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雜志:Web已死 Internet永生(全文)

作者: 欽亮  來源: 新浪科技  發布時間: 2010-08-19 14:45  閱讀: 1270 次  推薦: 0   [收藏]  

網站在互聯網領域的比重正在下降

  導語:《連線》雜志網站近日發表文章,對Web在整個互聯網領域中衰落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以下是文章全文:

  從誕生到現在,Web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相比當年的流行,如今它已經開始衰落,逐漸讓位于更簡單且時髦的智能應用。這些應用更關注的不是搜索效果,而是信息獲取。克萊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向我們解釋了這些新應用所反映的資本聚焦點的變化。而米歇爾·沃夫(Michael Wolff)則向我們解釋了新一代媒體大亨們為什么會放棄Web轉而尋找更有前景(其實就是更有“錢景”)的資本熱土。

  我們當然喜歡開放的、自由的Web,但我們正在逐漸拋棄它,尋找更加簡單、時髦的、用起來舒服的服務。

  ——克萊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用戶的原因一:

  早上起床你打開身邊的iPad查收郵件——這是一個應用;吃飯的時候登錄Facebook、Twitter和紐約時報——三個應用;上班路上用智能手機聽播客(視頻分享)——又是一個應用;工作的時候,用RSS閱讀器閱讀信息,用Skype和即時通訊軟件聊天——又是很多應用。下班回家,你做飯的時候用Pandora聽音樂,吃過晚飯用Xbox Live打游戲、用Netflix流媒體看電影。

  你這一整天都在上網——但不是網站。而且像你一樣使用互聯網的人還有很多。

  這個差別并非無關緊要。過去的幾年中,數碼領域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從開放的互聯網向半封閉的網絡平臺過渡。這些平臺使用互聯網進行數據傳輸,但不提供網頁瀏覽。它們的興起主要是借助了iPhone這樣的手機電腦。它們不受HTML語言規則的束縛,Google也沒辦法采集它們的數據。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這些平臺,并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網站,而是因為這些有特定功能的平臺對他們來說更管用,或者更方便他們使用(他們可以自動獲得信息,而不用主動尋找信息)。企業能在這些平臺上能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這就更助長了這種趨勢。不管是商品服務提供商還是用戶都認同,網站不是數碼時代革命的終點。

  十年前,網絡瀏覽器主宰電腦世界看上去是必然的。網站取代電腦應用軟件在當時似乎只是個時間問題,網景聯合創始人馬克·安德瑞森當時有句名言:在互聯網的光芒下,操作系統將只不過是一套“漏洞重重的設備驅動器”。先有Java橫空出世,繼而Flash、Ajax、HTML5緊隨其后,這些越來越具有交互性的網絡代碼大有隱藏所有應用程序、將電腦桌面變為網絡桌面的趨勢。它們開放、免費且無法控制。

  但總有其它選擇,如可以將互聯網視為一個有用的工具,而非整個工具箱。1997年,《連線》雜志發表了一篇現在已經臭名昭著的封面文章——《PUSH!》,文中勸人“吻別瀏覽器”。文章的觀點是,像PointCast和微軟的活動桌面這樣的“PUSH”技術將帶來“一個媒體勝過網絡的未來”。

  “當然,我們還會用網頁。我們現在不是也還在用明信片和電報嗎?但互動媒體的中心——進一步說,所有媒體的中心——正在步入一個后HTML時代。”15年前我們如是說。當時舉的一些例子讓人忍俊不禁——“毛茸茸的3D虛擬現實世界”和“把新聞發送到傳呼機”——但總的來說還是有先見之明的:他們預見到了一個通過機器到機器自動交流進行信息獲取而不是由人進行信息瀏覽的未來。

  混亂不是商業模式。一個新品種的媒體巨頭將把秩序和利潤帶向數字世界。

  ——邁克爾·沃爾夫

  企業的原因一:

  如果你認為蘇聯解體后的財政狀況有趣的話,在過去一年中一項頗有趣味的新事態是俄羅斯投資者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已經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了互聯網上最有價值的籌碼之一:他已擁有了Facebook的10%的股份。他是通過削弱傳統的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克萊因納和紅杉做到這點的。而在過去幾天,這些公司還在為他們早期投資的回報堅持一個特殊的地位。米爾納不僅提供了比風險投資公司更好的條件,他看世界的方式也不同。

