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長已死

來源: 《創業家》  發布時間: 2010-08-05 16:18  閱讀: 784 次  推薦: 1   原文鏈接   [收藏]  

  《創業家》記者 張凱鋒

  2005 年4月7日,廈門,首屆中國個人網站站長大會,在會后游覽大小金門的游船上,一位站長自豪地說:“如果這條船沉了,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就會癱瘓。” 這并不完全是夸張,這100多名站長所做的網站,幾乎全部在Alexa全球排名2000以內,而當時所有中國個人站長手中的流量加起來,按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整個中國互聯網流量的1/3。

  站 長——中國互聯網業最草根的一群人,當時儼然已是一股讓人無法忽視的商業力量。2004年,蔡文勝成為第一個以站長身份獲得風險投資的人,而在此前后,更多站長正脫穎而出,hao123的李興平,51.com的龐升東,58.com的姚勁波,以及康盛創想的戴志康,等等,以這些人為代表,一個互聯網個人站長的族群似乎突然之間就浮出水面,他們擁有的流量成為了淘寶、百度、Google們爭相搶奪的對象,他們似乎一下子成為了某種稀缺資源,變得無比重要起 來。

  很遺憾,這只是一個錯覺。

  2009 年7月20日,當年首倡此事的“站長之王”蔡文勝對《創業家》說:“個人站長的時代,在我第一次搞站長大會的時候就結束了。這不是說中國以后就沒有站長了,而是說今天個人再重頭做一個網站并做到全國出名,有幾千萬用戶已經不太可能了。” 這個判斷無疑很殘酷,回頭看卻是事實。

  如果說互聯網是一個海洋,那么站長就是一群浮萍,他們雖然擁有不小的流量,但大多憑一己之力,興趣而為。他們沒有獨特的技術、創新的模式和強悍的資源,這讓他們缺乏獨立生長的能力。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商業上必須依賴一個外在的平臺,才能將流量轉化為收入,從中移動,到淘寶,百度、Google,莫不如此。但是,對于高度商業化的大平臺而言, 流量只是原始積累時期的必要過程,當平臺自成氣候,站長們手中的流量就將無可避免地走向貶值。而在競爭日益慘烈、管制日趨嚴格的中文網絡世界中,站長這個族群的大部分完全不適應。

  7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網站數量下降到279萬 (2010年1月的數字為323萬)。換言之,短短半年時間,中國網站總數已經“蒸發”了44萬。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個人站長所開。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 優勝劣汰已經開始。

  某種意義上,站長既有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精華,也充分體現了它的劣根性。毫不夸張地說,中國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過程中,百萬站長的推動力至關重要。正如美國的數字革命,是由一代代Geek(極客)所推動的一樣。

  美國有Geek(極客),中國有站長,這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亞文化群體,對于塑造各自互聯網商業文化卻影響巨大。極客都是熱愛自由的嬉皮士,智力超群的精英分子,憤世嫉俗、想用技術改變世界的電腦英雄;而站長則是中國中小城市的百萬草根,精明活躍敏銳,渴望通過個人奮斗改變命運。他們不反抗不創造不安分,會翻墻打洞貼地賺錢。而相同的是,他們骨子里的個人英雄主義情懷和對主流價值觀的反叛。

  迄今為止,美國的極客文化已經發展了差不多50年,從最早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Apple II電腦開發者史蒂夫·沃茲尼克,Viaweb 創始人、 Y Combinator投資公司聯合創始人保羅·格雷漢姆到后來的馬克·安德森、埃文·威廉姆斯、楊致遠,再到今天的扎克伯格,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給 “Geek”這個新詞賦予新的內涵。

  而在中國,站長文化興起至今不過十來年,受制于環境和自身條件,上一代站長群已走到衰落盡頭。但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樣遍地都是機會,甚至會比10年前的桌面互聯網更讓年輕人興奮。

  在過去的兩個月中,《創業家》采訪了康盛創想創始人戴志康,CNZZ創始人蔡文勝,58.com創始人姚勁波,一聽音樂網創始人杜雪騫,深圳博雅創始人張偉,落伍者社區站長董勤峰,藍色理想社區站長曾沐陽,江蘇暨陽社區站長許政,杭州19樓社區總經理林煜,k666.com、快典網站長郭吉軍,天津百麗吧女性網站長崔怡,重慶購物狂網站站長高櫻等超過10位互聯網站長或曾經的站長。我們還見到了美國最頂尖的極客代表Paypal的技術創始人馬克斯·萊文奇恩,以及謝文等資深互聯網觀察人士。

  我們相信,一個草根站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但會不會如1951年“二戰”名將麥克阿瑟告別演說時所言:“老兵永遠不死,他只會悄然隱退......”

