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常言道,豐年好大雪。坐困在機場里,面對幾十年未遇的大雪,全然失去了欣賞的興致,只盼著它早點停歇。和很多同齡人一樣,我上小學時曾為徐遲寫的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癡迷,盡管到現在也搞不懂里面說的1+1≠2。數學是一回事,生活中1+1≠2的例子倒是比比皆是。

  這不是,1月4日,美國智庫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發布報告,提到10+10≠20,稱由于貿易摩擦加劇,中美關系今年可能惡化,并成為這一年最大的地緣政治風險。該集團的研究主任戈登( David Gordon)做了解釋,說這一結論的根據是中美關系的不平衡――中國的10(經濟增長率)+美國的10(失業率)不等于20。無獨有偶,新年第一天,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屬于中國的新年》,主張用保護主義來解決 美國就業不足的問題,并認為中國沒有膽量通過大量拋售美國國債來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做出反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也是人,克魯格曼有權發表非學術性的評論;同時,作為一個美國人,他還有權為自己的國家不可避免地開始走下坡路感到哀嘆和惋惜。然而,不管一個人的身份多么特殊,他的觀點并不能代表國家的政策選擇。對于任何國家的執政者而言,拿自己國家的經濟利益和人民的福祉去賭博,不是勇敢而是魯莽。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不僅擺脫了貧窮,而且掙脫了民族屈辱感。中國人正懷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開闊的胸襟,奔向更加高遠的目標。這個時候,對于周圍的贊美、羨慕也好,批評、攻訐也罷,哪怕是謾罵和詛咒,需要做的只是回報以一個雍容的微笑。
  4天之后,《華爾街日報》對克魯格曼的觀點進行了評論,認為克文不過反映出美國對中國崛起的一種憤懣情緒。克所說的“中國拋售國債將使美元大幅貶值有助于推動美國出口”的觀點,只是在試探中國的膽量而已。美國新年前最后一期《新聞周刊》則刊登了題為“為何中國和美國未來只能越走越近”的文章,認為中美存在共同利益,挑戰在于雙方要找到有效的合作途徑。“從經濟上看,美國依賴中國為其債務提供資金,中國依賴美國購買其產品。盡管美國人開始增加儲蓄,中國人開始增加消費,但這一相互依賴的局面并不會結束。”克魯格曼當然沒有忘記自己是經濟學家,他引用最近去世的凱恩斯派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話證明自己的觀點,說當就業“低于充分水平”時,重商主義實際是恰當的。如果10+10≠20 ,那么,克魯格曼加薩繆爾森也不等于真理。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24/106564.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