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不玩攝影聊器材

俞瑋瑋(新浪微博:@沉默寡言的醬油蛋

大數據從業人員,數10年來深度癡迷腕表,但同時也追求攝影、鋼筆、男裝、皮鞋、紫砂壺、古典音樂、HiFi器材、實木家具的標準“雜牌軍”。

民間俗語說:窮玩車富玩表,敗家子玩相機。

發明這句話的人,一定是不玩表不玩車的。所以才在逗號后面硬加了這樣一句話。相機雖然也很耗錢,但以市場行情來說,車和表當然還是遠在相機之上的。不過我又有點后悔選了這樣一個話題,因為太大了。一篇周末不談表肯定聊不完什么攝影器材的全部。所以只是開個頭拋個磚而已。

畫幅,為什么先談這個?因為接下去要說的大多數器材都集中在135畫幅。什么叫135畫幅?其實就是底片的面積——且慢!數碼相機不是沒有底片了么?先別急,往下看。還記得小時候拍過的膠卷么?一張洗出來的底片就是一張135畫幅的標準大小。3.6厘米寬,2.4厘米高。那么,所有這個尺寸的畫幅所做出的相機,都統稱為135相機。到了數碼時代,膠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類似于膠片的平面,叫做——感光器,用來感受光的射入并且完成電子成像,那么這塊感光器的長寬面積就是畫幅。很多人都聽說過:全畫幅數碼單反。那么所謂全畫幅,就是指這臺數碼相機的感光器面積等同于一張135膠片的大小。

不玩攝影聊器材

那么既然有了135這個標準,就有比它更大的,我們叫做:中畫幅(有645畫幅,也就是6厘米寬,4.5厘米高;也有6×6畫幅,也就是6厘米寬,6厘米高),這種相機體積較大,當然數碼化以后的價格也更貴,最著名的有:哈蘇(這個待會要說,先賣個關子)、祿來雙反等等。比中畫幅還大的自然就是大畫幅,例如:8×10的林哈夫這一類,底片尺寸就不用說了,大家應該都已經懂了是怎么回事了。

有了大的就有更小的。APS-C就是數碼單反誕生后著名的畫幅尺寸之一,可以說是最著名的。它的大小是2.5厘米寬,1.7厘米高(四舍五入),當然還有更小一些的M4/3畫幅,1.7厘米寬,1.3厘米高。

不玩攝影聊器材

說了那么多畫幅尺寸,到底要說啥呢?很簡單:在所有其他條件類似的情況下,畫質由畫幅大小決定!記住了,不是像素決定的,而是畫幅大小。給大家一個最最簡單簡陋但不無道理的說法,比如同樣2000萬像素,就好比在一塊3.6×2.4厘米的長方形里點上這2000萬個點,總歸比在1.7×1.3厘米的長方形里同樣點這么些個點要來的更清晰吧?真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別被像素忽悠了,高像素只有在大畫幅上才會真正獲得更牛逼的畫質。

一方面是說畫幅,另外一方面,接下去大多數的器材都建立在135體系上來談。

  • 旁軸,一種被歷史滾滾車流淘汰的技術

不玩攝影聊器材

一說起相機,大多數人會先來一個品牌:Leica徠卡!不過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徠卡的體系分為兩部分:M和R(當然現在還有數碼中畫幅的S,這個先不說了)。而大多數人想到的徠卡其實只是它的M系列。也就是最著名的:裝逼系列。因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家人文攝影圖片工作室叫做:馬格南。而馬格南誕生了一批大師,例如:布勒松、馬克呂布、寇德卡、羅伯特卡帕……這批大師人手一臺徠卡M相機——人文攝影和相機歷史進化到當時的必然選擇。所以現在Leica這個Logo基本上就是對應它的M系列,和R系列(單反系列)或者S系列(數碼中畫幅)都沒有關系。那么為啥要說徠卡M呢?因為這是一臺被淘汰的相機。沒搞錯吧?!牛逼哄哄到不行的Leica M是被淘汰的?!確實如此。要說明這樣一個問題,要從取景器開始聊起。也就是小標題里的:旁軸。旁軸相機是相機歷史上的老字輩,為何叫旁軸?因為它從取景器看到的射入光線形成的光軸和實際鏡頭射入光線到底片上的光軸并不是一條。而是平行的兩條。怎么理解?簡單說來:你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能拍到的。尤其是當被攝物體離得越近,這種偏差越大。而且旁軸相機無法改變取景器的倍率,也就是你裝上什么焦段的鏡頭,看出去都一個樣,所以長焦鏡頭或者超廣角鏡頭都不方便使用——使用長焦很難對焦,使用超廣角需要外置取景器。慢慢地,旁軸相機被一種叫做單反的家伙取代了。單反,全名:單鏡頭反光相機。和旁軸相比,它的取景方式是透過鏡頭來完成的,所以你看到的就是你能拍下的。鏡頭把入射光線通過膠片前方的一塊反光板反射到機身內部的上方,再由機頂內的一組五棱鏡反射到拍攝者的觀察眼中。這樣一來,裝什么鏡頭就能看到什么鏡頭對應的景象,極其方便。