  新時代的站長精神又將如何孕育而出?

  第三類人

  第一撥兒做站的人為什么愿意在互聯網上做,他往往是在線下放不開的人,他可能溝通有問題,如果要組建一個團隊,這種性格也會成為一種短板。——姚勁波

  讓我們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站長是誰?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群?

  “站長”一詞源于英文“Webmaster”,原意是“網絡管理員”,是誰將這個偏技術的詞翻譯成站長已經無法考證,據戴志康回憶,1996年他上惠多網絡時就有這個稱呼,并且其中不少的站長日后都成為互聯網領域的風云人物,比如當時馬化騰是深圳Pony-soft站站長,求伯君是珠海西點站站長,王峻濤(老榕)則是福州站站長,在當時,“站長”更多的仿佛是一個技術高超的網絡俠客,虛擬世界在現實中的聯絡人,而今天,我們再談論站長時,更多的則是從商業的視角。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互聯網大潮席卷中國,以張朝陽為代表的留洋“海龜”成為這股浪潮中最耀眼的數字英雄。新世紀以來,馬化騰、馬云、陳天橋等本土精英穩定而持續地崛起,成為更強大的弄潮兒,“海龜”與“土鱉”們是中國互聯網的主流面孔,他們定義了中國互聯網的格局與走向,但是除了這兩類人之外,中國互聯網的商業世界中還有第三類人,他們就是個人站長。

  無論“海龜”,還是“土鱉”,他們在創業之前,都已經在社會上證明了自己,甚至可以說是屬于精英階層,丁磊出身于電信系統,張朝陽、李彥宏是美國“海龜”, 陳天橋則曾是國資企業的年輕高層,馬化騰在高科技公司做到技術主管,馬云則是大學老師。而個人站長則不同,他們在開始上網沖浪的時候,遠不是社會精英。比如李興平只有初中文化,在做hao123之前的工作是裝電腦,管網吧;戴志康大學有15門功課不及格,蔑視大學教育;蔡文勝高中畢業就退學做生意;杜雪騫大二就被學校開除;郭吉軍初中畢業,做過鉗工,擺過地攤;董勤峰職高畢業,打一份普通的工。簡單來說,很多站長開始做互聯網之時,并沒有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成功,或者站長們本身就并不喜歡、也不適應那個價值觀。

  2000年以前,是互聯網萌芽期。個人站長純粹以興趣為出發點,制作簡單的網頁,只為同好交流和展示,沒有收入也充滿激情。

  戴志康做Discuz!只是覺得BBS可以讓素不相識的人交流,做這種社區軟件很有成就感;董勤峰將70多篇找國外免費空間的攻略貼出來,只是希望給新手一些幫助;曾沐陽做藍色理想是希望給網頁設計人員一個交流的空間;許政在現實中衣食無憂,做暨陽社區不過是滿足自己馳騁網絡的愛好;郭吉軍更簡單,只是覺得網絡很自由,就申請了一個免費空間做了起來,喜歡而已,沒有什么其他理由。

  2000年~2005年,草莽英雄出頭的年代,站長們單槍匹馬,憑借著對草根用戶需求的把握,生猛地推動了中國互聯網的應用和服務,比如李興平的hao123網址導航站、華軍的軟件下載站等,一些擁有流量的個人站長們開始獲得不菲收入。

  2005年至今,這是一個全面商業化的時代。站長群落開始走向分野,少數具備自我進化能力的站長開始獲得風險投資,組建團隊,尋找贏利模式。

  2010年5月29日,第五屆互聯網站長大會,超過2500位站長涌向北京東三環邊上的長城飯店,遠遠超過了會場的容納能力,連飯店大堂和門外都擠滿了翹首以盼的人群。當演講嘉賓唐駿、李開復到場的時候,都獲得了偶像明星式的待遇,掌聲雷動。

  這讓互聯網資深觀察者謝文有些生氣。“很多參會的站長根本不是什么創業者,我是覺得他們在現實社會當中都沒有什么立足之地,卻整天在互聯網上做夢,像狂歡一般在創業,不是很奇怪嗎?創業應該是很寂寞的,也是很大的付出,不是現在動不動就說我怎么不賺錢啊,你憑什么賺錢啊?硅谷有無數的人根本沒有賺到錢,但他仍然是非常好的創業者,這種意識差太多了。”

  “變現”是一顆毒藥?

