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配圖來自百度、瘋狂的賽車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戰國末期趙國有個思想家叫荀子,他在《非相》一文中提出“三不祥”,“三必窮”的論斷。
雖然經過2000多年歲月的沖刷,但他的論斷依然適用于昨天、今天和明天。
領悟其中的道理,無論在哪個階層,哪個崗位,哪個年齡,都大有裨益。
三不祥
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
第一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荀子告訴人們,一個人在年輕時要尊奉長者,這樣才可以從長者那里得到寶貴的經驗,特別是做人之道和處世之道,這樣就可以走捷徑,少走彎路。 如果一個人聽不進長者的勸導,那他的“不祥”就已經形成,前景難見光明。
第二不祥:賤而不肯事貴。如果你很貧賤,但你卻非要玩清高,擺造型,拉架勢,惡意仇富,鄙視比自己高貴的人,以此來掩飾自己的貧賤和內心的卑微,“不祥”自然會緊緊跟隨著你,讓你必須遭受挫折和打擊。
第三不祥:不肖而不肯事賢。自己沒有德才,卻不愿意服從、侍奉賢能者,總是對賢能者橫眉冷對,雞蛋里面挑骨頭,夸大賢能者的缺點,淡化賢能者的優點,長此下去,自己也得不到好的結果。

三必窮
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
鄉則不若,偝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
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
“三必窮”是指三種必然的困境:第一是身居高位但是并不愛護位居自己下面的人,而身在低位卻又喜歡議論、指點在自己之上位置的人;
第二是當面不順從,背后還誹謗他人,說些不該說的話;
第三是知識見聞不多、思想品行卑劣,又不能推舉仁人,不能尊崇智士,這些人都會遭到危難和毀滅。

荀子斷言:“三不祥”者“必危”,“三必窮”者“必滅”,“以為上則必危,為下則必滅”。
荀子從“三不祥”的角度提醒人們要“事長”、“事貴”、“事賢”,從“三必窮”的角度告誡人們要多予愛、多行善、多說真、多助人。
在人性的角度而言,沒人天生愿意事奉、順從別人,但在分工精細、復雜如網的現實社會里,如果你不“事”別人,那么別人也不會“事”你;
如果你今天損了別人,那么明天就會有人去損你。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反之,亦然。
在世上,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能力,要尊長敬賢,萬萬不可妒賢嫉能、沒有尊卑上下之分,更不能“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做超越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事情,否則就會步入極端,陷入困境。

不管侍奉長者、能人,都是為了自己好,換位思考,誰不喜歡與自己合拍的人呢?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70208/9911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