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最初版。
“高饒事件”爆發后,位于那排人最右的高崗被抹去。
《開國大典》1971年版,原本在朱德身邊的劉少奇也從畫面中消失了。
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毛澤東對此畫有很高評價:“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1959年,此畫還被用作建國10周年的紀念郵票。
表揚音猶在耳,不久“高饒事件”爆發,革博通知董希文將畫面上的高崗去掉。董希文認為在構圖時高崗的位置就有局促感,去掉對構圖有好處,但為了使畫面不被損壞,他又專門研究了洗去油色的方法,做了種種試驗,終于保持了作品完美。
但1971年,革博又來人傳達“上級指示”,去掉畫面中的劉少奇,當時已被確診癌癥、切掉3/5個胃的董希文在兒子董沙貝的陪同下來到革博,讓兒子當“拐杖”撐著他作畫,經過數次操作,將劉少奇替換為原本“差不多看不見”的董必武。
1972年,革博又要求去掉《開國大典》中的林伯渠。當時董希文病重化療,這個任務最后落在他的學生靳尚誼身上。在董希文的現場指導下,靳尚誼臨摹了一幅符合要求的《開國大典》。次年董希文去世,去世之前,他仍相信中國的醫療事業,念念不忘要“再畫20年”。
但特殊年代的復制品沒來得及和觀眾見面,“四人幫”就倒臺了。劉少奇很快被平反,《開國大典》又需要恢復原貌。根據董希文家屬的意見,為保留原稿,革博委托靳尚誼在復制品上修改,靳尚誼又推薦閻振鐸、葉武林完成了修改,此后基本所有重大展覽中的《開國大典》均為這幅復制品。
而董希文的畫作,則自此藏于深庫,中間曾有兩度現身。一是1992年中國美術館的《二十世紀,中國》美術作品展覽,該作被置于中心位置,并附有簡短說明:“《開國大典》原作完成于1953年,由于歷史的原因,作者在生前對個別的人物形象做過兩次修改,同展出1968年作者修改后的原作,故與開國大典真實場面前排出現的人物略有出入。‘文化大革命’后該畫由董希文先生的學生按原貌復制,收藏和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特此說明。”二是2011年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上,兩幅《開國大典》同臺亮相。
但董希文百年誕辰紀念展上,他的這幅代表作最終還是缺席了。在展覽發布會上,范迪安說:“這幅因為政治風波不斷被改變的作品,出于保護的需要而不能到場。這幅畫里有一個中國美術的痛苦故事,體現了政治對藝術的影響,也影響了董先生的人生。但他在痛苦中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著對新中國、對人民的愛。”
作者 許荻曄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030/2184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