  2005年以后,個人站越來越不好做了。個人站雖然做了幾萬個,但最終能夠成為商業站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拿到風險投資,做強做大,其他的就只能淹沒掉了。——蔡文勝

  王小波說,生活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互聯網又何嘗不是,站長們以興趣為原點的單純心態,很快就被商業化的大潮所變異。

  2000年11月,中移動發布“移動夢網創業計劃”,以開放的姿態迎接SP(Service Provider,增值服務提供商),這既讓新浪、搜狐、網易等長期虧損的門戶網站一舉扭虧為盈,又直接催生了數千家大小不一的SP公司,其中還誕生了空中、華友世紀、掌上靈通、TOM在線等數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同時,也讓站長們也獲得了第一桶金。

  移動夢網同時開放了信息通道和話費支付通道,對于SP來說,更有價值的當然是后者,開放支付通道有一個更為通俗的名稱,就是代收費。顯然,SP們需要的是海量的用戶,此時擁有流量的站長們很快成了SP的合作伙伴。合作方式很簡單,個人網站作為前端,將SP的代碼和指令嵌入網頁,當用戶瀏覽其網站內容時,被SP的短信、彩信、彩鈴、圖片、交友等服務吸引并注冊,完成代收費的行為后,雙方對此進行分成,分成比例從20%到最高60%不等。

  從2001年開始,TOM在線等大SP建立起了自己的短信聯盟,這些聯盟的網站數量從幾百到上萬,其中最好的個人網站可能月收入達到10萬以上。杜雪騫說, 當時月入數萬的個人站長有很多,他2004年的個人收入就已經有數十萬了。很多人也因此認為,2003到2006年,是個人網站的黃金時代。姚勁波說: “如果要評選一個對個人站長貢獻最大的獎,那非中移動莫屬。”

  但是,中移動將計費和采購的權力都交給SP,捆綁和誘騙成為了SP的常規手段,很多服務不經用戶確認就被直接扣費,涸澤而漁,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效應,隨著中移動2006年開始的整頓,整個SP行業迅速衰落,對于以SP分成為主收入的站長來說,好時光也隨之結束了,一大批站長從此消失。

  除了短信聯盟,站長們的另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是百度聯盟、淘寶聯盟等廣告聯盟,但本質上,這與短信聯盟并無太大的差別,都是在販賣流量。百度、淘寶等平臺型的網站在初期都需要積累用戶,百度需要抵抗Google,淘寶需要抵抗易趣,他們愿意掏出真金白銀去購買站長們手中的流量,但是當他們擊敗主要的競爭對手、本身就擁有了巨大的流量之后,站長們又重新淪為一個弱勢群體,并沒有太大的話語權,一個典型例子是,2009年,當Google宣布退出中國之后,百度聯盟給站長的廣告分成比例立即就被下調。

  但站長們又離不開這樣的聯盟,因為他們單一網站的流量畢竟有限,沒有規模優勢,無法獲得廣告主,只能通過這樣的聯盟聚攏起來,才有廣告價值,這就是為什么站長們對百度總是又愛又恨。DCCI與康盛創想的調查數據戲劇性地說明了這種矛盾心理:未來一年,34.9%的個人站長打算加入百度聯盟,同時34.6%的 站長認為百度是對中小網站未來發展構成威脅的互聯網公敵。

  先天的缺陷

  很多人做的東西既不獨特,又沒有競爭門檻,打擦邊球、起哄、違規,就像城市里的違章建筑。違章建筑也有權利生存,但是整體上來說它是不合規律的,沒聽說一個違章建筑后來變成一個摩天大樓的。——謝文

