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圍繞釣魚島歸屬、航空識別區劃分、日本自衛隊修憲等問題,中日之間齟齬不斷。中日雙方也分別舉行了大規模軍演來向對方展示力量與決心,擦槍走火的概率不斷提高。日方狼子野心,不得不防。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期內容將對日本電子信息能力進行系統綜述,以期理清其能力脈絡。具體包括情報監視與偵察(ISR)能力、進攻性電子戰能力、賽博攻防能力、指揮控制通信與網絡能力。
情報監視與偵察(ISR)能力
目前,日本已經構建了陸海空天立體化、有源無源多樣化、島內島外全覆蓋的ISR能力。
一、陸基ISR能力:人為制造戰略縱深
由于日本是一個島國,缺乏戰略縱深,因此,日本陸上自衛隊通過部署覆蓋全島的遠程監視雷達站(即,“巴其”系統)來“人為”制造戰略縱深。
日本自衛隊除在全國布設了28個“巴其”雷達監視基地外,還在喜界島、大刀洗、東千歲、小船渡、大井、美保等地部署了6大監聽站,收集、偵聽和破譯中、俄、朝的戰略級情報。
至于其地面裝甲偵察車、單兵偵察裝備等,主要用于日本島內,對我國很難構成威脅。
二、海基ISR能力:高度重視反潛能力
除了常規的對空、對海搜索功能外,日本海基ISR能力還具備一個顯著的特點,即,高度重視反潛能力。主要海基ISR資產包括:艦載/潛艇載電子、聲納偵察系統;SH-60J“海鷹”艦載反潛直升機;P-3C“獵戶座”反潛機。如表1所示。
表1 日本典型海基ISR資產
類別 | 典型系統 |
艦載/潛艇載偵察設備 | 潛艇載ISR系統: ZPS-6對海搜索雷達、ZQQ系列聲納、ZQR系列拖曳線列陣聲納、NZLR系列雷達告警系統等 艦載ISR系統: OQS系列聲納、OQR系列拖曳線列陣聲納、OPS系列搜索雷達(如下圖所示)、NOLR系列電子偵察系統等 |
SH-60J | AN/APS-24搜索雷達、HRR-1浮標聲納信號接收機、AN/ASQ-81磁異探測儀、HQS-104吊放聲納、先進低頻主動吊放聲納等 |
P-3C | AN/APS-115搜索雷達、AN/APS-134反潛/對海監視雷達、AN/ARR-72浮標聲納信號接收機、AN/ASQ-81和AN/ASA-64磁異探測儀、相關電子偵察系統等 |
備注:由于反潛直升機、飛機與海基系統關系密切,因此將其歸入海基而非空基ISR資產。 |
OPS-18對海雷達
三、空基ISR能力:預警偵察一體
日本空基ISR資產主要包括預警類(預警機及其機載雷達)、情報/電子偵察類兩類,構成了預警偵察一體、有源無源結合的空基ISR體系。其典型的空基ISR資產如表2所示。
表2 日本典型空基ISR資產
類別 | 典型平臺或系統 |
預警 | 預警機及其機載雷達(括號內為典型雷達型號,如下圖所示): ? E-2C預警機預警雷達(AN/APS-125、-138、-145) ? E-767預警機預警雷達(AN/APY-2) |
情報/電子偵察 | 專用偵察機及其機載偵察系統(括號內為典型偵察系統): ? EP-3(信號情報綜合系統) ? RF-4EJ(“阿斯塔克”電子情報系統) ? YS-11E(J/ALR-2信號情報系統) |
非專用偵察飛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機載偵察系統: ? E-2C(AN/ALR-73無源探測系統) ? E-767(AN/AYR-1電子支援系統) ? EC-1(J/ALR-1信號情報系統) |
類別 | 來源 | 典型衛星 |
雷達成像衛星 | 租借 | “雷達衛星”(加拿大) |
自研 | 情報搜集衛星(IGS)中的“雷達”系列(如,雷達3號、雷達4號)、 | |
