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誰最中國(Ted ) 圖片丨來自網絡
傳說西方的面具起源于古人狩獵
因為彼時人們相信獵物也是有靈魂的
而獵物瀕臨死亡之時會記住獵人的樣貌
死后它們的怨毒之氣將侵入人類的靈魂
獵人為了不讓獵物記住自己的容貌,便開始佩戴面具
我國的面具則緣起于原始社會的巫師祭典
最早見于史冊的是驅疫辟邪之神方相氏
每逢喪葬節氣,宮廷與民間均舉行儺祭儀式
象征方相氏的面具則在此時為舉行儀式之人所用
藏戲跳神面具
漢唐時期,面具文化逐漸由巫術轉為藝術,從神性轉向人性
彼時面具也開始被用于民間百戲
宗教色彩減弱而娛樂色彩漸增
制作材料也從青銅、玉石發展為更輕便的木、竹、布
宋元時期,隨著世俗文化的繁榮
儺祭與流行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大名鼎鼎的儺戲
曾經用于儺祭中的面具便成為儺戲演員的必備裝扮
提高了娛人而非祀神的成分
明代以后,儺戲進入成熟時期
以故事化、角色化的方式與民眾互動
其中儺堂戲面具的藝術價值最高,流傳地域甚廣
制作內容仍與宗教信仰和民眾祈愿息息相關
無論是恐怖猙獰、慈眉善目,還是莊嚴肅穆、調皮淘氣
大部分戲曲面具都由固定樣式加上專業匠師的想象創造
在歷史演變中與原始樂舞、圖騰崇拜以及民間歌舞戲曲不斷相互滲透
不僅保留了假面的神秘魅力
也逐漸產生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內涵和造型特點
如今人們亦可從中窺見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與審美趣味
地戲是明代屯兵制度的產物,屬于軍旅中激勵士氣的戲劇,因為演出以村寨平地為舞臺,故稱'地戲',劇目都取材于古代話本小說、歷史演義或民間傳說。地戲面具是貴州戲劇面具中數量最多、角色最多、雕刻及彩繪最為復雜的一種,精細但不繁瑣。
儺堂戲是覆蓋面最廣的一種民間信仰戲劇,劇目內容既有民間傳統的祖宗神靈與巫教的崇拜,又雜揉道教、儒教、佛教信,祭祀祖先、消災驅邪、祈福納吉等民俗事項也被納入儺壇的活動之中,這使得儺堂戲成為與民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娛神、娛人的信仰活動。儺堂戲面具重視色彩的調配,著色分淡彩和重彩兩類,色彩渾厚、凝重、大方、和諧,注意整體效果。有的面具經過歲月的長期侵蝕,油彩已經剝落,顯得古色斑斕,酷似陶器或青銅器,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和美感。
跳神是藏傳佛教寺院最隆重的祭典活動之一,藏區各地喇嘛寺舉行法會慶典時,喇嘛僧侶頭戴假面具,身穿長袍,佩彩帶和刀盾表演舞蹈。跳神時佩戴的面具多為立體雕刻面具,內容除表現佛像、菩薩像、歷代高僧圣人像之外,更多的是表現“益西巴”和“吉德巴”兩大類邪法中的各類神仙鬼怪,這些護法神靈的職責是護衛佛法和修行佛法之人。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就愛閱讀網92to.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214/7032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