  站長們的命運實際上在2005年后就已決定。

  自那時起,世界已經完全不同,騰訊、百度已經上市,巨頭開始在市場上攻城略地,更多有商業模式有資本支持的商業網站開始崛起。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日趨主流化,政府對于互聯網的監管也逐步加強,行業的門檻在不斷提高。

  單打獨斗的站長們雖然有著諸多的優點,但越往大走,這個群體暴露的缺陷就越大于其優點:

  1. 視野狹窄,目光短淺

  “中國站長都是草根,很多都是高中沒畢業,在一個小地方,做了一個網站,但有很多用戶,李興平是代表。”姚勁波說。確實,如果非要評選一位中國站長的標本式人物,李興平比“站長之王”蔡文勝以及“社區盟主”戴志康更為適合。

  李興平幾乎是憑著直覺做了一個hao123,但長久來看,網址導航站并沒有持續的價值,這是一個典型例子,站長們可以做出符合草根用戶的需求,簡單而直接, 但這個應用通常沒有太大的成長空間。李興平在賣掉hao123時就曾坦言,他“看不到hao123的未來”,杜雪騫說,“站長對行業的觀察是站在一個很小角度”,或者更尖銳地說,站長們的視野普遍比較狹窄。

  早期的個人網站無外乎小說、音樂、圖片、下載等幾個簡單的應用,沒有人考慮過版權問題,只是將這些幾乎不需要成本的內容簡單堆砌,并以此獲得用戶,流量來得容易,販賣流量來錢也容易,大多數站長們不會考慮將來的發展之路,這就注定了多數站長并無進化的動能。

  2. 習慣于單打獨斗,沒有團隊

  很多站長都沒有被管理過,也不會管理別人,只能管理自己,不習慣團隊作戰,更多的是單打獨斗。在互聯網發展的野蠻時期,商業網站還不強大,個人站長們可以憑借一時之勇而獲得很多的用戶,但大多無法長久,當商業網站開始發展,競爭加劇,站長們就像散兵游勇遇上了正規軍,沒有什么抵抗力。

  3. 技術含量低,模式無創新

  多數站長擁有基本的技術,但往往只限于制作網頁和管理服務器,且缺乏資源和資金去尋找更好的技術人員,這就使得很多站長只能使用通用程序架設網站,無法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開發。

  而且,站長在商業上往往缺乏敏感,什么流行、什么熱就做什么,在hao123流行之后,出現無數網址導航站,并且不斷細分,但其價值極小。簡單來說,站長們有很好的模仿能力,但沒有在學習中創新的能力,事實上,這也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的普遍問題。

  4. 操作不規范,心態浮躁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作弊幾乎是所有站長的必修課,站長們都對流量有著天生的敏感,比如在3721剛出現時,他們會購買熱門的通用網址關鍵字引導到自己的網 站,而網站其實和關鍵字沒有絲毫關系。專業的作弊程序也并不鮮見,通過虛假點擊騙取廣告費只是尋常事,顯然,這是一種殺雞取卵式的方式。

  中國最老的老站長高春輝認為參加第一屆站長大會的站長99%以上是賺錢的,但如果不作弊,那么參會的站長可能會少50%到70%。其間的一個小細節是,一位新站長問老站長,怎么才能更好的作弊?在沒有得到滿意的回答后,這位新站長幾乎是扭頭就走,招呼都懶得打一個,老站長感嘆道:“在這里,我看到的更多是浮躁,都是夢想要一步登天。”

  謝文尖銳地說,個人站長對中國互聯網的作用有兩個方面:“正的一面是聚沙成塔,把零散的流量變成一種可見的商業操作基礎,普及互聯網的基礎運營知識;但另外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灰色產業鏈,流氓流量、擦邊球等不規范的商業操作盛行,走火入魔。這正負兩者和為零。”

  名片換了又如何

  九幾年做的時候,大家都是一摸黑,做什么都是第一,那時候更多的是勇氣、敏銳起作用,現在好做的差不多被人占了,更多需要的是智慧,需要深度、綜合的技術創新。——謝文

  作為中國最大的社區平臺軟件提供商的負責人,戴志康可謂是一個超級站長,他每天都在與大大小小的站長打交道。他發現前幾年很多站長在開會時都拿著一張紙,紙 上寫著名字、電話,但是現在和大家換名片的時候,發現每個人都已經是公司的CEO了。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事實上,除了在站長這個圈子里,所有的站長幾乎都不再稱自己為站長了。

