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孫中山的元帥級的三大保鏢及相關人員

孫中山先生尊為中國的國父,因為他推翻了封建王朝,是近代的第一人,但是關于他身邊的事我們知道的很少,尤其是關于孫中山保鏢的事,毛主席的保鏢我們經常聽說,也很熟悉,唯獨孫中山先生的保鏢大家不熟悉。

他在廣州就任大總統后就建立一個警衛團,分為三個營,這三個營長可以說是孫中山的貼身保鏢,而且他們都是非常傳奇的人,個個可以說是元帥級別的。
  
第一營營長 薛岳
  
薛岳原本叫薛仰岳,意思就是仰慕岳飛,因為他出生時中國正在遭受外國侵略,所以他的父親給他取了這個名字,后來他自己把名字改了,立志要做岳飛,所以直接就叫薛岳。
  
薛岳在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長沙會戰共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一次會戰和第二次會戰后日軍和國民黨都說自己獲得了勝利,但是我們看戰爭資料,第一次會戰中日軍先是占領了部分地區,后來又被國民黨奪回,勝負未明,雙方還在對峙當中。
  
第二次日軍出兵12萬和100架飛機,國民黨出兵50萬,先是日軍依靠優勢武器迅速推進占領了長沙,而后被薛岳的50萬大軍成功包圍,補給切斷,日軍只得突圍出去,這才沒有被吃掉,但是損失不小,國民黨又重新奪回了了陣地。
  
前兩次是剛過招,到了第三次才終于見分曉。這次日軍出兵12萬,薛岳出兵30萬,薛岳吸取了前兩次的經驗,讓日軍一個個關卡的打,自以為是占領來了陣地,不知不覺已經深入到了設好的包圍圈中,最后薛岳用30萬大軍將日軍圍住,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這才意識到上當了。
  
這三次戰役合稱為長沙會戰,此役共消滅純種日軍11.2萬人,單憑這個功績足以封帥,更何況他當時是指揮了幾十萬人,在我軍中,能指揮幾十萬人部隊的也就只有幾個元帥。
  
后來薛岳歲蔣介石去了臺灣,因為殺日軍多是積德行善,所以薛將軍活了102歲,堪稱長壽。
  
第二營營長 葉挺
  
葉挺將軍最為大家熟知的稱呼是新四軍軍長,在南昌起義中他的排名在朱德元帥的前面,他是南昌起義軍的前敵總指揮,毛主席稱他是我軍的第一任總司令。
  
葉挺將軍崛起于北伐時期,那個時候他的部隊被稱為“鐵軍”,為打擊軍閥做出了貢獻,在日寇入侵之后,他被任命為新編第四軍的軍長,軍銜是中將。
  
按著這樣發展,在新中國建立后葉挺將軍論資歷和戰功,絕對是元帥,可惜后來飛機失事,一代名將就此隕落,陪她一起的還有她的夫人,被稱為民國第一美女。
  
她們兩人在葉挺還是營長的時候已經相識了,一個年輕英俊大有前途,一個是出生富紳之家的名媛,兩人一見鐘情,在葉挺從蘇聯學習回國成為團長后兩人舉行了婚禮。
  
在皖南事變后,葉挺被抓,李秀文獨自在家照看孩子,支撐著整個家庭,可惜的是最終夫妻雙雙遇難!

葉挺將軍死時年僅50歲,夫人李秀文年僅39歲。

第三營營長 張發奎

大家對此人可能很陌生,其實他是葉挺的上司,在新四軍軍中葉挺只是團長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師長了,在后來的抗戰中他先后擔任過集團軍司令,戰區司令,這個級別和閻錫山、馮玉祥是一樣的。要知道,在國共合作中,朱德元帥還只是第二戰區的副司令長官。
  
他先后率軍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和昆侖關大戰,在抗戰中的他就已經被授予了二級上將的軍銜。后來在抗戰結束后因為和蔣介石鬧了矛盾,被蔣介石調成了顧問這樣的虛職。
  
到了1949年3月,此時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蔣介石又厚著顏面請他出山,張發奎心里非常明白大勢已去,上任僅僅四個月后就辭職而去,帶著家人歸隱香港。
  
