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GOOGLE、IT第五次革命
IT的第五次革命是最近摩根斯坦利互聯網趨勢報告的一種提法,見他們這張PPT。他們認為移動互聯網是IT最近正在發生的第五次革命,在摩根的PPT中有很多數據在證明這點。而引爆這次革命的是蘋果。我想,移動互聯網讓互聯網無處不在,而我覺得移動互聯網并非只是移動,背后還有2個要素,一個是非PC終端設備開始有聯網訴求,二是SNS社會網絡因為移動互聯網而產生的化學反應。后兩者很重要,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概念提出很長時間了,而3G的發展已經快10年了,為什么最近才折騰出這么大動靜呢?為什么認為是蘋果引爆了這次革命而不是NOKIA?
先從上一代的事情說起,互聯網。我們都有一個經驗,做一個網站,最頭疼的是如何去推廣。GOOGLE的價值就在于,他可以幫你去推廣,付錢或者不付錢。對于非商業網站,你做網站產生的信息很容易被同樣感興趣的人找到,而商業性的網站可以通過GOOGLE的匹配技術讓感興趣的人更快的找到。可以說GOOGLE現在是互聯網最重要的公司的原因在于,網站因為有GOOGLE才不是信息的孤島。過去僅僅靠超鏈接的自然發展是很難有效率的,而GOOGLE的PAGERANK的算法實際上加速了超鏈接傳播信息的效率。所以GOOGLE是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公司,因為互聯網是建立在超鏈接基礎上的。
在GOOGLE的提高超鏈接效率之前,因為互聯網發展太快,所以人們只好去依賴門戶網站,通用的門戶網站或者垂直的門戶網站。門戶網站靠品牌,用更加傳統的方式,去傳播信息。門戶網站通過人工的方式,拷貝粘貼等于辦了一個大的文摘報,一般人需要的主要信息門戶網站的編輯們去整理,整理不了的,通過鏈接方式幫你去索引,所以早期的YAHOO,HAO123等是門戶起源,現在門戶復雜的多。GOOGLE和門戶網站其實是類似的,就是讓人們在互聯網上更容易去找到信息。信息越多粘性越大則用戶體驗越好,作為商業服務提供者可以獲得的收益也就越高。GOOGLE是通過機器索引互聯網,而門戶是靠編輯,更多的應用比如EMAIL等去產生粘性。
因為這樣的模式,所以GOOGLE希望除了把自然產生的互聯網信息(就是已經主動建立網站的)索引外,還嫌不夠,自己開始去把非互聯網信息放到互聯網上,這就是GOOGLE地圖,GOOGLE圖書等所希望做的事情。另外,GOOGLE還提供GOOGLE APP ENGINE等工具去幫助更快速的產生信息。信息越多,GOOGLE利用自己的龐大用戶群,產生的流量就越多,收益就越大。我覺得和門戶網站一樣,GOOGLE的做法和門戶網站都會遇到一個天花板,就是索引信息的效率一定會因為信息越來越多而變低。當用戶開始因為更多的信息而變得困惑,這時候,門戶網站的編輯,GOOGLE的算法變得可以去作惡。比如編輯推薦誰不推薦誰的文章是主觀意識,這實際上在讓互聯網變得不平坦(過去互聯網一直是讓世界變得更平,一個VIP和一個普通人在信息面前更加平等)。而GOOGLE的算法也開始不堪負重,例子就是搜索結果太多,用戶需要自己去分辨。懶惰的普通用戶只好依賴商業化的結果(被迫點擊廣告以加速獲得結果)。我一直很納悶GOOGLE為什么不去大范圍進行文章的比對排重,要知道文章的矢量比較的創始人就在GOOGLE。所以,實時搜索或者顧問式搜索的概念被提到很多。而當GOOGLE現在現金流很好的時候,GOOGLE并沒有動力去推動下一代搜索的進步,因為更多的搜索結果,帶來的不明確性,對于用戶點擊廣告是有價值的。
所以,GOOGLE會陷入和門戶網站一樣的陷阱,即利益會阻止進步的發生。這給其他公司帶來機會,比如,我搜索購物信息,會去淘寶,搜索新聞,BAIDU的資訊一度遠超GOOGLE好用,搜索下載去GOUGOU,找名詞解釋到WIKIPEDIA等等。所以,當GOOGLE變得和門戶類似,加上相似的商業模式,流量帶來的廣告,所以他們可以理解成都是一樣的,就是他們是媒體。這就是我上幾篇文章里面提到的,如果互聯網僅僅是媒體,那會有很多問題,包括GOOGLE的水土不服以及競爭力在本土不如BAIDU。我覺得BAIDU似乎更早的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在技術跟不上的時候,搞了百度知道,貼吧去解決問題。其實,現在這已經不是問題,因為WEB2.0的興起。所以,GOOGLE的工程師要去FACEBOOK去解決互聯網的根本問題,信息的表現形式問題。現在搜索占的互聯網流量比例已經開始比不上SNS,這些流量的增加,搜索引擎并沒有直接的貢獻。所以,GOOGLE對流量的喜愛不如其所愿。