  傳統的風險投資公司有一個網站的投資組合,預期其中小部分會成功——這是關于網站本身的一個好的比喻,廣泛卻不深入,依賴于站點之間的連接,而不是依賴于人,自主性好。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戰略模型中,俄羅斯人將他的賭注壓在一個獨一無二的實力體上。Facebook不僅僅是強于其他的網站,米爾納說,擁有5億用戶的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網站,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不再是一個網站。”

  據網站分析公司Compete稱,排名前10的網站在2001年占據了美國31%網頁瀏覽量,在2006年占40%,而到了2010年已占到約75%。“大網站吸走了小網站的流量,”米爾納說,“理論上你有幾個非常成功的人就能管理數以百萬計的人。你可以很快變大,而這有利于強勢者的統治地位。”

  米爾納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傳統媒體巨頭而不是一個網站企業家。然而,關鍵正在于此。如果我們正在遠離開放的網站,這至少部分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更傾向于傳統媒體的全部或全無的法則,而不是網站的集體主義烏托邦。這不僅是自然成熟,但在更多方面是競爭理念的結果——一個拒絕網站領域的倫理、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理念。重新思考一下互聯網的性質和用途,垂直一體化、自上而下的媒體世界將能收回被網站奪走的控制權。

  在我們所熟悉的封建主義的歷史演變中,不那么強大的一方被擁有資源、組織能力和效率的一方剝奪了存在的理由。這一發展也許是對互聯網時代水平相當、多漏洞、低進入門檻的風氣的一個最強烈的沖擊。

  用戶的原因二:

  PointCast這款傳奇屏保應用可以在不經意間使你的公司網絡癱瘓。那些激進的理念以API、應用、智能手機的形式再度出現。這次我們有Apple和iPhone、iPad這樣的重型卡車在前面開路,而且成上千萬消費者已經在用錢包為這樣的應用型體驗投贊成票。這讓后網站時代的美好前景看起來就更有可信度了。事實上,這個時代已經來臨了。

  網站究其根源也不過就是互聯網上利用IP和TCP協議傳送數據包的應用而已。網站本身——不包括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應用——就是革命。你在瀏覽器里看到的信息大部分是由http協議通過80端口傳送的HTML數據,如今這些數據已經只占因特網流量的四分之一還不到,而且它還在進一步萎縮。占用流量較大的應用包括P2P文件傳輸工具、郵件、企業VPN,機器對機器的API接口、Skype通訊、像魔獸世界一樣的網絡游戲、Xbox Live游戲、iTunes、IP語音電話、iChat以及Netflix電影工具。很多較新的網絡應用都是封閉的網絡,而且多數是專用的。

  這樣的轉變正日漸增多。五年內,在摩根士丹利的項目中,從移動設備連接其網絡的人將超過電腦。由于屏幕越來越小,這樣的移動傳輸主要是由特殊軟件控制的。這些軟件大部分是為特殊目的設計的應用。為了從移動設備上獲得更好的體驗,用戶放棄了瀏覽器。他們使用網絡,但不是互聯網,畢竟速度最重要。

  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這是資本的規律。工業革命說到底也不過是對于控制權的爭奪。新技術出現,迅速傳播、開花結果,然后有人壟斷了它,把其他人拒之門外。這樣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

  例如美國鐵路運動:統一和開放的衡量標準使得行業迅速繁榮,但也培養了大量的競爭者——1920年,美國有186條鐵路干線。但最后,最強的鐵路公司消滅了其他競爭者。如今美國只剩下七家鐵路公司,這就形成了一個規范的寡頭市場。又如電話行業:交換機的發明開創了一個新的標準,使得不同網絡能夠相互交流。AT&T的前身公司對電話的專利在1894年過期后,6000多家新電話公司拔地而起,但到1939年,AT&T控制了美國幾乎全部的長途電話線路,以及線路上八成左右的電話機。再如電力行業:20世紀初葉,交流電標準化以后,成百上千的小電力公司最終整合為幾家大公司。到20世紀20年代,16家最大的電力公司控制了美國發電量的75%以上。