光學成像衛星(含紅外) | 租借 | 國防支援計劃(DSP)衛星(美國)、“大地”衛星(美國)、“軌道觀察”衛星(美國)、“斯波特”衛星(法國)、EROS-A1衛星(以色列) |
自研 | IGS中的“光學”系列(如,光學3號) | |
綜合衛星 | 自研 | “大地號”先進陸地觀測衛星(ALOS,光學、雷達兼具) |
分析系統 | 自研 | 情報管理支持系統(IMSS),可通過分析進一步提升原始衛星圖像的分辨率。 |
備注:日本租借美國的“大地衛星”與日本自研的“大地號”衛星不是一回事,后者各方面能力均優于前者。 |
電子攻擊能力
總體來看,與ISR能力相比,日本的電子攻擊能力整體偏弱;從各個軍種來講,海上自衛隊的電子攻擊能力要相對強于其它自衛隊。
一、陸基電子攻擊能力:能力欠缺
可能是考慮到本土或近海發生大規模攻防作戰(包括電磁、賽博層面的攻防作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日本基本上不具備成建制的陸基電子攻擊能力。
不論是其地面固定站,還是各類地面移動平臺(如,90式坦克、89式步兵戰車、87式裝甲偵察車等),均未見裝備電子攻擊系統、載荷的報道。
二、海基電子攻擊能力:裝備“統一化”、簡單有效
從海基平臺電子攻擊能力來看,日本可謂是實現了多平臺裝備的“統一化”,即,其各類水面艦艇上裝備的電子攻擊系統大致類似——“NOLQ系列綜合電子戰系統(主要含OLT系列雷達干擾系統和MK 36艦載箔條/紅外誘餌彈發射系統) 水雷誘餌(主要為AN/SLQ-25“水精”誘餌)”,其中,OLT雷達干擾系統如下圖所示。
OLT雷達干擾系統
盡管這種“統一化”看似存在裝備型號單一、能力近似等缺點,但從裝備快速升級換代、新平臺載荷列裝等角度來看,其實是具備莫大的優勢;而且,從這兩大類裝備的電子攻擊能力來看,可謂簡單有效——既實現了有源無源結合,又覆蓋了聲光電等多領域內的電子攻擊。
這兩類電子攻擊系統/裝備的主要電子攻擊能力和列裝平臺如表4所示。
表4 日本典型海基電子攻擊資產
系統 | 主要電子攻擊能力 | 主要列裝平臺 |
NOLQ系列* | 利用OLT系列雷達干擾系統實現基于距離波門拖引的有源雷達欺騙干擾; 利用MK 36艦載箔條/紅外誘餌彈發射系統進行無源雷達、紅外干擾。 | 直升機航母(日向號)、各級驅逐艦(初雪、朝霧、榛名、白根、太刀風、旗風、金剛、高波、村雨、愛宕等)、各級護衛艦(石狩、夕張、阿武隈等)。 |
魚雷誘餌 | 通過無源或有源聲納干擾來誘偏魚雷。 | 蒼龍級潛艇、某些級別驅逐艦(朝霧、太刀風、金剛、高波、村雨、愛宕等)。 |
*備注: 有些艦艇上的裝備并非以NOLQ系列的模式列裝的,而是僅列裝了其中的某一子系統,如,僅列裝OLT干擾機。這類也一并列入。 |
三、空基電子攻擊能力:自衛為主,無專用電子干擾飛機
總體來說,日本的空基電子攻擊能力主要還是以自衛為主(即,大多搭載在戰斗機、預警機等可能直接遭受敵方火力打擊的平臺上,此外,主要以雷達干擾為主),尚無諸如美空軍EC-130H的專用的電子干擾飛機。
日本的空基電子攻擊系統型號也不是很多,其中,列裝最為廣泛的系統是J/ALQ系列干擾機,該系列干擾機既包括雷達頻段的干擾機也包括通信頻段的干擾機。其它型號的電子攻擊系統主要包括AN/ALQ-35雷達干擾系統、AN/ALQ-108 敵我識別(IFF)干擾吊艙、AN/ALQ-144紅外干擾系統、各類無源干擾系統(如,M-130通用干擾物投放系統、AN/ALE-45箔條/紅外誘餌等)。這些系統的主要列裝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日本典型空基電子攻擊資產