  二十年前,人們把那些脫離機關單位,去做點小生意的人叫做下海,戴志康還記得小時候做大學老師的父親就用這個詞介紹以前的同事,從此他印象中“那個人的腦袋 上仿佛就刻著‘下海’兩個字”。這分明是傳統的價值體系給異類打上的烙印,而今天,在圈子之外,“站長”這個詞也像一個讓人不快的標簽,讓站長們難以接受。

  崔怡擁有站長中少有的高學歷,她是南開大學的生物學博士,父母希望她能出國留學,2006年暑假,她卻自己做了一個女性社區,當上了站長,并放棄了做學問的道路。崔的名片上寫著“天津百麗吧女性網CEO”,如果出去見廣告客戶,她會奉上另外一張名片,上面的頭銜是“運營總監”,為什么要用不同的名片?“我雖然是網站的老板、站長、CEO,但是我在名片上印中檔的職位,這樣會提升整個團隊網站品牌的形象。”她說。與那些老站長相比,崔怡在創業之初就有著清晰的商業計劃。

  “在我們圈內你介紹我是一個站長,我覺得很高興,因為我是你們的一員,在同類之間用這種稱呼我覺得是尊稱,但外人在說站長時常常有一種調侃的味道,我不愿意跟人家解釋什么是站長。”許政說。

  許政雖然是暨陽社區網的負責人,但他的名片上寫的也是“運營總監”,他多少還有點文藝青年的痕跡,實際上他走上商業化之路完全是迫不得已。按照他的個性,他寧愿在網上做一個瀟灑的版主,就像他的id號“游牧”一樣。

  暨陽社區網并不是一個太知名的網站,但是卻擁有注冊會員30萬多,總帖量逾5000萬條,日新發帖量達5萬,日PV值超過100萬次,顯然這樣的網站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商業價值,但許政和他的合作伙伴明鏡卻從來沒有通過網站賺錢的計劃,因為他們兩人都有很好的工作,衣食無憂。

  2006 年,他們兩人的一位朋友成立了一家廣告公司,但業務不多,許政就在網站上開了幾個廣告位,交由這位朋友代理,廣告收入各拿一半,出于信任,雙方甚至都沒有簽署合同。到2007年,這位朋友提出希望以每年10萬的代價包下網站的廣告代理權,許政和明鏡本來就沒希望賺錢,覺得這樣每年有一筆穩定的收入也不錯, 就同意了,并且簽署了一份正式的合同。

  不過,許政從來不知道網站廣告銷售額到底有多少,那位朋友后來又提出,希望擁有網站的股份,由他負責經營,許政和明鏡再次表示同意,但是他們希望那位朋友投入一些資金,畢竟他們兩人做這個網站已經將近10年,但那位朋友不同意,結果鬧得不歡而散,許政只好自己出來做經營了。

  “像我們這些個人站長轉向商業的時候,其實很不適應,以前在網上是大家很敬仰的人,或者是很純潔的,甚至可以說是不食人間煙火那種感覺;以前在網上人人追捧你,現在卻要去親自跑業務,這對我很難,甚至我有一種畏懼心理。”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半年的適應;許政發現這個過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經有將近五六十萬,“我發現商業化其實并不就一定會破壞自己的原則,用戶、商家和自己可以皆大歡喜,我覺得這個成就感甚至更大。”接下來,許政計劃把暨陽社區網進行徹底的商業化。

  和崔怡、許政一樣,很多的站長開始組建團隊,他們刻意在商業世界中淡化自己的站長身份,摒棄單打獨斗,開始嘗試正規化運營一家公司。

  站長2.0

  現在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就是移動互聯網,會有更多不一樣的站長出現。移動互聯網會出現的三個機會,第一是組件,現在其實最優秀的個人站長都在做組件;第二是直接在手機上面做應用;還有一個是微博。——蔡文勝

  郭吉軍是一個站長大會狂人,喜歡參加各種站長大會。2010年6月,在湖南互聯網站長大會上,他發現,曾參加2005年第一屆站長大會的站長已經不足10%,“大部分站長消失了”。但新的站長時代會來臨。

