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文 | 十三

農歷大年初四晚上,一個看似“高冷”的基礎科學突破,在普通人中掀起了一波漣漪。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負責人David Reitze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作為中國大陸唯一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在引力波的探測中作出貢獻,以高精度的數據分析能力幫助“凈化”了引力波探測中的干擾信號,加速了邁向星辰大海的征程。

這支參與解決“世界級難題”的神秘研究團隊,究竟有著怎樣的科研攻關歷程?研讀間為你獨家聚焦。


▲ 曹軍威,現任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天體物理中心兼職研究員,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理事會成員。

 

“技術的最新挑戰往往最先出現在重大科學前沿問題的探索過程中”,秉承著這份堅定的信念,2006年回國后,曹軍威馬上組織創建了清華大學LIGO工作組。這是一只跨學科的團隊,由來自信研院、自動化系、計算機系和工程物理系的教師和學生組成。曹軍威是負責人,研究團隊包括上文提到的都志輝副教授,以及另一位來自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王小鴿副教授。

 

曹軍威認為,數據分析最大的挑戰在于LIGO數據的采樣頻率特別高,達到每秒1萬6千次以上,采樣信道達上萬個,數據量大,需要先進的計算機處理技術做支撐,提高數據處理效率,這也是清華團隊的工作重點。

 

例如,引力波數據分析極為關鍵的一步是區分引力波信號和其他干擾信號。清華團隊將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機器學習”方法用于加強引力波數據噪聲分析。

 

這樣,引力波信號探測的物理問題被轉化成了一個數據分析處理問題。曹軍威說,對數據本身關聯性的判斷正是機器學習的強項,也正是具有自動化和計算機學科背景的清華團隊所擅長的。

 

2009年,匈牙利布達佩斯,曹軍威這個名字一下進入到了公眾的視野,清華大學的LIGO工作團隊開始為人所知。


在那次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和Virgo聯合工作會議上,曹軍威做了近20分鐘的大會報告,詳細介紹了清華大學信研院LIGO工作組的研究進展與計劃,并正式申請加入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當時,與會的近200名LIGO和 Vir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聽取了報告,并在隨后舉行LSC理事會議上正式通過了清華大學的申請。

 

這意味著清華大學成為第一個來自中國的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在引力波探測數據分析方面,填補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在世界一流科學合作組織中爭取到了一席之地。

 

近幾年來,清華大學研究團隊主要與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和西澳大利亞大學等LSC成員合作開展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GPU加速引力波暴數據分析和實現低延遲實時致密雙星并合信號的搜尋;采用機器學習方法加強引力波數據噪聲的分析;分析引力波事件顯著性的系統誤差等。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D等期刊。

 

“科學探索的需求一直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的驅動力之一。”在一次采訪中,曹軍威闡釋了參與LIGO項目的初衷,“我們參與LIGO項目也是希望從應用驅動的角度開展先進計算技術的研究工作,LIGO引力波數據雖然沒有高能物理方面的數據量大,但其處理要求非常高,對計算技術的挑戰非常大,我們參與其中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應用需求,有的放矢的開展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

 

從06年回國組建團隊,到09年正式加入LIGO科學合作組織,再到今天引力波的成功探測。

十年堅守,是這支清華團隊對“行勝于言”的最好踐行。

 

智慧眾包:好奇心不止,科學研究不止

引力波探測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項目,集合和人類在物理、工程、數學、計算機方面最先進的理論、技術、和智慧。作為最前沿、最頂尖的科學探索之一,曹軍威對其曾總結過三個特點:


第一,投資規模大。曹軍威回到清華大學任教之前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LIGO實驗室工作,LIGO天文臺的建設斥資6億多美元,每年的運行費用在3000萬美元以上,因此,類似這樣的研究對資源共享的需求很迫切。

 

第二,多學科交叉。這樣規模的科學探索遠超出某個單一學科的范疇,必須是物理、天文、機械、激光、精密儀器、信息等方方面面的專家共同參與。曹軍威曾經在LIGO實驗室的工作是利用先進計算技術,開發相應的軟件系統和工具,實現海量數據的跨域共享與分析。

 

第三,國際間合作緊密。這樣的挑戰往往超出某一個研究小組、一個大學或研究機構,甚至一個國家的能力,必須在全球范圍聯合攻關。LIGO科學合作組織是由美國和歐洲等90多個單位的1000余名研究人員組成,共同對LIGO天文臺每天產生的上萬億(TB)量級的數據進行共享和分析。

 

因此,引力波探測必定是一次全球智慧的協作與“眾包”,而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正是這個“特大集成研究項目”中的一環。

 

據不完全統計,在LIGO的引力波探測的科研探索中,先后有一千多人參與。在這支隊伍中,有些人轉行去了硅谷,做了碼農、工程師,有些先驅早已溘然長逝,但他們的功績不可磨滅。正是他們對于科學技術極限不斷地突破與嘗試,不但印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還帶動了激光、材料、光學、工程、計算機等諸多學科前沿的發展,很多LIGO衍生出的技術,對半導體制造、能源、材料、大數據等諸多應用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了這次探測,從材料、鍍膜、隔震、激光、真空,再到超級計算機、數值相對論、快速信號處理、數據分析、快速空間定位、參數估計,每一步都包含了科研人員的辛勤與付出。在曹軍威看來,探測器的精度提升和數據分析處理相輔相成,最終成就了引力波探測的成功,這是全世界千余名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正如高新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Advanced LIGO)的項目領頭人,來自麻省理工的戴維·休梅克在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的官方新聞稿的結語中說的那樣,


“Advanced LIGO探測器是科學與技術上的一項壯舉,匯聚了全球技師、工程師和科學家團隊的通力合作才得以實現。”

 

 

人類的好奇心不止,科學研究不止。引力波的測定,意味著一個全新研究領域的開啟,解決如此一個極具前瞻性和挑戰性的科研難題,也成為科研同仁們孜孜以求、跨界合作,繼續開展研究的最大動力。

 

今天,愛因斯坦一百年前的預言被證實。人類窮盡所能為了探測到那4公里長度里面小于原子核尺度的那個時空漣漪。

 

而現在,誰又能敢保證,在遙遠的未來,時空穿越和星際通訊這些預言不會實現呢?

 

*本文涉及部分相關資料來源于清華新聞網

郭翔宇、白玉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背景科普】三分鐘帶你看懂“引力波”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110/45530.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