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頭痛
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僅次于感冒的常見“病”,幾乎90%的人都有過頭痛。中醫認為頭“諸陽之會”、“清陽之府”,手足三陽經均循行于頭面,厥陰經亦上會于顛頂。
經絡辯證:
若頭痛在腦后,上至巔頂,下連與項,多為太陽經頭痛;
痛在頭之兩側并連及耳部,多為少陽經頭痛;
痛在前額及眉棱骨處,多為陽明經頭痛;
痛在顛頂部位,或連目系,多為厥陰頭痛。
治療方案:
以止痛效穴(神門、皮質下)加頭痛部位,再加經絡辨證取穴。 痛甚者加耳尖
部位
取穴
后頭痛
枕+膀胱,腎+神門,交感,皮質下
兩顳痛
顳+膽,肝+神門,交感,皮質下
前額痛
額+胃,脾+神門,交感,皮質下
取穴原理:
神門有安神、鎮靜、止痛、消炎等作用,能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屬鎮痛要穴;皮質下能調節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有止痛、鎮靜等作用,與神門配合可調節大腦皮層的功能;交感可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以止痛。
顳、額、枕為頭痛部位取穴,協同神門加強鎮靜止痛作用;胃、膽、膀胱為循經取穴,可疏通經絡氣血,祛邪扶正。
耳尖有鎮靜、降壓、退燒、消炎等作用,可用于外感頭痛,另耳尖放血有清腦明目的作用,痛甚者可放血10-20滴。
以上穴位在耳廓上的分布規律如下圖所示
操作方法:
針對頭痛,耳貼按處方標準貼壓在相應組穴上,并施以適度按壓即可。按壓力度宜由輕至重,以患者能接受為宜;每日按壓3—5次。頭痛發作時,可增加按壓力度和頻次,往往可在數分鐘內頭痛消失。
Tips:
臨床耳穴治療頭痛時,首先要區分疾病的性質方可進行治療。若有頭部外傷或血管性病變,需應用中西醫結合應急處理;對于器質性病變,如鼻咽癌、顱內占位病變等引起的頭痛,需在已明確診斷的情況下介入中西醫治療,同時可選用耳穴止痛。慢性頭痛若耳穴治療效果不明顯,應進一步明確診斷,防止誤治。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iankang/20170220/104176.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