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引導下,美食翻譯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當前美食翻譯大多強調字面意思對等,而忽視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美食名稱中所含的文化負載詞在其翻譯中更是很難被體現。本文以土家族美食為例,結合傳統翻譯理論和方法試圖尋求一種更加有助于傳播中華文化的翻譯方法,使得譯文在實現字面文字對等的同時,也不失文化底蘊。
關鍵詞:文化負載詞英譯;土家族美食;翻譯目的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9-0152-03
引言
由于地理位置、社會習俗以及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美食文化有著巨大差異。現如今關于美食文化英譯的相關研究,大多單純追求語言字面的對等,而忽視了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將翻譯的重心多放在烹飪方法和食材上。王榮(2013)提到:“中西方文化中所存在的文化差異常常在翻譯過程中被忽視,因而使得中國文化難以在翻譯中得到體現”。胡文仲認為:“文化負載詞是一個特殊的文化范疇,它是在語言層面對文化直接或間接的體現”(1994:64)。土家族大多分布在中國的西南部,其文化具有層次多、內容廣等特點。土家人飲食以谷物為主,腌、熏是常用的烹飪方式。“社飯”、“臘肉”、“油茶湯”等都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習俗。
一、翻譯目的論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中的運用
漢斯・弗米爾提出的翻譯目的論,被認為是功能翻譯理論的精髓。弗米爾發現:基于行為理論,每一種行為都有其自身所具有的目的。翻譯也是一種行為,其目的是譯者所賦予的。
(一)“目的原則”視角
弗米爾認為,翻譯應當把通過譯文實現其目的作為首要目標。“目的原則”注重于翻譯目的的重要性。對于英譯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而言,其目的主要包括兩方面:1.探索土家美食文化中的文化內涵,并借助恰當的翻譯,將其傳播。2.基于美食文化不同目標群體的特殊性,使翻譯被不同階層的人接受。
以“社飯”為例。在土家文化中,“社”指“春社”――土家族特有的節日。“春社”用以祭祀土地神,從每年的“戊日”一直持續到“立春”。土家人“過社”有兩種習俗:掃墓和吃社飯。社飯的原材料是:艾葉、葉蒜、臘肉、糯米等。在“社飯”一詞中,“社”就是文化負載詞。翻譯“社飯”一詞時,應充分考慮其文化背景,讓讀者通過翻譯感受到濃濃的土家節日氛圍。
(二)“連貫原則”視角
“連貫原則”注重翻譯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是指翻譯應該被大眾所接受,它更強調語用層面的意義。再以“張關合渣”為例,“張關合渣”因湖北省宣恩縣張關鎮而得名。因此,在翻譯“張關合渣”一詞時,應充分考慮其在實際生活中是否便于人們使用。同時,譯文也應當符合目的語語言表達習慣,如果在翻譯時,過分地糾結于某一個詞就會導致讀者對譯文產生誤解。因此,基于目的原則,我們應當使譯文通順且便于理解。
(三)“忠實原則”視角
以“臘肉”的翻譯為例,“臘肉”是一種加工食品,其主要制作方式是:腌和熏。基于忠實原則,翻譯“臘肉”一詞時,應當運用合適的文字表�_來傳達其內在的文化信息,對其名的產生做出簡單的解釋。許多譯者將“臘肉”一詞翻譯成“preserved meat”。但是,“preserve”一詞只是說明了臘肉的存儲方式,而忽略了其內在的文化因素。因此,“preserved meat”這一翻譯不滿足于忠實原則的基本要求。
二、土家族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之理論建議
(一)基于句子結構的角度
翻譯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證句子結構正確。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英漢互譯實質上也是形合和意合的轉換。
英語是一門形合語言,其單詞和句子的鏈接多靠顯性的連接詞才得以完成。基于前文對“張關合渣”的介紹,“張關”,作為文化負載詞,修飾和限定“合渣”一詞。在中文中,“張關合渣”一詞的語法結構是:名詞+名詞。但在英文中,其語法結構應當是:名詞+介詞短語。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過程中,漢語是源語,英語是目的語。基于目的論的連貫原則,在將漢語轉化為英文時,如果必要,我們適當改變其原有的句子結構或者語序以滿足英語語言表達的習慣。通過借助介詞或者更多的顯性的鏈接方式,在英語中,譯文的結構和意思能夠更加顯著和清晰的被傳達。
漢語是一門意合語言,其單詞和句子的鏈接無需連接詞,其內在含義和邏輯關系可以通過上下文的文義得以傳達。因此,在進行英譯研究時,我們需要理解和感受文字背后的內涵。以“油茶湯”的翻譯為例,“油茶湯”的制作原料是:茶葉、花生、黃豆等。通過對食材的翻炒以及沖泡制作而成。“油茶湯”是由“油”、“茶”、“湯”三字組合而成。對應在英文中的便是“oil”“tea”“soup”。但是,這三個字并非完全獨立存在,亦不能將其簡單地翻譯成“oil tea soup”。通過對其制作方式的解釋,不難發現這三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在“油茶湯”一詞中“油”是動詞而不是名詞,其用來修飾“茶”。但也不能因此就將其翻譯成“fried tea soup”,還應充分考慮其內在的文化內涵。
雖然形合和意合存在差異,但二者并非無關對立。他們所代表的實質上就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進行英漢互譯時,我們也應當結合和權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將二者分離。
(二)基于文化的視角
Lawrence Venuti將“歸化”一詞定義為:“以自我民族為中心,將外文文字轉換為符合目的語語言體系的語言。即,把作者帶回家”(1995:20)。歸化是以目的語為中心的翻譯理論,針對原文中所出現但在目的語中不常見或者完全陌生的表達,將其轉化為目的語中熟悉的表達方式。再以“臘肉”一詞的翻譯為例,基于前文的介紹,在英語中很難找到一個詞與“臘”對應。另外,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他們并不了解“臘月”這一概念。因此,將“臘”直接譯為“the December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是否得當? 翻譯所傳遞的不應當只是文字表面的含義,更應當傳達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站在歸化的角度,無論是語言層面還是文化層面的轉化都應當更加遵從英語文化。然而,基于目的論忠實原則,同樣不可以忽視文字背后所隱含的源語文化。以“臘肉”中“臘”字的翻譯為例,在英語中,我們不能找到一種表達方式與其直接對應。在英語文化中,并不存在“農歷臘月”這一概念。但它同“中國新年”、“中國春節”息息相關。且這兩個概念為外國人所熟知。因此,在進行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時,可以將其轉換為更為熟知的概念。