WEB2.0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信息為中心。遇到互聯網信息泛濫解決的方法是靠人之間的協作,比如你要了解JEEP牧馬人,去汽車的主題社區泡一個月,馬上可以變成這種車輛的專家,它的特性和毛病一清二楚,因為那是匯聚了其他網友的經驗,GOOGLE的搜索結果很難告訴你。出租車司機為什么什么地方都知道,因為乘客告訴了他各種地方的走法。我們看一下摩根斯坦利報告的這張圖,GOOGLE在這張版圖中的地位并不高,如果不是ORKUT,GOOGLE什么也沒有,當然它還有YOUTUBE,這些都是靠收購來的,我們沒有發現GOOGLE收購后這些2.0網站對GOOGLE有什么改變,就像YAHOO收購了那么多的WEB2.0網站沒有改變YAHOO一樣。人們很難因為未來的可能而放棄眼前的好處。所以,我們看到大量失落的GOOGLE和YAHOO的程序員去了FACEBOOK。但是,WEB2.0網站都有一個問題,就是至今未能建立像GOOGLE一樣成功的商業模式。我覺得這是DESKTOP互聯網的問題,如果FACEBOOK一定要去靠廣告我覺得問題很大。因為在SNS里面,信息量被以人為中心重新定義,廣告在里面價值不大。人們希望的是和自己更關注的對象打交道,比如朋友和感興趣的話題,這和GOOGLE和門戶正好相反,信息的精煉和廣告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在SNS中,騰訊的模式,開心的WEBGAME模式都不是廣告,而這些新的模式更加利用了SNS的特點而不是廣告。
回來說蘋果,換代的IT革命都是因為它必須干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蘋果開創的PC時代,讓每個個人擁有電腦成為可能。而IPHONE讓每個人隨時隨地的可以使用完整的互聯網。而過去我們使用的移動互聯網實際上是電信運營商的WALLEDGARDEN的局域網,因為即便通過一些網關,我們通過WAP或者OPERA的嵌入瀏覽器看到的實際上都是缺失了信息的互聯網。所以,蘋果作為摩根斯坦利第五次IT革命的發起者,做了這么一件偉大的事情,摩根的報告有數字為證,確實很偉大。隨時隨地的互聯網為什么偉大呢?因為這讓人們利用信息的能力前進了一大步,比如很多網癮者是從先變成宅男宅女開始,因為他們不想離開電腦桌。而蘋果讓生活開始恢復成原來的樣子,只是你要不斷低頭擺弄IPHONE:)。我想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這以后,我們的電視會連上互聯網,我們的車載GPS/DVD會連上互聯網,在大街上很多連接到互聯網的觸摸屏為你提供位置相關的信息等等,互聯網真正做到了無所不在,而做到這一切的,并非GOOGLE的搜索,而是蘋果。
蘋果怎么做到的?這來自于解決人的某種惰性。過去的很多人做了很多嘗試,大家發現還是PC好用,我在外面寧可不用糟糕的手機上網。所以,一部分人選擇了變成宅男,一部分人這樣,有事等我可以上網收郵件再解決吧。你在酒吧里面聽到一首熟悉的音樂,想上網查是什么卻沒有電腦,你的NOKIA手機不能幫你任何忙,而IPHONE可以自動的語音識別然后去服務器查詢音樂是什么?有電腦,GOOGLE也幫你做不到。IPHONE或者蘋果的偉大其實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只是做了個好看的殼,而是對用戶體驗的尊重。蘋果的信條是不會去適應用戶,而是讓用戶去適應她。表面看是很不尊重用戶,恰恰是蘋果最尊重。為什么?我們可以看到那么多的木馬,點擊騙術就是因為分析透徹用戶的習慣,然后行騙,而蘋果是用最好的東西幫助人們建立更好的用戶習慣,從而獲得更好的體驗,這很不一樣。所以,在蘋果看來,NOKIA等都是俗人,一點錯沒有,因為歷史的進步總是少數人奠定的。蘋果價值觀的偉大正是在于對用戶體驗的絕對重視,相比之下GOOGLE的整理互聯網我個人非常不以為然。
寫累了,下半部分下一回再寫。
會主要講云計算,為什么無所不在的互聯網,各種終端連接互聯網云計算是很重要的,而云計算的必要性是WEB2.0帶來的。我們會看見,GOOGLE在里面只是一個普通的參與者而已。結論是一樣的,GOOGLE在下一代互聯網方面有很多的問題,而很多G粉迷信是不對的,GOOGLE在這種意義上絕非真正的自由戰士,他的媒體特征和對目前商業模式的執著已經走向了進步的反面。所以GOOGLE的未來看ANDRIOD和CHROME OS怎么玩了,GOOGLE可能賴著不走的原因是看它是否舍得ANDRIOD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