1980年,84歲的張發奎在香港逝世。

附錄:其它相關人員

警衛團上級粵軍第一師的師長鄧鏗

鄧鏗是粵軍第一師的師長,這個警衛團其實就是鄧鏗一手組建的。陳可鈺是他的參謀長,是鄧鏗派陳可鈺去掌管警衛團。所以說,鄧鏗是實質的警衛團的團長。

鄧鏗是廣東惠州人,很早就跟著孫中山先生鬧革命,他手下的名人一大堆,比如在黃埔陸軍小學讀書時,他擔任學生長,介紹了很多人加入同盟會,這其中就有陳銘樞、陳濟棠、鄧演達、張發奎、薛岳、葉挺、張云逸等人。這些人后來就成了粵軍的核心人物。

到了大革命時代,成立了粵軍第一師,鄧鏗當師長。這個師就相當厲害了,除了上面說的調出去成立警衛團的外,還有很多名將。比如南天王之稱的陳濟棠、民革大佬陳銘樞,李濟深也是粵一師的。這么多猛將,鄧鏗的地位在國民黨內可以說是很高的。當時蔣介石的地位都在他之下。

在1922年,鄧鏗從香港回廣州,在廣九車站,人群中沖出槍手,對著他開了數槍。鄧鏗中彈之后,因并發癥去世。當時,他被抬到同僚陳炯明的面前,說了現在讓人都猜不透的四個字:“好人難做。”

鄧鏗死后,再沒有一個人能夠整合粵軍第一師了。一師瓦解成數塊,一部跟著陳炯明,一部跟著孫中山。跟著陳炯明的后面就消失了。因為陳炯明叛變革命,被孫中山打敗了。當時蔣介石拍馬救主,一下成為孫中山眼中的軍事接班人。要不是鄧鏗去世,蔣介石能上位這么快嗎?

跟著孫中山的就是葉挺,張發奎這些。他們后面又各奔前程。葉挺參加南昌起義,打下解放軍的建軍基礎。陳銘樞拉走的部隊成為第十九路軍,在淞滬一戰成為抗日英雄部隊。陳濟棠拉走的一隊立足廣東,成為南天王。而張發奎原本四人中起點最高,無奈南昌起義骨干被拉走。所以后面反而知名度不高。薛岳后面被老蔣重用,長征追著紅軍跑了全程,抗戰又聲名顯赫,成為抗日名將。

雖然他們各奔東西,但提起當年鄧鏗率領的粵一師,依然是他們共同的驕傲。

陳銘樞粵軍第1師第4團團長

陳銘樞(1889年—1965年),字真如,廣東合浦人,漢族客家人,1889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曲樟鄉璋嘉村。一度擔任代理國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長,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國民政府交通部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廣東省政府主席,京滬衛戍總司令官,兼代理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革命軍右翼集團軍總司令,一手創辦十九路軍,任十九路軍司令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入廣東陸軍小學堂,加入同盟會。后升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堂。

1911年(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參加中央第二敢死隊。

1912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13 年離校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后赴日本入大森浩然廬學校。

1915年回廣東策劃謀炸廣東督軍龍濟光的活動,事泄被捕入獄,后越獄再逃日本。

1919年在廣東肇(慶)軍游擊營任營長。次年任粵軍第1師第4團團長。1922年參加北伐,6月16日陳炯明叛變,第1師在回師途中為陳炯明瓦解。不久辭職,改名真如,避居南京學佛。

1924年經鄧演達介紹任粵軍第1師第1旅旅長。

1925年2月率部參加第一次東征陳炯明。5月回師廣州,參加南征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8月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0師師長。10月率部參加國民革命軍南征,任南征軍總指揮(后改任第1路指揮),收復廣東高州(今茂名)、廉州(今廣西合浦)等地。