不玩攝影聊器材

這也是為什么,在攝影器材的歷史上,旁軸是被淘汰的原因。隨著單反的普及,以及人類對于攝影題材的多樣化——不僅僅要在街上拍人文,還需要拍野生動物、拍奧運會、拍婚禮、拍航展、拍快速移動的、拍距離遙遠的……單鏡頭反光相機在適應攝影的全面性上完全超越旁軸。現如今玩徠卡旁軸的分三種人:有情懷的人,有錢的人,有情懷的有錢人。

不玩攝影聊器材

上面最后一句玩笑了。其實徠卡旁軸也并非一無是處。和單反比,它的快門時間滯后更短,它的橫走幕簾快門聲音更輕,由于沒有反光板所以機震更小,廣角鏡頭的周圍畸變抑制得更好,體積和重量更小,等等。但不管這些優點到底在實際拍攝中有多少作用,不可否認的是,以相機器材的歷史軸來看,旁軸就是一種被淘汰的技術。

  • 來自大眼睛的誘惑

不玩攝影聊器材

說攝影器材就不能只說機身。其實和機身相比,鏡頭確實是個挺貴的玩意兒。尤其到了大光圈鏡頭的范疇。也就是這里要說的——大眼睛。大光圈鏡頭一般都比較粗大,第一片玻璃特別大,看著像只大眼睛。什么是光圈呢?其實就是一支鏡頭最大的、能通過的光的量。越大的光圈就能通過越多的光。那么有啥用呢?先說一個關于曝光的等式吧:

曝光量 = 光圈 × 快門 × 感光度

簡單說來就是3個變量的一個等式。要曝光量不變,那么當感光度不能變的情況下,光圈的通光量越大,快門就可以變得越快。那么要快門變快有毛用呢?用處可大了!因為除非有固定物擺放相機,否則更快的快門速度就更容易獲得一張不因為抖動而導致模糊的照片。有點拗口,更簡化地說就是:照片不容易因為抖動而模糊。

不玩攝影聊器材

那么多大的光圈算大的?一般來說,非長焦定焦鏡頭做到F1.4以及更大;長焦鏡頭做到F2.8以及更大的都可以算得上是。F數值就是鏡頭的光圈數值,越小代表光圈越大。所以但凡50mm鏡頭能做到F1.2以及更大的F1.0甚至F0.9就是極大的了。那么如何獲得更大光圈的鏡頭呢?這個和購買者銀行卡余額直接掛鉤。當然了,不僅僅是更大的光圈可以換來光線不足時候更快的快門,因為大光圈鏡頭的制作不易,所以各大品牌都拿它們當成展示品牌實力的標桿,往往會在自己品牌的大光圈鏡頭上發揮最大的實力。所以成像素質等等各方面因素都會好過更小光圈的鏡頭。

  • 再來聊聊徠卡,但其實為了引出蔡司

不玩攝影聊器材

Carl Zeiss ZF2 鏡頭系列

前面說到了徠卡的M相機機身,當然M相機搭配的鏡頭也都挺貴的。不過聊這個的主要原因是要引出另外一家德國公司,名字叫卡爾蔡司,Carl Zeiss。記住這個名字,因為直到目前為止,它還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光學公司,沒有之一!還記得開篇時候談到過中畫幅相機品牌哈蘇么?哈蘇,Hasselblad,瑞典公司,專業中畫幅幾十年了,但讓它揚名立萬的并非機身,而是為哈蘇制作鏡頭的公司叫卡爾蔡司。另外,徠卡M直到不久前還有幾只超廣角鏡頭是卡爾蔡司代為生產的,或者使用了蔡司的結構。

不玩攝影聊器材

Hasselblad 503cw

坊間有句開玩笑的說辭(可能始創者就是我吧),卡爾蔡司是一家光學廠家,他們家最好的玻璃先拿去做了太空望遠鏡或者天文望遠鏡的鏡片;差一點的怎么辦?拿去做電子顯微鏡的鏡片;再差怎么辦?至少還有槍械瞄準器可以做吧;那余下那些“垃圾玻璃”呢?做做相機鏡頭唄!