  謝文將新一代的站長分為三類:

  第一類可能就是用康盛等提供的通用建站軟件,用獨立域名,依靠流量或與電子商務結合,賺取一些收入,這可能占70%左右。

  第二類是為Facebook、蘋果等大平臺做第三方應用的,他們不想獨立打天下,只是一個更大產業鏈中的一環,占20%左右。

  第三類是創業者,這一類有獨立的公司、摸索商業模式、尋找風險投資、爭取做大,這部分可能占不足10%。

  一個在業界言之鑿鑿的傳聞是,戴志康的康盛創想將被騰訊收購。這意味著中國最大的社區軟件架設平臺將被中國互聯網最強大的公司所掌控,盡管很多的站長哀嘆康盛創想被招安,但拋開感情因素,從理性的商業邏輯上來說,這未必不是一個好的結局。

  中國互聯網的現狀是,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三強鼎立,搜索百度一家獨大,電子商務阿里淘寶一家獨大,而騰訊綜合實力最強,但相對封閉,其搜搜和拍拍也較弱,倘若將康盛收入囊中,則可獲得7成的社區平臺,其流量和用戶對于搜搜和拍拍顯然有著極大的價值。而對以廣告和電子商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站長來說,搜搜和拍拍做強,也意味著市場上有了制衡百度和淘寶的力量,或者說,騰訊可以比康盛更有效地兌現站長的價值,當然前提是,騰訊必須走向開放。

  再沒有把騰訊收購康盛作為個人站長時代終結更為合適的標志了,如果這個為個人站長服務的平臺投靠了一個更大的平臺,那么,這種大平臺將是未來的站長——或者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個體創業者們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空間。

  本質上,中小網站與大型平臺型網站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小網站為大網站提供價值,大網站通過開放接口為小網站提供變現手段——搜索框,甚至超級鏈接何嘗不是一種開放接口的初級形態呢?

  最初小網站提供的價值只是無序的流量,而現在則變成了可以精確轉化的電子商務用戶、黏住用戶的第三方應用程序,顯然其技術含量正在變高,而對于站長——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互聯網創業者——的要求也正在變高,站長時代販賣的是流量,新的時代比拼的是技術、運營、創意,某種意義上,這就是草根站長們進化的路徑。

  李興平仍然是最好的標本,2004年,他將月入百萬的hao123以1200萬元的價格賣給百度,之后與蔡文勝開始合作小游戲網站4399,兩人都認為這將是未來的一個新機會。李興平本人比較內向,一度也喜歡獨來獨往,但他具備很好的學習能力,與蔡文勝組成最佳拍檔,一人負責產品、運營,一人負責戰略、融資、對外合作,并組建團隊,脫離早期的單兵作戰方式。如今4399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網頁游戲平臺。顯然,如果李興平堅持做網址站,肯定不會有在4399上 的再次成功。

  站長故事一:

 

  “落伍者”董勤峰

  做了10年的站長,就是因為理想而堅持

  本文來源 |《創業家》

  現在還在說理想的站長已經不多了,董勤峰也不怎么說,但和9年前剛開始做“落伍者”的時候一樣,賺錢仍然不是他的主要興趣。

  董勤峰1996開始上網,1998年就在萬網申請空間做個人網站了,當時沒有什么應用,就是網頁聊天,網站取名為“落伍的現代人”,非常火爆,當時聊天程序是基于CGI的,最多也就支持兩三百人同時聊天,聊天內容生成的是TXT小文件,文件一多,服務器極易宕機,不久萬網就強制停掉了董勤峰的網站。

  董勤峰只能去所有的國內外網站上尋找免費空間,采用開多個聊天室的方法繼續做站。當時還沒有搜索引擎,只有雅虎這樣的目錄型網站,所以想要找一個可用的免費空間非常麻煩,只能一個一個去試,不過董勤峰卻樂此不疲。依靠這種原始的方法,董勤峰從美國、法國、俄羅斯各地找到了很多好用的免費空間,到2000年的時候,“落伍的現代人”網站的首頁IP已經達到13000,而當時的門戶網站也不過是幾十萬的IP。

  在站長交流網站k666上,董勤峰發現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還是找免費空間,因為租空間實在太貴了,100兆的空間每月的費用可能就要2000元。