  事實上,很少有財富不是通過某種壟斷獲得的,至少也是通過寡頭壟斷獲得。這就是工業化的自然規律:創造、流行、被采用、被壟斷。

這次輪到網站去面對盈利的壓力了,原來保護它成長的圍墻如今也成了它的束縛。開源在不追求經濟利益的時代是件好事,但最終我們對這些永無止境的混亂競爭終于失去了耐心。我們當然喜歡自由和充足的選擇,但我們更喜歡簡單方便、可靠和隱形的應用。如果我們必須為我們所喜歡的東西付錢,沒關系,雖然已經習慣了免費的網站,但我們還是越來越愿意掏錢包了。

  正如喬納森·李·茲特萊恩(Jonathan L. Zittrain)在《網絡的未來——以及如何阻攔它》一書中指出的,“把互聯網瀏覽器視作電腦革命的終點是不正確的”如今的因特網里有數不清的封閉角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其實是例外,而非典型。

  企業的原因二:

  事實是網站總是具有雙面性的。一方面,互聯網表明了現有工業與傳統統治階層的破裂,另一方面,這也是許多不斷采取策略控制所有或大多網絡的公司之間不停的權力競爭。Netscape(網景)希望擁有首頁;亞馬遜希望控制零售業;雅虎則希望控制網絡導航。

  谷歌的出現結束了這個過程:它可以說是代表了開放性系統以及平衡化構架,但是由于其絕妙的諷刺以及策略型智慧,它開始慢慢的幾乎完全統治了這個開放性系統。換作任何一個其他的行業都很難想象一個玩家可以如此徹底的征服整個行業。在谷歌的模式里,有一個是電影的分發商,它同時也擁有所有的劇院。通過對流通和銷售(廣告)的控制,谷歌所創立的是任何傳統網絡型企業都無法企及甚至無法競爭的。它是一個世界分布最廣泛的系統的統治者。這是一種羅馬式的傳奇。

  在一份網站分析報告中,美國交互廣告局(IAB)總裁蘭道爾·羅森博格(Randall Rothenberg)表示,由于有“一大群自大狂希望能控制整個世界”,不可避免的將會有一些自大狂開始將復制谷歌的成就視作他們基礎事業的挑戰目標。由于谷歌在網站上的統治性,這種挑戰其實就是創建網絡的另一種形式。

新舊互聯網領軍人物對比

  讓我們來看看Facebook。這個網站剛開始的時候是一個自由但封閉的系統。它不僅需要注冊,還需要一個有效的電子郵箱地址(從開始固定的哈佛大學,到后來所有的大學)。在其服務器上不允許用谷歌進行搜索。2006年當其向公眾開放的時候,其社區化、習慣化、高度控制的基調已經定型。其最吸引人之處在于它的封閉型系統。實際上,Facebook的信息和關系組織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了網站的一個據點——一個更簡單,更容易形成習慣的地方。公司邀請了開發者來針對Facebook設計了各類游戲和應用,將網站逐漸發展為一個成熟的平臺。緊接著,不管是注冊數量還是純粹的瀏覽時間,Facebook在一些習慣和忠實度的臨界點上都可以與網站相提并論。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更加充實,更加引人注目,雖然這有一定的爭議性。它占用了之前大家在網頁間無聊的轉來轉去的時間。更重要的是,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清晰地為他的帝國指明了發展的前景:創建應用的開發者如果使用的是他自己公司擁有并控制的平臺,那么該應用將永遠隸屬于該平臺。這不僅是一種徹底的替代,還是一種權力的超集中。這個單一的企業-大人物-遠景模型使得擁有無數企業的網站相形見絀。這是所有事物的殘酷典型,擁有著網站所沒有的嚴格標準、高級設計、集中化控制。

  試圖推翻谷歌開放網絡模式的不僅僅是諸如扎克伯格等掙扎著的自大狂,還有那些通過廣告獲得創立資金并推廣物品的內容公司。他們看起來在網絡上已經失去了此類信心。網站是由工程師而不是由編者創建的。所以沒有人過多的注意到一個事實,HTML構架的網頁作為網絡媒體和設計的最先進模式,已經轉變為可憐的廣告媒介。

