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W 小時學編程
我是個很勤奮的孩子,打小就是。
家里對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學習。
我在子弟學校,接觸計算機比較早。那時候學五筆、CCED 還有 WPS。WPS 有個萬能密碼:按住 Ctrl 鍵+求伯君的全拼。我用它在學校的電腦里尋找所有可以找到的情書。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紅利。
后來我也寫了一個程序。密碼是:Ctrl + 姜志輝。
編程這門技能需要大量的真槍實彈的刻意練習。
有個天才定律,你在一個領域里沉浸了差不多 1W 小時以后才有可能成為專家。我笨一點,用了 3W 小時。
我猜測是因為那些傳統的學習模式讓我繞了很多彎路。我一直在試圖理解“灰姑娘”是誰寫的?哪個國家哪個朝代的?來自于格林還是安徒生童話?(請自行搜索從中美老師講《灰姑娘》看教育的差異)
進展非常慢。剛開始我有些灰心,花了很久才走出這種糾結。
事后諸葛
1W 小時定律是建立在有技巧的刻意練習上的。
一個師傅開了 5 年出租,他的車技是不是就很好呢?一個程序員寫了 5 年代碼,是不是他的技術就很高超呢?不盡然。
編程基本功的練習于武術拳法的練習是一樣的。通過一套有效的『拳法』將基本功內置其中,反復練習,使得開發技藝成為手指記憶的一部分。這樣,當面對實際開發時,我們就不需要為基本技藝而費神,將更多時間應用在業務邏輯的思考上了。
同時練習又需要方法。
增刪改查這種技能練上 1 萬小時并不能讓你成為高手。你需要一個知識體系,然后將這個知識體系拆分成若干個小的節點,針對每個節點大量的刻意的反復練習。(關于這個部分可以在我個人的公眾號”姜胡說”中回復 jQlite,看看我是怎么為 JS 設計 Kata 練習的)
設立一套標準和即時反饋的機制,便于自己的不斷調整、改進。在每個節點和節點之間建立連接,形成一張有體系的知識網。這樣的練習才算的上刻意。
現在看來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讓我從傳統的應試學習慢慢轉向實用學習。
這種轉變指引我在北大蹭了整整兩年的課,學習一切自己想學的東西,從哲學到工商管理。那里有國內最棒的學習資源。你可以橫跨各種學科,自己選擇學習什么,不用考試也不用交學費。只是沒有畢業證而已。
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不需要畢業證。我在那里就是最好的證明。這種思維帶來的變化讓我開始嘗試接觸各種可能。最開始我喜歡上了涂鴉。就是單純的喜歡。當你做自己喜歡的事時,周圍的場域就會發生變化。這或許就是「吸引力法則」。那會兒我認識了很多人……后來我們還一起組建了 VTC。

我發現很多行業實際上是由一些門外漢推動的。因為他們身上有一些本職從業者沒有的熱情。涂鴉給我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不是專業的畫師,理不清陰影和透視。這很棒,它促使我必須用最簡單的線條來表達背后的復雜。
我的課沒有 PPT,也不需要記筆記。一些人隨意的圍坐在一起,自由、簡單的交流溝通。這種方式讓我大受歡迎,課酬也隨之提高了。一人一故事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戲劇形式。
在那里我學會了傾聽每一個人的故事,用心去感受他們的生命。然后用表演把它呈現出來。所有的呈現和反饋都是即時的,在當下。謝天謝地,在學習那些所謂的產品方法論之前,我認識了一人一故事。
產品是為人服務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脫離對人性的理解。
用什么技術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為用戶解決了什么問題。洞察、同理心、場景、覺知、生發、行動、反饋。那就是做產品的方法。也是組建團隊的方法。

大概在 03 年年底,我組建了一個軟件開發團隊。我的角色也開始飄忽不定起來。即是程序員,也是管理者,還要擔當架構師。我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從技術到管理,從 CMMI 到敏捷。引導帶給我了非常大的幫助。
