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冬天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梧桐樹細小的枝條上堆著一層厚重的冰雪,而枝條在重壓下并沒有順從地彎下來,它們固執地反抗著,最終在沉重的壓力下折斷了。松樹比梧桐樹聰明。松樹知道怎樣去順從,知道如何彎垂下枝條來適應那不可抗拒的壓力。
  ○順從
  ○沉默
  ○抗爭
  順 從
  冬天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松樹的枝頭上堆滿了厚重的冰雪,堅強的松樹這時順從地彎垂下枝條,來適應那沉重的壓力。青松的挺拔與彎下枝條承受冰雪的壓力說明了,松樹有它剛直的一面,又有它堅韌的一面。韌,就是剛中有柔,是適應性強的體現。相反,自命清高的梧桐樹,本來是脆弱的枝條卻要固執地反抗冰雪的重壓,不能順從地彎下來,結果被冰雪的壓力折斷。梧桐樹寧折不彎,沒有松樹那樣聰明。為官做人也是一樣,在許多時候,要學會順從。順從也是為了生存。
  作為一個領導干部應該自己有主見,而且也應該有骨氣。堅忍不拔、威武不屈才顯得堂堂正正。但是在條件不利時,或者身處逆境中,應該也學會順從。任何一個人在他的人生之路上都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都有屈與忍的時候,都有必須順從別人的時候。“知行知止惟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有點抱負的人,暫時的委曲求全是為了將來的施展才華,屈是手段,伸才是目的。俗話說:“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低頭就是順從。試想,一位高大的漢子,走到一個低矮的屋檐面前,大吼一聲“老子決不低頭”,沖將過去,只能是被撞得頭破血流。順從,是一種“曲徑通幽”的人生態度。有些時候,迎合別人的意見,不違背、不反抗,是走出困境,贏得主動的生存策略。
  我們回顧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歲月,就會想起年近古稀的周恩來總理,一方面要考慮7億人口的衣食生計,一方面還要維護整個國家的正常秩序,所以在他的權力范圍之內,盡可能地穩定局勢,平衡關系,減少這場動亂給黨和國家造成的危難。在他的戰友、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由于種種原因先后被打倒或靠邊站的情況下,他只能忍辱負重,苦撐危局。他必須維護偉大領袖的威信,也不得不說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他必須在服從的前提下盡量做一些工作以減少文革造成的損失。
  1966年10月,毛澤東提出“徹底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周恩來不同意這一看法,專門找到毛澤東說:黨內歷來提路線問題,都是說左傾右傾,并沒有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提法,這樣提合適嗎?當毛澤東仍堅持自己的看法時,周恩來為了顧全大局,維護黨的團結,保留了自己的看法,順從了最高領導人的意見。
  作為一個有智慧、有韜略的領導者,最懂得順從的人生哲理。在大勢所趨,靠一個人或幾個人,根本無法改變現狀的情況下,聰明人應該權衡利弊,審時度勢,做出犧牲,進行忍耐、服從、克制,絕不逞好漢、撞南墻、拿雞蛋往石頭上碰。
  順從不是軟弱無能,順從也不是任人擺布,順從要有原則,順從要有尺度,順從要有價值。順從是一種柔,是一種策略,是一種良好的修養。性格柔性強的人,大都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故能成人所不能成之事。
  沉 默
  在領導工作中,有時需要沉默,運用得好,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沉默在社會生活中,在人際關系中,尤其在領導工作中,有著妙不可言的獨特作用。
  戰國時期,吳國打敗了越國。為了保存自己,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暫時向吳王求和,情愿住在石洞里,給吳王喂馬、拉馬,是一種沉默;孫臏為了躲過龐涓對他的迫害,故意裝瘋賣傻,住在豬圈里,也是一種沉默。沉默是人們在逆境中保護自己的一種較好辦法。就此,我們可以領會法國一則諺語的深刻含義:“雄辯是銀,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1945年7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波茨坦舉行會談。會談休息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斯大林進行心理戰,說:“美國已研制出一種威力非常大的炸彈。”而斯大林好像耳聾沒有聽見。其實,斯大林完全聽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會后,他立即指示加快原子彈的研制工作。斯大林為什么要裝聾作啞呢?因為當時無論說什么話,都不如沉默應對的效果。兩年后,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