1926年7月率第10師參加北伐戰爭,在友軍配合下于汀泗橋、賀勝橋擊敗吳佩孚守軍。11月所部擴編為第11軍,任軍長兼武漢衛戍司令。

1927年3月,由武漢去南京。5月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11月復任第11軍軍長,率部由閩回粵,會同黃紹竑、徐景唐部在四軍老軍長李濟深的指揮下對張發奎開戰,借口是張發奎部通共,和共產黨合謀制造廣州起義,史稱第四軍第一次內戰。大戰結束后,張發奎敗退出廣東,通電下野,獲勝的李濟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主席,后來李濟深因同情桂系被蔣介石扣押。其下的三員大將立場不同,陳銘樞、陳濟棠通電擁護中央,徐景唐聯合桂系和張發奎為救李濟深出獄發動了第四軍第二次內戰,這也是鐵四軍和鋼七軍第一次交鋒,也叫鋼鐵之戰。戰后桂系敗退出廣東。陳銘樞任廣東省政府主席,陳濟棠任第八路軍司令,對掌軍民兩政,隨即所部擴編為十九路軍,在蔣光鼐和蔡廷鍇率領下出廣東參加中原大戰。

1931年5月,蔣介石因扣押國民黨粵系元老胡漢民,引發寧粵沖突,汪精衛等在陳濟棠支持下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陳銘樞因十九路軍在省外作戰,無力反抗,辭省主席職,通電擁護蔣介石。7月任江西“剿共”軍右翼集團軍總司令,參加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9.18事變后寧粵雙方在國難后重現合作,陳銘樞成為雙方唯一能接受的人選,任京滬衛戍總司令官兼代淞滬警備司令。12月任行政院副院長兼交通部部長。
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陳銘樞命令第19路軍抗擊日本軍隊,反對妥協政策,受到蔣、汪排斥。10月毅然辭職赴法國。

1933年回國,與李濟琛等發動福建事變,蔡廷鍇不認同他的軍事部署,他把蔡罵得抬不起頭來,蔡后來私下說,反正十九路軍是他陳銘樞的,他愿意怎么敗掉是他的事。十九路軍失敗后陳銘樞失去了軍事實力,淪為政壇看客。1933年底去香港,繼續從事反蔣愛國活動。抗日戰爭期間,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議等職,在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抗日民主運動。

1947年6月被授為陸軍上將并退為備役。

1948年1月在香港與李濟深等建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團結各派民主人士,反對蔣介石獨裁、內戰政策。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

陳濟棠 (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粵軍第1師第四團第1營營長

陳濟棠(1890—1954),字伯南,1890年出生于廣東防城港(今廣西防城港),漢族客家人,粵系軍閥代表,中國國民黨一級上將,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華民國農林部部長。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在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則頗多建設,有南天王之稱。

陳濟棠于1890年2月12日出生在東興馬路鎮客家人聚集區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父親名謙受又名金益,系清季秀才,在鄉間設私塾,教書多年。大哥陳維周,早年在防城東興做過星相業,篤信陰陽邪道,對陳濟棠的影響極大。他6歲開始入私塾讀書,8歲喪母。他性孝,待人接物總顯出一片忠誠,故頗受人稱頌。16歲時應鄉試,榜列第3。因感于國家外侮頻仍,清室行政腐敗不堪,他無心再求仕進,蓄志從戎,曾先在縣城習警政,后于1907年入廣東陸軍小學。次年春,他由陸小教官鄧鏗介紹加入同盟會。

辛亥革命后他轉入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之后任粵軍軍官,從排長累升至團長。

1913年,陳濟棠在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畢業后,在廣東地方部隊任排長,不久升任連長。1915年,他參加討袁(世凱)倒龍(濟光)戰爭。失敗后,輾轉到肇慶投護國軍的林虎部。1917年,他奉命率部駐防陽江剿匪。亂平后,他率先以兵工作修橋建設,因而積功升任營長。1920年粵桂戰爭中,他脫離了林虎部。11月,粵軍參謀長鄧鏗組建粵軍第一師,他應邀在該師任第四團第1營營長。1922年6月,陳炯明策動反對孫中山,并要挾廣東所有部隊參加他的反叛行動。團長陳銘樞因參與反對孫中山感到內心慚愧,不久離職去南京,第四團暫時由陳濟棠統領,回駐肇慶。年底,孫中山聯絡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入粵討伐陳炯明,陳濟棠表示支持孫中山。此時,奉陳炯明之命去梧州指揮打滇桂軍的葉舉,路過肇慶,逼第1師將領飲雞血酒發誓表明同心打滇桂軍。在李濟深的布置下,陳濟棠與鄧演達、張發奎奮起兵變,配合滇桂軍合力進攻,擊敗了陳炯明的叛軍,重新占領了廣州。

