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日,小鳴單車聯合創始人鄧永豪在一個共享經濟論壇上發言,稱小鳴單車成本透明可控,不靠燒錢來打開市場,只要達到相應規模,依靠單車租金收入就可以實現盈利。其語鋒暗指
近日,小鳴單車聯合創始人鄧永豪在一個共享經濟論壇上發言,稱小鳴單車成本透明可控,不靠燒錢來打開市場,只要達到相應規模,依靠單車租金收入就可以實現盈利。其語鋒暗指競爭對手摩拜單車,不無挑釁意味,讓人隱隱聞到共享單車市場的激烈廝殺聲。
自從摩拜單車一夜刷爆朋友圈之后,共享單車便迅速成為創業的熱點。據不完全統計,自9月以來,宣布進入共享單車領域的新廠商至少已有十幾家,入局者分別來自互聯網公司、單車制造商、公共自行車運營方等。各家均有著雄厚的投資方支持,一場大戰已經展開。
在市場火熱的同時,質疑也隨之而生,如此龐大的資金大量涌入市場,卻普遍沒有贏利模式,不禁讓人感到困惑,共享單車會不會陷入到叫好不叫座的陷阱,如何才能實現持續發展?
共享單車不是公益項目,而是生意
鄧永豪有關盈利的話題起因是:摩拜單車CEO王曉峰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關于公司如何盈利的提問時,回復稱就是因為自己還沒有盈利模式才希望別人投資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同時揭開了共享單車行業最大的隱患,任何企業都無法回避的企業贏利模式,關系到企業和所處行業能走多遠。
而在之前,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也在其他場合說過相近的話,表示團隊只關注成長,還沒有考慮過盈利的問題,并認為“就算失敗了,這也是一項公益”。
在此,有必要理清一下共享單車和公益事業之間的關系。除了小黃車是從公益項目演化而來,眾多玩家包括有公共自行車背景的企業,無一不都是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共享單車做的并不是“公益”,而是一項帶公益性質的生意。
強調“公益”屬性,確定能讓自己的品牌形象看起來更加高尚一些,同時也可以減輕投資人和外界對其贏利模式的關注,但無助于企業本身的生存和發展。如前兩年的網絡互助同樣是創投的大熱點,但由于缺少贏利模式,如今不少平臺已經無以為繼紛紛關閉。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說過,“面包店里的那個老板賣給你一個面包,不是出于善心,而是出于私利。”從亞當·斯密時代到現在,我們一直能從面包店買到物美價廉的面包,是因為面包店老板都賺到了合理的利潤,從而業務得以代代延續,老板和消費者都獲得收益。
找不到贏利模式的企業本身都無法生存下去,更不可能把“公益”長久做下去。綠色環保的共享單車能否成為可持續性的美好事業,顯然也無法回避贏利模式的核心問題。
共享單車實現盈利要抓好三個關鍵點
大家都收一兩塊錢一小時,為什么只有小鳴單車敢說能實現盈利?不僅是要關注思考這個問題,而且還要緊緊抓住三個關鍵點:擴大市場規模、控制成本、提高用戶體驗。
此前,共享單車的定義是最后一公里通勤的出行解決方案。鄧永豪不認同這個定義,他認為共享單車的功能被嚴重低估了。只要提高單車的產品功能,時尚環保又機動靈活的共享單車完全可以成為城市居民至少5公里以內出行的最佳選擇,從上下班通勤擴展到就近購物、娛樂、旅游、休閑健身、社交等多種場景。這樣潛在市場規模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估算國內年市場潛力高達189億元,占據10%的市場份額即意味著近20億元的年營收規模,基本就可支撐起100億級估值。
由于研發和開模、量產等因素,摩拜一代產品的成本非常高,據說高達每輛車三四千元,這對于動輒投放10萬數量級別的共享單車來說成本實在太高。他們也意識這個問題,開始優化流程降低成本,目前他們的單車成本降到了1000元左右。而ofo一直比較重視成本問題,其車型基本是采取通用車型進行加工改造而成,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是共享單車中最低的一家,當然這也難免要付出犧牲一部分產品性能的代價。
小鳴單車的成本是400元左右,略高于ofo,遠低于摩拜,但得益于產業鏈上的優勢在性能上和難行體驗優于對手。加上迅速投放帶來的規模效應,鄧永豪精算出每輛車的綜合運營成本為0.95元,包括了折舊和運營成本在內,每天每輛車騎行4次收入2元,即可在兩年收回投資。
這是共享單車行業首家清晰對外公布運營成本和贏得模式的企業,也給其他企業開了個好頭。共享單車企業應該在市場大熱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把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
機遇相同,綜合能力決定未來
現在共享單車市場主要存在著兩大痛點:一是車輛密度不足,也就是規模;二是用戶體驗不夠完美,包括騎行和軟件服務上的體驗。
雖然現在共享單車玩家眾多,但真正能被看好的企業卻很少,有能力解決這兩個痛點的更少。前者考驗的是企業的資金實力和供應鏈能力,以及經營策略是否果斷;后者則考驗企業的硬件設計能力和用戶理念。
互聯網出身的企業在用戶體驗和營銷上具有優勢,而生產商背景的企業則在硬件產品設計和供應鏈上有優勢。不出意外的話(如政策管制),這兩類企業將成為共享單車市場的主角。
具體到企業,相對比較看好摩拜、ofo和小鳴單車三家。其中摩拜的營銷能力和市場知名度有目共睹,一度甚至成為共享單車的代名詞。它現在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硬件產品上,成本、產能和騎行體驗都有待提高。而ofo雖然硬件產品有些落后,但群眾基礎不錯,而且背后的滴滴和小米都是有錢有經驗的爸爸。ofo產品升級應該不算太大的問題,不過可能會影響它的投放進度。而小鳴單車強項是供應鏈,今年40萬投放量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切;不足之處則是市場營銷和軟件開發上要稍弱于對手,近年鄧永豪頻頻出鏡表明他們已經有所改變,正在補強短板。
可以預見,從明年初各家企業將在車輛投放上掀起激烈的軍備競賽,并將很快淘汰一批小體量的企業。共享單車上半場混戰有望在明年下半年告一段落,并完成第一輪的洗牌,市場格局基本確定。屆時,摩拜、ofo和小鳴單車誰能從中殺出重圍,除了誰能更快達到規模優勢外,還得看誰能率先建立贏利模式。
共享單車或許未來能成為一個大風口,但并不意味現在站到風口就能飛起來。面對著人人皆可見到的市場機遇,最終還是靠企業的綜合實力說話。
【作者介紹:螞蟻蟲,科技評論人,專欄作者。微信公眾號:螞蟻蟲(miniant-cn)】
聲明:本文內容和圖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藍鯨TMT網立場,轉載需注明本文出處及原創作者姓名!
就愛閱讀www.92to.com網友整理上傳,為您提供最全的知識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210/6634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