  沉默是金。1976年的清明節,人民群眾聚集在天安門廣場悼念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相逢無語淚先盈,一朵小花訴衷情”,這沉默的氛圍,是對“四人幫”強烈的控訴和有力的反抗。魯迅先生說過:“沉默是最好的反抗。面對挑釁,面對惡語,面對流言,有時候需要針鋒相對,以牙還牙;有時候則需要沉默,這種無言的回敬常能使對方自知理屈,自覺無趣,獲得比強詞辯解更佳的效果”。
  沉默是金。古語云: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沉默,顯示了冷靜和清醒;沉默,閃爍著智慧和膽識;沉默,常常具有深沉的理性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有理說不清的時候,雖然自己正確但一時不能被人理解的時候,尤其在自己處于劣勢的時候,最好的態度是沉默。這時的沉默,是表示自己態度的最有效方法,也是進行抗爭的一種形式。保持沉默,需要沉住氣,頂住一切壓力,忍耐一切痛苦。需要深謀遠慮,養精蓄銳,等待時機。適時適度的沉默,如同春天的播種,孕育著秋后金燦燦的豐收;舉措得當的沉默,如同前進路上的階梯,助你攀登人生的高峰。

  人們稱道沉默是金,是因為它與冷靜的思索聯系在一起,是沉著和鎮定的表現,是在特殊環境中高人一籌的處世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金”,當我們聽到不仁不義之言,遇到憤憤不平之事時,則沉默不得,而要不平則鳴,據理力爭。只有應當沉默之時沉默,才可稱之為“金”。
  抗 爭
  我們在工作中,如果只知道順從、沉默,性格就會顯得軟弱。性格剛強是立身之本。無剛難以自立,更談不上成就事業。剛,就要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頑強拼搏的毅力;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在工作和斗爭中喜進不喜退,折人而不折于人;既能制怒,也能抑樂;既不怕失敗,有“愈挫愈勇”的品格,又經得起勝利,有“既勝若否”的精神;勇于化事,敢于負責,長于決斷等。
  抗爭是性格剛強的重要表現形式。凡有作為的領導者,一般都有棱角,都有個性,在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都能有理有節地進行抗爭。
  大家都知道周恩來同志是一位處事圓熟、謀略深邃的偉人。尤其在“文革”的特殊時期,他顧全大局,忍辱負重,順從寬容,為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周恩來同志并不是一味地順從,為了扭轉被動局面,他采取一定的策略,在黨內進行了積極的抗爭。1967年2月,某些紅衛兵組織為了奪權,擅自讓黨委靠邊站,他激憤地說:你們簡直沒有邊了!不能叫黨委靠邊站,革命不能革到無產階級司令部,革到毛主席頭上。當江青指責他不支持中央文革的工作,“只搞生產,不搞文化大革命”時,周恩來表示:不搞生產,不搞建設,人民吃什么用什么?靠什么搞革命?1971年9月,林彪叛國事件發生后,周恩來抓住這一歷史契機,毅然舉起批判“極左”思潮這面旗幟,落實黨的各項政策,平反部分冤假錯案,解放干部,整頓和加強企業管理,恢復文教科技部門的正常工作,打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做了一系列工作。成熟的革命家政治家,知道在什么時候適當順從以保全自己,也知道抓住一切機會通過奮力抗爭來扭轉局面。
  鄧小平同志一生“三起三落”,但矢志不渝,每次“落”的時候,都能盡快順從新的環境,該進工廠就進工廠,該下田間就下田間。但一遇到適當機會,就站出來為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進行抗爭。“文革”初期,鄧小平作為黨內第二號“走資派”被打倒,下放到江西勞動鍛煉,待到粉碎林彪反黨集團之后,鄧小平一復出,就著手對鐵路、鋼鐵、軍隊、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進行全面整頓,取得了偉大的成就。1975年11月,毛澤東提出,由鄧小平主持,中央做出一個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決議,鄧小平明確表示:“由我主持這個決議不適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周恩來去世后,鄧小平因“右傾翻案風”再次被打倒,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又給中央寫信,明確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我不出來沒關系,但天安門事件是革命行動。”1977年2月,鄧小平終于再次復出,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實踐證明:在工作中,只有順從沒有抗爭,只能默默無聞,無所作為,是個窩囊官;但只知抗爭不會順從,也會常常造成被動甚至吃虧。人們追求的最成功的人生哲學,莫過于柔而不弱、剛而不折、方圓并用、剛柔兼備。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206/98280.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