1923年1月,陳濟棠升任第1師第2旅旅長,率部隨師長李濟琛移駐江門整訓。4月,桂軍沈鴻英部進攻廣州,第1師奉命討伐,溯西江追擊。陳濟棠指揮第2旅配合張發奎、鄧演達部攻破肇慶城,并乘勝占領了西江。7月,兩廣革命勢力在梧州會師,成立西江督辦公署,李濟琛任督辦,陳濟棠兼任督辦公署參謀長。此后,他奉李濟深之命與徐景唐等曾3次率部入廣西,協助黃紹竑、李宗仁、白崇禧收拾桂局,解決了沈鴻英、陸榮廷的部隊,統一了廣西,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粵軍第一師擴編為著名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軍長,陳濟棠任第十一師師長。1926年7月,北伐開始后,陳濟棠留守廣東,被任命為欽(州)廉(州)警備司令。該年秋冬間,陳率部參加第2次東征和南征戰役,一直打到海南島。

雖然陳濟棠自詡為“中山先生堅定的追隨者”,但他卻始終不贊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駐北海期間,陳濟棠壓制工、農運動,排斥進步青年,無所不用其極。他長期與胡漢民、古應芬等國民黨鐵桿右派來往密切,是國民黨內部最早喊出“清共”的叫囂者。此外,他又使其兄陳維周承辦各項捐稅,從中牟取暴利,引起了各方不滿。

面對外界的強烈指責,陳濟棠不得不在1926年底辭去第十一師師長的職務,去蘇聯和一些歐洲國家進行考察。四個月之后,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上海、廣州進行大屠殺。在國外的陳濟棠得知這一消息后,認為自己東山再起的機會到了,遂前往南京,向蔣介石呈上了一份反蘇反共的報告。正逢“寧漢分流”的蔣介石,得此“見面禮”如獲至寶,馬上就讓陳官復第十一師師長原職。

回到廣東后,陳濟棠大肆擴編軍隊,排斥鄧世增等異己,培植自己在粵勢力。隨后,他在“反共先鋒”薛岳的相助下,讓葉挺、賀龍率領的南昌起義軍入粵的計劃受挫,同時,他還平定了張發奎、黃琪翔為汪精衛武漢國民政府奪取廣東的“張黃事變”。連立“大功”的陳濟棠受到了蔣介石的格外器重,升任被稱為“鐵軍”的第四軍軍長,同時為廣東西區善后委員,下轄廣州等廣東最為膏腴富庶之地。

1927年北伐期間,共產黨在南昌武裝起義,葉挺、賀龍南下廣東潮、梅一帶。陳濟棠率軍阻截。1928年后任第4軍軍長兼西區綏靖委員、廣東編遣特派員,討逆軍第八路軍總指揮,曾率部鎮壓工農武裝。

1929年3月,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同年蔣桂戰爭起,李濟深被蔣介石扣押在湯山,陳濟棠支持蔣介石。之后,陳升任第4軍軍長兼廣東綏靖委員,駐扎廣州,4月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總指揮,統領廣東海陸空三軍,掌握了廣東省黨政軍大權,人稱“南天王”。

1930年3月,陳濟棠坐鎮梧州,指揮粵軍繼續向廣西腹地進攻。

1930年5月,中原大戰全面爆發。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和張發奎,為策應馮玉祥、閻錫山作戰,乃放棄廣西,揮軍入湘。陳濟棠獲悉桂軍入湘后,即命余漢謀師至貴縣接替蔡廷鍇師防務,將蔣光鼐、李楊敬、蔡廷鍇師調至韶關一帶,集中待命。6月3日,張桂軍攻占長沙,前鋒進抵平江、岳陽,蔣介石急電陳濟棠派兵入湘,截擊張桂軍。陳即任命蔣光鼐為前敵總指揮,率第六十師(師長蔡廷鍇)、第六十一師(師長蔣光鼐),第六十三師(師長李楊敬)入湘作戰。6月10日,粵軍突然攻占衡陽、衡山、安仁一帶,把張桂軍攔腰斬斷,使其首尾不能相顧,迫使張桂軍于15日放棄長沙,退屯禮陵。時其后續部隊黃紹竑部,也被堵截,屯聚于祁陽。

