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鬧中取靜 臨危不亂
忙里要偷閑,須先向鬧時討個把柄;鬧中要取靜,須先從靜處立個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遷,隨時而靡者。
要在十分忙碌的時候抽出一點空閑松弛一下身心,必須先在空閑的時候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和考慮;要在喧鬧中保持頭腦的冷靜,必須先在平靜時有個主張。如果不這樣,一旦遇到繁忙或者喧鬧的情形就會手忙腳亂。
公元228年4月,諸葛亮率軍北上,一舉攻占祁山,蜀軍聲勢浩大,威震祁山南北。曹魏屬地天水、南安、安寶三郡先后歸順蜀軍。魏明帝曹睿親臨長安督戰,魏軍大將曹真率大軍抵眉城抗擊蜀軍,蜀軍前鋒大將馬謖,違反諸葛亮戰前部署,被魏軍趁機而入,致使街亭失守。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急忙調集軍隊,準備撤回漢中。諸葛亮分派僅剩的5000兵馬去西城搬運糧草,這時得報司馬懿統領15萬大軍已兵臨城下。此時運糧士兵僅2000余人,城中兵馬不足3000,眾人聽到大兵壓境,無不大驚失色。諸葛亮深知,此時若棄城逃跑,無疑會暴露實情,在15萬大軍面前,必然無法逃脫。于是,他神情自若地傳令軍士:“將城中所有戰旗盡數放倒,所有兵士堅守城池,凡有擅自出入和大聲喧嘩者,一律斬首!”又命令將四方城門大開,每一城門處派20軍兵扮作百姓,灑水掃街,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一切安排就緒后,諸葛亮頭戴方巾,身披鶴氅,帶兩名小童,持琴登城。諸葛亮邊彈琴邊飲酒,一副安然悠閑的神態。
魏軍先鋒部隊見狀,不知虛實,急忙策馬回報司馬懿。司馬懿聽報隨后來到城下,遠遠見到城上諸葛亮悠閑自得邊飲邊彈,二位小童站立身后,琴聲悠悠不絕于耳。再看四處城門大開,每一城門處都有一二十名百姓,在細心地灑水掃路,對魏軍視而不見。見狀,司馬懿心中大疑。他認為素來謹慎行事的諸葛亮,從不弄險,今天見他如此安然,城中秩序井然,15萬大軍壓城猶如不見,其中必有埋伏。司馬懿越想越怕,急忙傳令撤兵。司馬懿之子司馬昭是員虎將,見要退兵,急忙勸阻司馬懿說:“諸葛亮手中可能無兵,必是在迷惑我們,不如讓我帶兵攻城,即可知虛實。”司馬懿不準,15萬魏軍全部退卻。諸葛亮見魏軍遠去,遂拍掌大笑,結果盡在意料之中。城中兵士見千軍萬馬之險,頃刻間化作烏有,不由得驚喜交加。諸葛亮含笑對余悸未盡的兵士們說:“司馬懿素來知我謹慎,不曾輕易弄險,而今見我穩坐城頭,安然飲酒撫琴,城門大開,百姓自若不慌,想必我定有奇兵伏于城中,所以不戰而退了。此疑兵之計,是萬不得已才用的,倘若隨便用此計,一旦被敵人識破,必遭大敗。”在眾人的贊嘆聲過后,諸葛亮接著說:“司馬懿急切中退兵,必然選擇小路,可速去通告關興、張苞二位大將設伏。”
不出所料,司馬懿正率軍沿小路向北退卻,行至武功山時,忽聽得山后鼓炮齊鳴,殺聲震天,只見沖出一隊人馬,將旗上寫著張苞。司馬懿以為這是諸葛亮早已埋伏好的蜀軍,急令魏軍不許戀戰,拼死沖殺,以求生路。剛剛沖出不遠,又是一聲號炮,只見一隊蜀軍從左路向魏軍沖來,一看將旗是關興的兵馬。司馬懿大驚,更加確信這一切都是諸葛亮預先的計謀,一時間不知蜀軍到底有多少兵馬。魏軍已成驚弓之鳥,絲毫不敢停留,丟掉糧草輜重,沿此路向山后潰逃。
靜的時候要有主張,亂的時候要能鎮定,要做到臨事不慌,就應當事先計劃和安排。雖然諸葛亮的空城計從表面上看不出計劃和安排,但此計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和諸葛亮平時一貫精于計劃和安排分不開的,司馬仲達深知孔明一生謹慎,認定對方早有安排,所以才不敢攻城。
感悟:歷史有遠去的塵煙,有近代的風云,更有剛剛遠去的時光。縱觀人類歷史,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悲喜劇。權力爭奪,總有人占據主動、穩操勝券;宦海沉浮,總有人左右逢源、立于不敗;名利場上,總有人游刃有余、進退自如——這如同喜劇。同時,也總有人滿腹經綸卻終生不得志;英雄蓋世競敗給潑皮無賴:君子清正廉潔卻屢屢受挫——這如同悲劇。在紛繁復雜的歷史悲喜劇中,總有生存規律可循,這些規律是人們必知的生存智慧,也是人們立身處世的根本。世事如棋,人生如局,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如同棋手,都在社會這張無形的棋盤上精心地布局。善于揣摩人的心性,知曉歷史博弈的智慧,你就能擁有精妙絕倫的高招,下出變幻莫測的妙棋:強者當更強,弱者將突圍,變弱為強。歷史的典故以及老人言不僅僅享受到無數精彩紛呈、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也能夠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博弈智慧,在現實中更好地選擇人生策略,多一分成功,少一分失敗。文/單眼老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li/20161107/4260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