不玩攝影聊器材

雖然是玩笑,但不難看出,卡爾蔡司的主業真的不是相機鏡頭,這點和徠卡不完全一樣,雖然紅點(徠卡的Logo)也經常在顯微鏡和槍械瞄準器上出現,但相機鏡頭的產量占了徠卡公司成品的很大份額,相反蔡司不一樣,他們家做鏡頭的還真就是搞搞“副業”的性質。蔡司有多牛?先說幾個名詞:Planer,Distagon,Biogon,Hologon,看著就像德語單詞。它們是什么?是鏡頭的光學方程式最終得到的鏡頭玻璃組結構。目前為止,人類攝影光學鏡頭上用到的最多的就是這幾種了,而這幾種的發明者都是:卡爾蔡司。

不玩攝影聊器材

Hasselblad swc

另外有一只神一樣存在的鏡頭不得不提,那就是哈蘇的swc機身——怎么是機身?因為為了這支鏡頭的出色表現,哈蘇專門為它生產了一臺型號為swc的機身!它搭載了一只蔡司38mm焦段,F4.5最大光圈的鏡頭,這只鏡頭用了Biogon結構,它是官方、民間、專業、業余,四大塊都不得不點頭承認的:人類歷史上最好的超廣角鏡頭,沒有之一。且至今為止還未被任何人,包括蔡司自己超越。

  • 是折騰自己,還是折騰錢包

燒器材有很多種,一種是購買大量價格昂貴的現代量產的器材。比如買一臺佳能的旗艦機身1Dx Mark II,再加上白色的各種大炮——長焦大光圈鏡頭,再加上紅圈的專業大光圈鏡頭,例如佳能最有名的兩支:EF50mm/F1.2,EF85mm/F1.2。這樣一圈下來幾十萬就沒了。當然還有一種就是玩各種老舊的古董器材,例如早期雙撥的徠卡M3,又或者索性上幾臺限量版、紀念版的M機身,再加上一些老舊的有故事的,其實在我看來并沒有很高光學素質——至少和現代量產的同焦段鏡頭相比的那些老鏡頭,例如最著名的徠卡七妹、八妹。這兩個是江湖名字,其實就是一支用了7片(七枚)光學玻璃,一支用了8片(八枚)光學玻璃,然后加上商家媒體的聯合炒作,這兩支35mm鏡頭的價格就一直高高在上,雖然怎么看都是現代款兩支帶ASPH非球面玻璃的35mm/F1.4來得更好。

不玩攝影聊器材

對于拍攝來說,沒有什么比自動對焦的現代化機身來的更容易了。但既然是“玩”,必定就是折騰。舉個例子,徠卡旁軸膠片機里量最大的M6機身,搭配一支M50mm標準鏡頭,怎么都不會比Contax康泰時品牌的G2搭配一支G45mm標準鏡頭來得方便。插一句:康泰時也是個有意思的品牌,它算是日系的,但由于他們家的鏡頭也基本由蔡司包攬,所以還是非常有名有江湖地位,可惜“早逝”的厲害,沒趕上數碼時代的浪潮。更多的人購買Contax機身就是圖它能搭配卡爾蔡司鏡頭。而一臺Contax G2+G45mm鏡頭的價格還不夠一臺M6機身價格的一半。但是沒辦法,在“好用”和“同樣出色”這兩個條件面前,很多玩家還是選擇了歷史和故事以及品牌價值。

不玩攝影聊器材
  • 二手市場

最后想說說的是攝影器材的二手市場。和玩表一樣,如果你足夠有錢,完全不用顧及預算,那么什么器材都可以挑新的買。但和玩表又一樣的地方是:哪怕你再怎么有錢,已經停產的古董設備你還是買不到全新的。所以二手市場是一定、必須存在的。縱覽手表的二手市場,相機的要欣欣向榮的多,而且受眾面也要多得多。畢竟開篇就說了,一只鋼勞幾萬塊,一只徠卡M鏡頭也只要幾萬塊,而幾萬塊的鋼勞才是起步,而幾萬大洋的徠卡M鏡頭一定是帶著ASPH標記的頂級貨色了。所以,攝影器材還是相對手表便宜的多得多了。哪怕是徠卡M那些紀念版機身,能上6位數的真的還不多的,但表嘛,呵呵,你懂的。

不玩攝影聊器材

Leica M9-P 愛馬仕限量套裝

相比手表的二手市場,相機的要平衡的多,所謂平衡就是買賣雙方的認知并不會差的太多太多。很多表迷在面對古董二手表的時候基本就是小白的級別,完全聽商家的,也沒有太多可供參考的價格體系。但二手相機市場則不一樣,一方面這東西更普及更大眾化,二來由于本身價格就不是太高,所以在價格體系上還是相對健康的。這幾年由于奢侈品市場普遍不咋地,所以二手徠卡相機市場的價格也走低的厲害,3年前一支3萬人民幣以上的徠卡M35/1.4ASPH非球面鏡頭也基本上價格腰斬了。要我說,這幾年倒是買器材的好年頭,但如果你要賣器材,只能求佛祖保佑了。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70122/93340.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