接觸引導是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當然也是必然的。意識的改變會影響到你周圍的場域。反過來周圍的場域也會作用于你。不務正業讓我認識了很多原有領域之外的朋友,我作用于他們,他們也作用于我。
我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理論,SPOT、開放空間、行動學習、U型理論等等。那些理論讓我認識到最好的答案并不是由你傳達的,而是來自于人的內部。來自于他的自我認知。這更改了我的世界觀,更改了我和他人的相處方式,更改了我對團隊的認識。
我不講什么是自組織,因為你就沉浸在自組織的場域里。我也不講什么是敏捷,你可以在那個場域里自己去感知。就像禪。我看了張小龍在飯否上的日記,我能理解他當時的狀態。我也修習禪學、每天會靜心冥想。它并不高深,就像刷牙洗臉一樣。你需要每天清理你身上的木馬程序。
我開始接觸任何不務正業的領域。比如練習寫作、音樂。當然也包括「姜胡說」這個公眾賬號。(我發現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在互聯網時代它可以做為一個非常酷的”界面”影響人們學習的場域)。
有一個T型理論,就是當你的縱向足夠深的時候,橫向發展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收益。
【注】比如我在縱線上花費了 10 年的時間,從 2 萬到 20 萬。但并不代表你也需要 10 年。這和打游戲是一樣的,沒有地圖,漫無目的的瞎走,會浪費很多時間。有個人帶著下副本,會輕松很多。有時候花點銀子找個 NPC 問問路,還是挺劃算的。我那會兒就是太窮了。
從 20 萬到 200 萬,用了差不多 5 年的時間不務正業,其實是在完成這條橫線。
有前面 10000 小時打下的根基,在進入其他領域時,實際上用不了 1W 小時,很快就可以成為一名大工。因為這個時候的你已經擁有了學習方法,會節省很多時間。同時社交貨幣的價值也體現出來了,你見到的是另一個領域同一級別的 BOSS,不需要從一袋弟子做起。
別只盯著后 5 年,既需要低頭走路,還要抬頭看天。兩者缺一不可。
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論基礎。我的發展軌跡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但我并不是基于這個理論才行動的。我是基于熱愛。別緊張,他不是要尋找你的終身伴侶。我根本沒準備把視覺、引導、戲劇當成我的終身職業。甚至還有點始亂終棄。他們是我人生中的過客。經歷過就好。
接觸他們是因為那一瞬間會讓我興奮。當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時,時間就彎曲了,你整個人都開始綻放光芒。根據吸引力法則,你身邊就會聚集很多很多和你一樣的人。你徜徉在那里面,甚至都不用刻意的行動,生命會自然的把你帶到你該去的地方。就像河流,你只需要順著它就可以了。
打破思維局限、提升視野
我猜想很多人會說,那是因為你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不。這和財務自由沒有關系。他們沒有時間的先后,他們是相互的。
我知道說服你也『不務正業』這很難。你需要打破原有思維的局限。墻的作用就是讓你知道自己能夠達到的最大高度。很多時候你不愿意跳出牢籠,是因為一旦跳出牢籠,那些原本的食物沒有了。別給自己太多限制,視野有時候比工作效率更重要。
比如從 1 加到 100,最后的結果是多少?你是怎么算出來的?難道真的是從 1 加到 100?
由你的內心出發。找到那些讓你興奮的事,然后進入其中。不要太功利,你做這些僅僅是因為你快樂。快樂會帶給你無限的創造力。你不需要刻意為之,你不需要辭掉原來的工作,不要從一個極端到達另一個極端。我僅僅是提醒你不要把全部的時間都浪費在為了生存上。
喜歡就去接觸他們,享受他們給你帶來的快樂。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中國正在進入一個愿意為知識和創造力消費的時代。
就愛閱讀www.92to.com網友整理上傳,為您提供最全的知識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03/3512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