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M的前世今生:如何全面掌控應用性能
近幾年在云、移動、大數據快速發展的時代下,移動互聯網產品商品化日趨激烈。這加速了企業傳統業務向移動互聯網的轉移。混合的IT環境使應用的傳輸鏈也不斷擴展延伸——從地域的差異化到配置、管理、運維,導致終端用戶對網絡中斷、應用卡頓、響應速度慢,服務器宕機等問題無從定位,這都直接影響到用戶的體驗。運維人員與開發人員壓力持續增大。
如何保障移動互聯網的用戶體驗?企業需要一個從代碼端的視角來監控自己的應用進而確保自身的IT支撐系統得到高效的運行,同時需要一個強大的IT運維管理體系時刻監督IT環境各組件的性能質量,通過多維度實時分析異常并進行診斷以解決產品的問題。所以, 移動應用性能管理將成為推廣中國IT技術進步與用戶體驗提升的標配。
曾經的APM
在90年代末,也正是第一代互聯網興起的時期,大家都懷著大把撈金的熱情,仿佛一夜之間,無數的互聯網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
對這些公司影響最大的應屬于網絡中心,當時互聯網還處于起步時期,應用的響應速度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撈金熱情。在這個時候,應用響應管理概念就慢慢的被提出,在96年的時候,Tivoli與HP公司就從應用程序層面出發,開發了應用響應管理開發包。他們認為網絡速度無疑就是應用速度,不過當時并沒有開放使用。
而到后來很多互聯網企業隨著一些故障、帶寬、數據管理等問題陸續的出現, APM雛形慢慢建立起來。1998年,面向商業化管理的APM產品出現,已經發展到了以組件為中心的基礎設施監控,分別從系統,中間件,數據庫等方面監控,這也是APM發展的中期。但在國內接觸到APM概念的IT企業極少,也沒有形成完整的標準化產品。
而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IBM、CA、HP、Oracle這些在早期就提出APM概念的廠商在整個行業里增長非常緩慢,每年的增長率不到10%,這個數據說明了什么現象?在早期APM的重系統,輕交互,跟如今的IT環境已經格格不入,沒有面向用戶,項目周期過長,運維人員維護成本高,易用性非常低。
所以APM概念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可以說是屬于一個滯怠時期。
根據IT發展程度不同到性能管理關注點也不同
復雜體系下的服務模式
隨著IT復雜度爆炸性增長,業務與商業需求不斷增加,互聯網上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應用開發、系統架構,應用部署等等的顛覆性發展,這時候很多企業開始慢慢的意識到應用性能管理的重要性。
尤其是近幾年,移動設備的普及,新的移動訪問方式興起,讓每個用戶的生活都更加依賴于移動應用。這個時候,用戶對于性能體驗更為苛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Gartner提出5個維度模型標準來解決性能需求。分別是:
- 最終用戶體驗監控
- 用戶自定義事務處理剖析
- 應用組件發現和建模
- 應用組件深入監控
- 應用性能數據庫功能
Gartner 5個維度模型標準
近些年,在新的APM標準制定后,New Relic和AppDynamics無疑是成長最為迅速的兩家公司,它們都是基于SaaS的互聯網App實時管理服務提供商,不但專注于SaaS平臺和App性能管理業務,同時也是美國性能監測領域的先驅者。遺憾的是,國外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本地化戰略一直為人詬病。
APM應勢而生
那么如此專業的性能監控管理及服務為什么沒有在國內流行起來呢?復雜的IT體系,離散的信息孤島,都決定了我們必須有一款本土化且有著更多功能和高可擴展性的APM產品。
應用性能管理在國外已經比較成熟,卻很難服務于國內的企業。其原因主要是它們并不了解中國復雜的IT環境——嚴重的碎片化和BOYD,使IT管理使國內的互聯網企業應用性能數據缺乏關聯性,最重要的是缺少本土化的服務經驗,導致其產品在適配能力上遠遠達不到用戶的需求,同時中國移動互聯網企業又有一些特性,使得移動應用性能管理勢在必行。
1、初創團隊缺少專業的運維人員
如今移動互聯網的創業團隊可以說是遍地開花,運維成本來說是壓在頭上的一座大山。其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開發者產出的代碼質量沒有得到監控,在資金不夠充裕的情況下,要想滿足業務性能需求,降低成本開支,尋找一個具有豐富的服務經驗APM廠商是很有必要的。
2、 復雜的應用環境,很難準確定位問題
從應用環境的角度考慮,如何在大數據下準確定位應用性能問題?操作系統、CDN、虛擬化、私有云等等他們之間的實時調配極其困難。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去了解自己應用的性能動態變化、用戶體驗呢?這些都需要一個富有服務經驗的全新APM產品來監控。
3、 迭代速度跟不上
大數據時代,快速迭代已經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產品創新的重要手段,迭代的速度決定了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但是很多企業跟不上數據的迭代速度,沒有把握好迭代方向,導致具有優勢的產品在整個行業中慢慢萎縮,優勢逐漸下滑。所以,能夠在海量的數據中尋找到創新的應用性能管理手段,是一個企業的有力競爭的支撐點。
4、 海量的業務請求無法滿足,無法實時分析性能
據聽云統計在中國有上千種次生操作系統,五千多種的終端型號,國內的網絡環境又非常復雜,在過去PC端中一天的專注時間可能在1-2小時,但在移動互聯網專注時間可能在4-5小時,海量的業務請求成為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標志,如何在海量的業務請求中準確定位性能問題,追溯問題源頭,成為移動互聯網企業運維管理的頭等大事。
2014年7月18日,國內專注應用性能管理領域超過7年的基調網絡推出全新應用性能管理平臺-聽云,并率先提出mAPM概念。mAPM概念的核心是聚焦在雄厚的服務經驗上,通過對企業或個人開發者的應用性能進行監控和優化,從而提高其可靠性和質量,降低本地化的管理成本,保證用戶得到良好的服務。
用戶體驗是衡量應用好壞的最終標準,性能是用戶體驗的核心。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需要更加專注在業務與產品設計上,性能管理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可持續開發管控的,以聽云為代表的國內應用性能管理解決方案勢必會成為移動互聯網行業成敗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