中原大戰結束后,蔣介石要求他裁減軍隊,削減軍費,蔣支持的省主席陳銘樞又同他明爭暗斗,更引起他的不滿。

1931年,乘胡漢民被蔣介石軟禁,通電反蔣并驅走廣東省長陳銘樞。同年5月,汪精衛等于廣州另立國民政府,陳濟棠被選為廣州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同年9月發生“九·一八”事變后,廣州國民政府取消。表面上,全國黨政復歸于統一,但兩廣仍維持半獨立局面。此時, 古應芬病死,胡漢民只主持西南政務,陳濟棠實際上已成為握有軍政大權的“南天王”。

1932年,任國民黨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委。

1932年3月,蔣介石準備對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任命陳濟棠為贛、粵,閩、湘邊區“剿匪”副總司令(總司令蔣介石)。初時,陳猶豫重重,遲疑不決,一怕派兵入贛必被紅軍糾纏,難于擺脫,二怕蔣介石乘粵軍在贛南與紅軍作戰之際,突然由湖南進兵襲取廣東。后來,防守贛州的蔣軍馬昆旅長頻頻來電告急,蔣介石又催他履行上海的議和決定,火速出兵,陳才派范德星旅由南雄出大庾、南康,去解救贛州蔣軍之危。但范旅到達新城時,遭紅軍伏擊,損失了兩個營。陳為顧全面子和保衛粵北,遂派余漢謀指揮六個師又一個旅擔任福建、贛南,粵北地區的“清剿”,配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但陳對余部交待,同共軍作戰要特別慎重,各部均要加強縣城或鎮的防御工事,以固守為主,非有必要不能派大部隊出擊“掃蕩”。不久,陳又派黃任寰的獨立一師進駐閩西,參加蔣介石對江西、福建紅軍的“圍剿”。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五十萬大軍向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大規模的“圍剿”。陳濟棠被任命為南路軍總司令,指揮十一個師又一個旅,構筑碉堡,扼守武平、安遠、贛縣、上饒地區,阻止紅軍向南發展,相機向筠門嶺、會昌推進。11月,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電粵桂方面,請一致行動。陳濟棠怕失掉廣東地盤,表示“不忍茍同”。不久,他派兵入閩,配合蔣介石鎮壓福建人民政府,把十九路軍最后編成的黃春和旅繳了械,殺害了政治部主任徐名鴻。

1936年,聯合桂系,發動反蔣抗日的“六一事變”。失敗后經香港赴歐洲。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陳濟棠由歐洲回國,任國民政府委員及最高國防委員和戰略委員。1940年春更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1942年,又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日本投降后,陳濟棠奉命為兩廣宣慰使,由重慶回到廣州。他一面使林翼中進行謀取廣東省參議會議長一席,一面和一些文武舊部,共同創辦了珠海大學、海洋漁業公司和一個供失業的中上級舊部居住的新村,借此恢復勢力,重掌廣東政權。

1946年,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

1949年,任海南行政長官兼海南警備司令。

1949年4月,陳濟棠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瓊崖行政長官。就任后,他大力改善海南島的落后狀況,成立瓊崖行政長官公署,內設軍事、交通、民政、教育、財政、實業、農林、衛生和秘書等處,并將瓊崖十七個縣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同時,他還以私人資財支援地方建設,企圖以此島作為國民政府反攻的基地。他命

令各縣市編練必要的保安部隊,由區保安司令直接指揮,“進剿”中共領導的人民游擊隊。行政長官公署編練兩個美械裝備的陸軍師。10月,廣東綏靖主任公署、廣東省政府及其所屬機關和陸軍三個軍,像潮水般向海南島撤退。薛岳、余漢謀分任瓊崖防御正副總司令,陳濟棠則專管民政。此時,他見大權旁落,便把他的嫡系部隊兩個師調防榆林港,準備逃往臺灣。

1950年4月,海南島解放,陳濟棠去了臺灣,任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常委及總統府資政。他正欲在臺設德明中學校,以紀念孫中山先生,不料于1954年11月3日在勘察校址時,突然患腦血管栓塞去世,終年六十三歲。獲厚葬于臺北市新北投。陳濟棠舉殯時,臺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儀仗。

熱點閱讀

網友最愛


看文倉關于我們| 服務條款| 聯系我們|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4-2017 看文倉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6053137號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