Venuti將“異化”定義為:“在處理存在文化差異的文本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反本民族主義,轉而注重于源語文化價值的傾向”(1995:20)。異化強調譯文應當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語文化的韻味,從而實現源語文化向目的語文化的過渡。異化同目的論的忠實原則相似,都要求譯者忠實于原文和作者。在英譯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的過程中,從異化角度出發,應更注重于中國土家文化,譯文也應更有中國味道。
以“社飯”一詞的翻譯為例,在土家文化中,“社”即指土家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英語中,幾乎沒有一種現成的表達可以與之對應。同時,我們又要保證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語的味道。因而,我們就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知“社”以使其滿足英語表達的需要,但是這樣做不僅會失去源語的風味,還會造成誤解。
相比于歸化,異化更能夠保存中國特色。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特色是文化崛起與傳承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中,異化更有利于土家文化的傳播和發揚。
同形合和意合一樣,歸化和異化并未非全對立,我們應當辯證地去看待這二者之間的關系。不同的著眼點必然會導致不同的選擇。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中,二者更應當互取其長。
三、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之方法建議
(一)直譯法
“直譯”是指在語言轉化過程中實現字與字之間的對等。但是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中,直譯會導致文化因素的缺失,故,不可單獨使用直譯。仍以“臘肉”英譯為例,“臘”既表達其制作方法也表示其文化內涵。在翻譯“臘肉”一詞時,可以運用直譯的方法并加以注釋,翻譯成“smoked meat(special for new year in Tujia)”。
(二)意譯法
Shuttleworth Cowie將“意譯”定義為:“更加注重實現譯文閱讀感而非保留文字字面對等的翻譯方法”(1997:97)。
相對直譯而言,意譯更有利于擴大詞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會受到字面含義的拘束。但是意譯包含了譯者的主觀思想,會導致讀者對某些文字的不理解或錯誤理解。因此運用注釋以彌補其缺憾。還以“油茶湯”的翻譯為例,我們可以嘗試著將其翻譯為――“Tujia tea soup(made of fried tea leaves,peanuts,rice and so on)”。
(三)音譯法
音譯法,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譯音代義的方法。楊志宏認為“音譯法有時候不能完全傳達出原文含義,可能還會導致讀者對于譯文的誤解”(2009:37)。注解的方法不僅可以使譯文傳達更加充實的信息也可以實現文本含義的有效轉化。
在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中,音譯填充了中英文翻譯中的空白。對于解決語言轉換過程中所出現的不可譯的現象有很大的幫助。注釋的使用就更能有效的傳達文字所蘊含的文化含義了。以“社飯”的翻譯為例,可以嘗試將其翻譯為――“Shefan(special for Tujia festival-Chunshe-to memorize the goddess of land)”。
結語
總體而言,美食文化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文化交流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注重美食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有利于中華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和發揚。學術界從未停止過針對美食翻譯的研究,但美食翻譯仍舊任重而道遠。
本文就土家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做出了細致的分析和探究,為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提供了方法和理論建議。但仍然存在不足之處,望日后專家譯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Nord,Chri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Routledge [M]. London:Routledge,1995.
[3]Mark Shuttleworth & Mori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B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楊志宏.文化翻譯觀指導下的中國傳統節日及民俗文化英譯[D].山西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
[7]王榮,等.中國傳統美食的英譯現狀及對策[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6):18.
[8]王寧.翻譯與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國翻譯,2013,(2):5-11.
[9]賈惠超.《舌尖上的中國》成功因素分析及對中國紀錄片的啟示[D].遼寧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0/117287.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3 Wed 2017 00:55
美食文化負載詞英譯研究
文章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