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但有座陰山還有座陽山。它們并肩在一起構筑了秦漢王朝“北大門”的安全屏障。有意思的是,這陰山之中的陽山,與陰山一陰一陽,構成一條峽谷,成就了民族文化融合與交流的通道。而蒙恬與衛青出擊匈奴,均是從這里率先發起進攻。
秦末漢初河套邊界示意圖
陰山蒙古語名為“達蘭喀喇”,意思為“70個黑山頭”。陰山山脈是古老的斷塊山,是農牧交錯地帶。包括陽山、烏拉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等。陰山山脈西段之陽山橫貫烏拉特后旗南部100多公里,山峰聳立,南陡北緩,主峰巴什喀海拔2365米,是烏拉特后旗的最高峰。
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的大軍攻占了河南地、占據陽山。2365米的陽山,在西部算是一種普通的高度,但這卻是蒙恬將軍在這里取得的一個軍事高度。隨后,蒙恬將軍遷徙人民以充實邊縣,并修筑起了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西至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的長城,使之成為了中原漢民族兩千年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這五千多公里的萬里長城至此雄起于北方,成為中華大地上一道不滅的風景,也讓當時的匈奴人退往700里以外的大漠以北,十余年不敢南下牧馬。
蒙恬
而當陽山上的那一輪秦時明月,送走了蒙恬將軍,秦滅,匈奴卷土重來,再次越過陰山,重新占據河套地區,河南地一帶為依托,向時常騷擾漢朝邊境并對漢朝發動進攻。
公元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前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從這一年至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
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漢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這便是河南之戰的序幕,是西漢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役。
衛青
戰前,衛青仔細分析了當時情況,認為要是直接從正面攻打盤踞河南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他們勢必會退至石門水、高闕兩個山口,憑險據守,北面還有單于王廷和右賢王為后盾。
因此,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云中發,沿黃河西進,采用“迂回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后方,迅速攻占了陽山,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系。陽山儼然成為戰爭的勝負手,使衛青軍團取得了有利地形,并率精騎飛兵南下,在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率兵逃走。
衛青軍團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史記》、《漢書》盛贊此仗漢軍“全甲兵而還”,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狼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邊疆的冷月照著關塞的景色,冷月皓潔當空,關塞蒼茫雄偉,可惜遠征萬里的士兵們大多回不來了,如果那些抗擊匈奴的名將們還在,哪能讓匈奴人度過陰山這道祖國北疆的天然防線呢?
陰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就是朔方一帶,對漢匈雙方來言,都是一個典型的戰略性進攻基地。而衛青收復河朔之地(即河套平原),并且“全甲兵而還”這一奇跡般的勝利,也是因為事先占據了陽山。這陽山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狼山。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按《后漢書》的說法,匈奴在失去陰山后,再路過陰山時都會哭,因為,從丟掉陰山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們將無法翻身,也就只能唱著這歌兒遠去了。歌聲與淚水相伴,勾勒出匈奴在歷史上的那凄涼一幕。
陽山作為一種軍事的高度,或者,能讓我們的在欣賞的目光里升騰而上。匈奴人把漢人叫羊,但他們沒想到漢人羊,每次都會被拿被他們的曾經占據的狼山(陽山)下手。
《呂氏春秋》里說,“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糜”,意思就是玄山產的禾、不周山產的粟和陽山巴彥淖爾的糜子是食物中最好吃的。陽山,就是今巴彥淖爾的狼山。看來,在那個時候狼山出產優質的糜子了,并助力著英雄的成長和英雄的故事。
陰山長城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70129/9622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