  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現象都被瀏覽數量的增加,以及廣告費用的不斷增長所掩蓋,直到大概兩年前,一切都開始緩慢下來。瀏覽數量持續以瘋狂的速率增長,我們所有媒體時間里大概有35%是花在網絡上。但是廣告費用并沒有保持相應的步調。在線廣告增加到了消費者廣告費用的14%左右,然后就開始趨于穩定。(相反的是,同樣占有我們媒體時間35%的電視獲得了廣告費用的將近40%比例。)

  用戶的原因三:

  實際上,壟斷在高度網絡化的市場更有可能發生,比如在線網絡。網絡的不良影響在于熱門網站會越來越熱門。麥特卡爾夫定律(Metcalfe’s law)指出網絡的價值增長會與網絡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其創立了贏家通吃市場,其中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非常大,且呈繼續擴大態勢。

  那么是什么耗費了這么長時間呢?為什么網站十年前沒有被壟斷呢?因為那時網站仍處于成長期,仍然在不斷創新,并且擁有不斷增長的新興用戶,這些用戶總是在尋找一些新的事物。網絡所驅動的主導地位只維持了很短時間。當社交網站還處于初期階段時,Friendster變得十分巨大。興趣不斷變化的顧客仍然熱心于即將到來的新興事物。就像之前拋棄SixDegrees.com一樣,他們發現另一個新興服務,并熱衷于該項服務。在早期網站擴展領域,AOL的墻內花園無法與墻外世界相比,因此圍墻倒塌了。

新舊互聯網技術對比

  現在網站已經發展18年了,已經處于成熟期。在瀏覽器前成長的一代人已經出現了。如同往常一樣,對新領域的探索已經成為商業的一部分。我們擁有網站,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只是想運用那些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服務。隨著我們對現狀的不斷熟悉,我們探索的愿望也在不斷下降。

  責備人性。正如我們是多么推崇開放,最后我們更傾向于捷徑。我們將為便利和可靠性支付報酬,這就是為什么iTunes能以99美分的價格出售歌曲,而并不在乎在某些地方以某種方式會有免費服務。當你年輕的時候,你有時間卻沒有金錢,LimeWire是值得爭論的。當你年老的時候,你有金錢卻沒有時間。對于便利性來說,iTunes的費用是很便宜的。在生活中使用Facebook越多,你就會越來越熱衷于該項服務。人為的稀缺性是逐利的天然目標。

  企業的原因三:

  有一個愈發重大深遠的事實是,在線消費者遠沒有非在線消費者值得挖掘。有一段時間,這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規模擴縮:因為所有在線的信息都是有據可查的,廣告商不需要再為沒有看他們廣告的讀者付費。你所支付的正式你所得到的。

  不幸的是,你得到的不是很多。根據在線網民疲于點擊廣告的比例顯示,消費者并沒有受到廣告的刺激。(根據2009年ComScore的研究表明,只有16%的網民點擊過廣告,其中的8%網民占有了85%的點擊率。)網絡也許會在各處設計一些點擊入口,但是要賺錢的話,還需要增加至千百萬倍。(這一點除了谷歌基本上沒有其他人可以做到。)而且網站幾乎從不鼓勵系統化、協調化,將重心放在品牌的建立上——建立高端,或者是最賺錢的媒介。

  加之,這種媒介使得那些可以將這個混亂轉化為一種有效的營銷工具的營銷者和中介無能為力——這些人設計的各種模式(各種節目秀,30秒的場景,肥皂劇)在電視和廣播中卻得到良好運作。例如,擁有龐大營銷公司網絡的WPP廣告傳播公司還是占有谷歌的大部分利潤,但是遠遜于使用谷歌的關鍵詞競價廣告以及相關廣告項目的個體銷售的普遍性。這些公司通過將內容匹配廣告上能感動全國人民,構成了傳統的廣告業。

  用戶的原因四:

  當20世紀90年代,在人們認為數字網絡將主導未來之際,出現了兩大對立陣營。一方是傳統的電信公司,年輕的網絡公司通過它們的網絡傳輸信息。電信公司稱,繁瑣的TCP/IP協議下,數據包丟失等問題是互聯網的求救信號。而消費者想要的是智能型網絡,可以在一定價格下提供合適的帶寬和路徑,保證信息暢通傳輸。只有網絡的業主能將情報放在正確位置,這樣互聯網就成了電話電報公司提供的增值服務,和之前的綜合數字業務(ISDN)很相似。電信公司的集結號是“服務質量”(QoS),這種要求只有電信公司能夠滿足,因此只要顧客需要,電信公司就成功了。

  反對陣營主張非智能型網絡。他們認為不該讓電信公司控制信息傳送途徑,應將網絡視為“非智能”管路,靠TCP/IP來找出路由。如果必須重發幾次或者危機四伏怎么辦?只要繼續增強帶寬,肯定能滿足需求。

  在互聯網的創建中,“足夠用”的觀點獲勝。我們寧愿選擇Youtube上需要緩沖的視頻,也不愿接受康卡斯特/谷歌QoS的寬帶協議。它們如同浮士德式交易,會讓我們付出更多。除公司網絡外,大家都只需獲得電信公司的“非智能”管路。開放市場的創新優勢勝過了封閉系統的有限性能優勢。

但是網站就不同了。市場有云:應用運行于互聯網時,人們就開始選擇服務質量。我們用TweetDeck來組織自己的Twitter feeds,因為它比Twitter的網頁版更方便。在汽車上,手機中的谷歌地圖應用程序顯然比筆記本上的谷歌網絡地圖好用。同時,我們更喜歡仰臥著用Kindle或iPad看電子書,而不是挺坐在電腦桌前看瀏覽器。

  在應用層上,互聯網并未實現真正的開放。我們總把網站與網絡相混淆,所以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機對機(machine-to-machine)通信的崛起,比如iPhone應用程序與Twitter API間的交流,完全取決于控制。每個API都用服務條款,Twitter、亞馬遜、谷歌等公司都可以任意控制API的應用。由于緩存內容和本地代碼,我們正在選擇一種新的服務質量(QoS),即好用的自定義應用。每當你選擇了iPhone應用而不是網站時,你同時也用手指投了票。為了好的體驗,付出現金是值得的。

  企業的原因四:

  專業銷售人員和個體銷售影響力(或者可以說是市場民主化)缺乏的一個原因是,網站上的廣告發展并沒有同其中其他媒介上的發展那般細微,可以使用各種手段,可以控制。與營銷世界里的其他媒介不同的是,1994年創建的沒有任何效用的橫幅廣告(實際上是這個雜志的創始人創造的)仍然是網絡廣告的基礎。

  在某些從不被承認的層面上,不管如何計算,網站的用戶不過是一個騙局。將近60%的人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網站,其中很多經過搜索引擎優化(SEO),這是一個新興詞匯,用于表示谷歌計算熱點搜索詞匯的最高結果的算法。換言之,這些人很多會不由自主的點擊一個隨意的鏈接,并不知道他們為什么要訪問這個網站,或者他們訪問的是什么網站。這是忠實用戶的反面體現,忠實用戶才是你希望通過時間的累積來灌輸你的信息的那種人。

  雖然說網站用戶的質量有所萎縮,但其發展越來越壯大。而質量的萎縮卻導致廣告商為此付出越來越少。這就意味著Demand Media之類的“舊貨型”內容提供者的增加。他們認為通過網絡賺錢的唯一方式就是在信息上花費的要比廣告者愿意提供的廣告費少。這使得網絡內容更加廉價,使得訪問者更加沒有價值,并繼續降低著網絡媒介的可信度。

  即使面對這樣的下坡旋渦,失望的人還是曾經擁有希望。但是衰退緊接而來,造成了恐慌。最終,在經過幾年的試驗后,內容公司得出了這么一個結論:網站沒有用。它不可能帶來利潤。于是,他們開始尋找一種新的模式,一種可以影響互聯網的力量而不對網站造成負面影響的方式。然后他們找到了史蒂夫·喬布斯,據說他在設計一種新的輸入板一樣的設備。

  現在,從科技的角度來看,網站在往成熟媒介轉型時所缺少的是懂媒介的人。同樣的,從媒介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人懂這種科技。這是一個最基本最頭疼的斷鏈:信息與系統,經驗與基礎之間沒有十足的整合——沒有聰明、細微、包羅萬象的設計足以創立用戶、制造者、和商人之間的互相依存的關系。