型號 | 主要列裝平臺 |
J/ALQ系列 | 戰斗機(如,F-15J、F-4、F-1)、YS-11EA電子情報飛機。 |
AN/ALQ-35 | F-15J戰斗機。 |
AN/ALQ-108 | E-2C預警機。 |
AN/ALQ-144 | AH-1S攻擊直升機、OH-1武裝偵察直升機。 |
無源干擾系統 | F-15J戰斗機、直升機(如,AH-1S、SH-60J/K)。 |
四、天基電子攻擊能力:尚不具備
尚未見到有關日本天基電子攻擊能力的報道,因此推測,日本很有可能尚未具備天基電子攻擊能力。
通信與網絡能力
與美國的其它盟友一樣,日本的通信與網絡基本上可視作一個“微縮型”的美軍通信與網絡系統,在理念、理論、技術、裝備等層面,均可看到美軍的影子。
一、陸基通信與網絡能力:“干線網 接入網”
日本陸基通信與網絡系統與美軍的相關系統很相似,即,也采用與美軍很類似的“干線網 接入網”組網模式。只是由于日本國土面積小且由于歷史原因無法進行本土外作戰,因此:在干線網方面,其節點主要以固定站為主(美軍則強調動中通組網),如,大型光纖通信節點、微波中繼站、衛星地面終端等;在接入網方面,日本主要依靠野戰通信系統來提供通信與網絡能力,也強調機動性(即,動中通)。
此外,日本最主要的戰略通信系統綜合防衛數字網(IDDN)與美軍的國防信息系統網(DISN,當前是美軍全球信息柵格(GIG)的核心部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日本典型陸基通信系統、網絡如表6所示。
表6 日本典型陸基通信系統、網絡
類型 | 網絡 | 簡介 |
干線網 | 防衛信息基礎設施(DII)系統 | DII是日本陸海空自衛隊主要駐地和基地之間共用的網絡系統,按照是否與外部網絡相連,可分為開放網絡(JIPNET-N)和封閉網絡(JIPNET-S)。 |
綜合防衛數字網 | 戰略通信網,以防衛微波線路和衛星通信線路為主要通信手段。此外,為彌補微波干線網的覆蓋盲區,還開發了超視距多路通信系統,主要采取超短波散射、流星余跡、空中中繼等通信方式。 | |
光纖通信網 | 日本自衛隊、日本防衛廳有時還利用NTT公司的全國綜合通信網(光纖)進行軍事通信。 | |
接入網 | 野戰通信系統 | 該系統是一種由交換機和新型通信傳輸裝置設備組成的多路復用通信系統,陸上自衛隊通過該系統連接野外部署部隊和相關指揮所,可作為接入網接入防衛微波線路。 |
其它電臺 | 主要包括各類車載、單兵電臺,多采用短波、超短波頻段進行通信。 |
二、海基通信與網絡能力:“數據鏈 衛通”
與美軍類似,日本的海基通信與網絡能力主要依靠艦載數據鏈終端(大多從美國引進)、艦載衛星終端實現。此外,為實現對潛通信,還采用長波(LF)和甚長波(VLF)系統。
日本典型的海基通信系統如表7所示。
表7 日本典型海基通信系統
類型 | 簡介 | |
數據鏈 | Link 11 | 裝備于直升機航母(日向)、幾乎所有驅逐艦。 |
Link 14 | 裝備于幾乎所有驅逐艦。 | |
Link 16 | 裝備于直升機航母(日向)、金剛級驅逐艦。 | |
衛星終端 | 主要是X頻段,裝備于直升機航母(日向)、幾乎所有驅逐艦。 | |
對潛通信 | 主要工作于長波(40kHz)和甚長波(17.4 kHz)頻段,潛艇僅收不發。 | |
其它 | 用于反潛直升機與艦艇通信的QRC系列、用于岸艦通信的短波系統等。 |
三、空基通信與網絡能力:“V/UHF電臺 link 16”
日本的空基通信與網絡能力幾乎完全是美軍的翻版,即,主要由傳統的V/UHF電臺和為數不多的link 16數據鏈終端(即,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來提供。此外,還有為數不多的空中平臺裝備了短波電臺和衛星終端。
