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曾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的令計劃落馬,因為此前身居要職,這一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同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辦公廳職責上有什么區別?相信很多人未必說的清楚。黨的職位和辦事機構錯綜復雜,隨著黨組織的不斷壯大,又幾經變遷。此前,這兩個機構雖然經常出現于媒體報道,但從未被解釋清楚,就讓觀察者網來答疑解惑吧。
這兩個機構的從屬關系就有一個最主要的區別,中共中央辦公廳,簡稱中辦,曾稱為中央秘書廳,是直屬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而中央書記處,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根據黨章,中共中央總書記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
中央辦公廳是中南海非常重要的機構,中央辦公廳主任是最高領導人的心腹,換領導人,中辦主任也跟著換。總書記去外地視察或者出國訪問大多數情況下都帶著中辦主任,現任中辦主任栗戰書就經常隨同習近平出訪。中辦負責的不僅是黨中央文秘、會務工作,除了轉達和催辦落實中央指示,還要負責全國黨政系統的密碼保密工作,負責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安全警衛、醫療保健。因此中辦主任也是中央警衛局政治委員,警衛局局長是中央辦公廳副主任。
中央書記處的歷史沿革更復雜。從中央的最高決策機構到日常工作機構,幾經變遷。而其一直保持著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鍛煉黨的高級干部。
先說“書記”這個稱呼是怎么來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最高機構中央局只有50多位黨員。在討論中央局主要負責人稱謂的時候,大家取了一個名字:書記。書記是當時最小的官職,以此命名,表明為人民謀利益的共產黨是不會在老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的官僚機構,也是面對未來的承諾和面對人民的承諾。
1933年初,黨中央遷入江西蘇區。當時全國蘇區發展到十幾塊,紅軍達30萬人,黨員也達30萬人。僅設一個總書記已難以領導這樣一個大黨,中央書記處應運而生。最早,書記處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到1945年,已成為政治局核心領導機構。
1945年,中共七大后,中央書記處的權力達到頂峰,其成員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中共八大成分水嶺,書記處不再居于政治局之上,直到十三大以后,反而成為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的辦事機構。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規定,黨中央不再設主席,只設總書記,從此,中共最高領導人的頭銜變為總書記。此時的總書記本身已作為黨的法定最高領導人超然于書記處之上。
經常能在影視劇中見到的中央書記處五大書記
一般情況下,有5到6名書記處書記,其中排名第一的書記處書記由政治局常委兼任,兩到三人是由政治局委員兼任,一般是中組部部長和中宣部部長,但書記處書記是副國級領導,而中組部是部級,所以在新聞上你會聽到如下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某某。”此外還有沒有進政治局的書記處書記。和中辦主任相比,通常書記處書記的職銜也排在更前面,領導人往往在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后,再經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而晉升中共中央書記處成員。
在中央書記處內部,實行分工負責制,每一名書記負責一個系統或若干方面的事務,通過聽取匯報,審批工作報告、工作計劃、參與人事任命等方式,對所負責方面事務承擔領導責任。對于一般事務,書記處書記具有直接領導和決定的權力。對于其他中央或地方黨政機關而言,中央書記處是屬于領導機構。
雖然在某些具有全局性、特別重大的問題上,分工負責的書記須提交書記處會議討論,由書記處集體決定。甚至呈交政治局及其常委會討論,但在這個過程中,書記處還發揮積極地協調作用,中央書記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央書記處可以以“黨中央”的名義發公文。
中央書記處是培養鍛煉黨的高級干部的場所。從十四大以來產生的中央政治局特別是常委會組成人員來看,書記處的工作履歷成為進入中央核心領導層的重要履歷,而從書記處崗位走上常委乃至總書記崗位的比例是很高的。十四到十六屆黨代會所產生的政治局常委共17人(連任不重復計算),曾在書記處工作的達9人,比例超過53%。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8906.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