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號
大 寒
(過小年、四九)
“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大寒也是一年24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大寒之后就是立春,因此大寒就是人體由冬藏轉為春生的一個過渡期。
但畢竟大寒屬于“冬三月”,因此還是要做好養藏之道,要避寒就溫。
人在天地間,當然應該順應天地陰陽之氣升降、沉浮,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乃天之道。
中醫養生的核心點:順天時!
大寒的特點就是“寒氣重”,而寒氣重最傷“心腎、脾胃”;大寒之后沒幾天就是春節了,因此培補脾胃至關重要!
實際上,脾為后天之本,每個節氣都要重視脾胃的培補!
培補脾胃最好的辦法就是“飲食有節”,也就是要有規律,同時還要注意:
忌 寒!!!
有規律:按時按量吃飯,就是養脾胃!
寒,傷脾胃于無形之中,因此我們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吃溫食,喝溫開水。特別是一些小孩子,本來脾胃都還沒完全發育好。
同時還要注意:
忌油濾、飽脹!!!
油濾飽脹同樣最傷脾胃,影響脾胃的正常蠕動,中醫上講“寒濕困脾”,你這個就叫“酒肉困脾”跟修養有關!
解決辦法:閉嘴!
控制不住嘴,那就多運動吧:散步、推腹、踢踢腿......各種運動循環往復,直到你能打出飽嗝,臭屁為止!
當然艾灸足三里,也可以促進腸胃蠕動。
我在前幾天的文章里專門寫過“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有的人天生脾胃強健,如果你脾胃弱,那就學會“閉嘴”吧!特別是在春節期間。
春節期間最好的一道配菜!!!
清水煮蘿卜
老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蘿卜具有“清熱生津、下氣寬中、消食化滯、開胃健脾、順氣化痰等功效”。
在這里千萬別把自己當做美食家了哦,記住,是:
清水煮蘿卜
如果你覺得清水煮蘿卜麻煩,那么就生吃白蘿卜吧!同樣可以消食化滯,還可以清肺火,那些晚上咳嗽,還帶黃痰的親們,生吃白蘿卜有用!
從“冬至一陽生”到大寒,陽氣已磕磕碰碰出地表了。
如何培補收藏好人體陽氣,在冬三月都是我們要認真做的功課!冬天陽氣沒養好,春天怎么抗病呢?!
大寒天氣寒涼,最傷“心腎脾胃”之陽氣,那么我們可以用艾灸提升人體陽氣,激發人體自身的抵抗力!
艾灸穴位:
大椎穴、腎俞穴、心俞穴
膻中穴、神闕、關元
艾灸時間:
每天1次,每次每個穴位20分鐘;艾灸一周休息1天。
大寒艾灸期間多喝溫開水,可以加點蜂蜜;總之做好滋陰工作。早上吃山藥小米粥很好。
食宜溫苦:養腎為主
“少食咸多食苦”原則,咸入腎,苦入心,冬季為腎水旺盛之時,咸味吃多腎水更旺,使心陽力量減弱。多食些苦味食物可助心陽,達到平衡;飲食宜溫熱,忌食生冷!可食用偏溫性食物,多以請補為主。不要忘記白蘿卜了!
睡宜早:養精蓄銳藏陽氣
為了順應冬藏,人們在起居上也應注意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的潛藏。《黃帝內經》所說,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天不妨“偷點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之,則容易耗損陰精,傷及腎臟。
動宜慢:微汗即可
此時的鍛煉要有節制,微微出汗就好,建議大家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如慢跑、踢毽子、太極拳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運動盡量選擇在白天、陽光充足時進行,并做好準備活動,防止運動損傷。
有些艾友,在冬天會出現盜汗情況,艾灸:陰郄穴、復溜穴、合谷穴,這3個穴位不管什么原因的多汗,或者是不出汗,都歸它們3個。
頭宜暖:胸背足忌寒涼
大寒節氣,寒邪侵人,血脈不暢,這時是腦血栓、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及關節痛、感冒等疾病的多發季節,保暖也就變得異常重要。
中醫認為,頭是各條陽經會聚之處,心為陽臟貫通胸背,寒易從腳而生,因此,頭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點保暖的部位!并經常用熱水泡腳。
艾灸:大椎穴、命門穴、涌泉穴
心宜平:節制喜怒曬太陽
冬季白天短而夜間長,寒冷的天氣、呼嘯的北風,常會影響人們的心情,引發失落、沮喪等情緒,甚至患上抑郁癥。
因此,要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節制喜怒,多聽音樂,參加娛樂活動,積極樂觀地面對寒冷的天氣變化。還要多曬太陽,接受“光合作用”,靜心等待寒冷過后的春色。
多按揉艾灸:膻中穴、太沖穴。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iankang/20170123/9404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