730C系統,目前幾乎所有國產近防系統都存在的一項致命局限,那就是反應時間過長。根據中船重工提供的資料,730C系統中火炮的反應時間≦5S,導彈反應時間≦8S。相比之下,僅比“栗樹/卡什坦”系統的6.5S略快,而“密集陣”的反應時間為3.7S,“守門員”的反應時間為3.5S,“拉姆/海拉姆”的反應時間僅有2S。


面對反艦導彈,近防系統作為艦艇的最后一道防線,反應時間的長短決定了艦艇的生死。因此包括中國730在內的主要近防系統,都在同一基座上整合了打擊與偵查探測系統,從而盡可能縮短系統反應時間,730系統4S的反應時間基本達到了西方同類系統水平。但730C系統為兼顧FL-3000N導彈的射界,以及避免偵查探測系統被導彈尾焰灼傷,采用了類似AK630的打擊、偵查探測系統分置的布局,造成了系統反應時間加長。


既然730C系統存在這樣的問題,中國又為何要走這條路呢?答案或許是中國與美俄一樣面臨火力打擊上的局限。盡管730炮已很優秀,但為能以更大火力密度攔截更新導彈,中國研發1130系統,但該系統太重了,攔截距離相比730并無提升,同時反應時間也滯后至6S,因此中國只能選擇在較輕的730平臺上,通過整合FL-3000N導彈來延伸打擊范圍,但分置的探測偵查系統以及復雜程度劇增的整體系統,反過來進一步滯后了反應時間。


730C系統或許相比“栗樹/卡什坦”系統有一定優勢,但過長的反應時間或使其難以相比730或1130獲得明顯的戰力提升。相比這種“毛式”的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方式,將1130系統的反應時間提升至730系統的水平或許才是更好的選擇,至于730C這個“世界最強艦載彈炮合一系統”的名號真的不重要。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316/123650.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