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以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和民間融資的形式存在。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規模迅速擴大,其規模巨大足以讓人咂舌。如果采用最窄口徑,即認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包括銀行理財業務與信托業務,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規模達到14.6萬億元(基于官方數據)或20.5萬億元(基于市場數據)。前者占到GDP的29%與銀行業總資產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與銀行業總資產的16%。標準普爾給出的數字是22.9萬億元,占GDP的44%,而摩根大通給出數字則是36萬億,占GDP的69%。
樂觀者認為,中國影子銀行的存在,恰好是對目前國有銀行壟斷局面的有益補充,影子銀行的資金對于那些急需貸款的中小企業或民營公司來說猶如雪中送炭。而且從政策面上看,政府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和官方金融企業相結合的方法對影子銀行的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
從客觀上講,影子銀行這些年在中國的迅速發展,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未來,中國面臨著越來越艱巨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任務,順勢而為地利用影子銀行在國內的發展勢頭,引導影子銀行向積極和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加快中國金融改革與創新的步伐,這或許成為監管部門不錯的一個選擇。回望我們10年金融改革的道路既艱辛又漫長,我們深受內在僵化機制的制約。影子銀行的異軍突起,事實上是金融機構在金融抑制環境下自發形成的市場化創新行為。
由于影子銀行受到的監管比銀行寬松,因此影子銀行也就能夠承擔比銀行更高的風險,也更能夠發揮融資和風險分散功能,可以對傳統銀行無法提供支持的以中小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提供足夠的支持,從而了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
但悲觀者則認為,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非常高,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影子銀行可能會對銀行業的財務穩健性產生重大且深遠的負面影響。這些高風險業務包括了向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提供融資的信托計劃,以及向陷入困境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向中小型企業借出的民間借貸。
有觀點認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帶來的風險高于潛在益處。這是因為目前中國企業的債務水平已處于高位,進一步提升杠桿并產生效益的空間有限。作為影子銀行基礎資產的各種債權的實際回報率難以覆蓋影子銀行產品承諾的回報率。影子銀行體系的扭曲增長將導致信用風險的意外積累,而銀行對此信用風險可能并不完全明了。
影子銀行在規范性、透明度、監管度上都遠遠低于正規銀行。影子銀行的資金運用沒有完整和嚴格的制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容易引入更多的風險。影子銀行的活動常常游離于監管者的視線之外,風險逐步累積后,一旦爆發,其破壞力遠比看得見的風險。
總之,影子銀行的金融游戲玩的就是瘋狂,至于這種瘋狂對于中國的經濟來說是利或是弊,我們當然不能用簡單的二元論來解讀。在現實中,對影子銀行的管理更考驗著我們處理復雜問題的智慧。
看文倉www.kanwencang.com網友整理上傳,為您提供最全的知識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8/12509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