不同類型的空中平臺,其通信系統配置亦存在較大差別:
? 預警機裝備有V/UHF頻段無線電臺(從美國引進,如AN/ARC-156、158、182等)和link 16終端JTIDS。
? 其它平臺(戰斗機/直升機等)大多數僅裝備V/UHF頻段無線電臺(從美國引進,主要是AN/ARC-164),F-2戰斗機還裝備有JTIDS。
四、天基通信與網絡能力:以“超鳥”為主
衛星通信方面,日本主要以“超鳥”通信衛星為主提供相關能力,尤其是該衛星的X頻段轉發器,日本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等均依靠超鳥衛星實現X頻段超視距通信。
目前,日本自衛隊主要依靠“超鳥”B2、C2、D來提供X頻段衛星通信能力,而到2015年,“超鳥”B2、D將達到設計壽命,所以近年來日本大力發展新型X頻段通信衛星網絡,其構想圖如下圖所示。
日本X頻段通信衛星網發展構想
賽博攻防能力
與其它領域一樣,日本在賽博空間領域的核心理念也是“自衛權”,即,將賽博空間視作一個與陸海空天相類似的域,而日本則有權在該域內實施自衛。其相關政策、機構、技術、系統的調整、開發等也均基于這一理念。
一、偵察方面:專門機構、專業系統
在賽博偵察方面,日本政府強調成立專門的機構來監視基于互聯網的通信。2013年6月,由日本首相領導的“國家信息安全中心”建議,在未來幾年內(2015年前后)成立一個“賽博安全中心”,以便對賽博空間(尤其是互聯網)進行監視。而根據日本當前憲法第21條和《電信事業法》第4條之規定,對互聯網的監視是被禁止的。
除了倡導成立專門的賽博偵察機構外,日本還通過改進專業系統來實施賽博偵察。根據2013年6月日本政府發布的《賽博安全戰略——構建世界領先、穩固且富有活力的賽博空間》,日本將在防衛信息基礎設施(DII,是日本陸海空自衛隊主要駐地和基地之間共用的網絡系統)中采用賽博監視設備,以提升賽博態勢感知能力。
二、攻擊方面:以“反擊”代“攻擊”
2012年,日本防衛省表示,為阻止黑客攻擊,強化自衛隊防護能力,日本防衛省特制定一個新準則,明確規定賽博空間屬于自衛隊應保護的一個“域”,與陸海空天同一概念。因此,若日本政府賽博空間遭遇賽博攻擊,則日本自衛隊可根據攻擊造成的后果、并按照“受到非法侵害,事態緊急”的情況來處理,包括發起賽博“反擊”。
2013年底,日本政府一高官表示,自衛隊計劃于2014年3月正式組建“賽博防衛隊”,負責日本賽博空間的防御與反擊。因此,一旦能夠實現精確、可信的溯源,賽博防衛隊即可通過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等方法來進行反擊。
三、防御方面:多管齊下、確保安全
日本通過軍民結合、國際合作、戰研訓教一體等方式來實施賽博防御。
《賽博安全戰略》中明確表示,“作為武力攻擊的一個環節,發生賽博攻擊事件時,自衛隊擔負應對任務。為遂行自身職責,自衛隊必須采取措施防止自己的網絡系統遭受賽博攻擊。通過強化DII的賽博監視能力、進行仿真模擬環境訓練、提升賽博防護分析系統性能、組建賽博防護隊、保持高級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研究開發等措施,提高自衛隊在賽博空間的能力”。
感謝原創編譯\述評:中國電科 張春磊 陶雯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217/7293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