  用戶的原因五:

  在媒體世界中,已經形成了從廣告支持的免費內容到免費增值模式的轉變:即提供免費試用來營銷推廣付費業務,重點在付費部分。在網站上,由于用戶生成的網頁充斥著Facebook等網站,諸如新聞這類核心內容的平均CPM(每千次展示的廣告價格)不升反降。假想的是,一旦市場成熟,大公司將能扭轉虛擬美元轉為數字美分的空洞化趨勢。遺憾的是,網站上絕大多數都不是這樣的情況,并前從現在的樣子看來,希望很渺茫。因此,轉變成iPad這樣的富媒體平臺上的應用程序模式,能限制免費內容的數量,從而促進訂閱收入的增長。

  網站將不會輕易隔絕其商用空間。自由網站的捍衛者將希望寄托在最新版本的網頁構建編碼HTML5上。HTML5提供類似應用程序的靈活性,以開放的方式來滿足對服務質量的需求。如果一個標準的網絡瀏覽器可以像一個應用程序那樣提供iPad用戶想要的干凈的界面、無縫的互動。那么用戶可能會抵制這種付費、封閉、獨有的趨勢。但是,排在封閉平臺背后的企業都很強大,并越來越強大。普遍認為這是數字前沿的靈魂之戰。

  吉特仁認為,完全包容、全面開放的網站的終結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是具有“生成能力”的開放標準和服務的喪失,這一“生成能力”能讓人們為這些標準和服務找到新用途。“系留設備和軟件服務化的前景,”他警告說,“使得通過對代碼進行輕微的技術性調整或者向服務供應商提出要求就能實行大的調整干預。”

  互聯網是真正的革命,如同電的發現一般重要;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發展。隨著它從你的桌面轉移到你的口袋里,網絡的實質發生了變化。

  企業的原因五:

  喬布斯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其他的科技工作者緊盯著實際的媒介業務,視自己為系統租賃者以及第三方服務性企業,對與內容的接觸抱著深深的警惕。(例如,谷歌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就堅持其公司不參與內容產業。)從另一方面來說,喬布斯在上個世紀創立了兩個最成功的媒介產業:內容分發服務器iTunes,以及電影工作室Pixar。然后在2006年,通過將Pixar賣給迪斯尼,喬布斯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媒介產業集群之一的最大個人股東——其實喬布斯的大多數個人財富都依賴于其在傳統媒介產業的股份。

  事實上,通過iTunes,喬布斯以谷歌所拒絕的方式與傳統媒介緊密合作。在谷歌開放和分發的模式中,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在任何站點發布廣告,而谷歌就從中獲利,它的利潤來自于大眾。而對于蘋果,只要有人購買電影或歌曲,它就獲利,它的利潤是和傳統的內容提供者緊密合作的。(這當然是一種很復雜的合作,因為在每筆交易中,蘋果都很快在相互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

  所以當發現作為媒介的未來的喬布斯的iPad功能影像更像是媒介的過去的時候,這并沒有什么震驚的。從這點看來,喬布斯是工作室系統的一個大人物。當谷歌控制了流通與銷售的時候,蘋果控制了內容本身。實際上,它在所有第三方應用中保持了絕對的批準權。蘋果控制了視覺、感觀以及體驗。更重要的是,它控制了內容傳遞的系統(iTunes)以及內容播放設備(iPod,iPhone以及iPad)。

  自商業網站的黎明之后,技術掩蓋了內容。新的商業模式就是試圖將內容,就是他們的產品,掩蓋技術。喬布斯和扎克伯格試圖像傳統媒介的模范一樣做到這一點,調整他們的產品的各個方面,提供一種設計得更好,更具導向性,的經驗。令人興奮的互聯網服務的崛起,例如倍受期待的流媒體音樂服務Spotify,流媒體視頻服務Netflix、藍光播放器、以及Xbox 360s,也將我們從網站中拉了回來。我們重新回到已經存在的世界——一個我們追求音樂與電影的效果而不是網站的效果的世界。

  在長途跋涉之后,我們可能又回到了原點。

0
0
 
 
 
 

文章列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