  董勤峰于是就將自己找到的免費空間寫成攻略貼在k666,哪個輸入框里填名字,哪個輸入框里填郵箱,怎么激活,去哪下載FTP軟件,怎么上傳文件、設置目錄 權限等等。“2000年我就專門寫攻略,我桌面上全是空間攻略,有人問哪個空間怎么申請,我就貼出來給他看。我大概寫了七八十篇,基本上壟斷。”

  有一次董勤峰找到一個國外網站,進去注冊申請之后,只得到一段代碼,他英文不太好,雖然估計是廣告,但也沒太在意,不過還是把過程貼到了網上。2年之后,一位上海的站長找到董勤峰,對他說很感謝他。那段代碼是國外一個廣告聯盟的代碼,1000個PV就會得到8美元,那位上海站長將這段代碼放到自己的網站上, 買了10臺電腦,不停地按F5刷新,就賺到了大錢。

  到了2001年初,QQ開始起來了,網頁聊天逐漸衰落。2001年3月,董勤峰將“落伍的現代人”改為“落伍者”論壇,之前一年多積累下的朋友就都來了,董勤峰開始自己租服務器,一年一萬塊的工資,有八千交給了服務器,網站卻沒有任何的收入。

  就像網名“拒絕游泳的魚”一樣,董勤峰從來沒有主動想過通過網站賺錢的事。到2004年底,有人非要給落伍者贊助,董勤峰才從落伍者上獲得第一筆收入,當時連廣告代碼都沒有,董勤峰就用手工做了一個廣告,后來就變成了標準程序。直到現在,落伍者沒有做過任何一個其他形式的廣告,Google AdSense、點擊廣告都沒做過,這么多年就一直是包月廣告。董勤峰也不懂SEO,沒有任何優化措施,廣告都是靠用戶相互介紹來的。 “落伍者的用戶賺到錢了,才來給我們投廣告,這是一個反哺的過程,之前我自己沒有意識到可以放廣告,根本沒想法。”

  現在落伍者每年的收入大概有幾十萬,“如果在一個會經營的人手里,每年收入可以做到幾百萬”,不過董勤峰并不在乎,他覺得這樣就挺好。“我原來在鄉下,現在在一個小城市,做了個網站,大家都來,我已經覺得很幸福了。我不是一定要賺多少錢,其實有好多東西都可以賺錢,同行們在做的方式我都可以做,但是我從來沒有去做過,因為我比較怕麻煩。我做落伍者已經9年了,從小到大,我堅持這么長時間做的事不多,支撐我的是幸福感。”

站長故事二:

  張偉的進化

  多數站長并無進化成“站長2.0”的基因,他是個難得的例外

 

本文來源 |《創業家》

  2000年底,張偉開發了一套網頁聊天程序,當時騰訊QQ還沒開始流行,很多地方門戶、信息港需要這樣的聊天程序,張偉的程序價格從幾千到幾萬元,一個月可以賺到幾萬塊錢。2001年,張偉曾經有機會去騰訊工作,但是他沒有去,當時騰訊才三十幾個人,張偉自稱“錯過一次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

  聊天室的生意一直不錯,2004年12月,張偉成立了深圳博雅互動公司,當時團隊已經有近二十個人了,這年公司的收入也達到了500萬,但之后兩年的收入就開始往下走了,因為用戶都用騰訊QQ了,而且QQ推出群功能之后,傳統的網頁聊天室更是徹底失去了吸引力。2006年Web2.0概念流行,張偉也試圖做一個聊天門戶,但很快發現“Web2.0是個泡沫”,不掙錢,到2007年年底,公司從寫字樓搬到一個民宅里,人也只剩五個了,嘗試各種方向,在線客服、聊天工具條,幾乎每個月都在嘗試新的方向,但未來仍然晦暗不明。

  2008年5月,Facebook已經開始在國外流行,其一年前開始的開放平臺已經逐漸顯示效果,張偉注意到了Zynga的游戲在Facebook平臺上的火爆,7月,國內主要的SNS社區校內網也宣布開放平臺,張偉認為,這是一個大趨勢,決定轉型做網頁游戲。博雅互動在2005年時曾給深圳電信做過簡單的網頁游戲外包業務,有Flash游戲開發的經驗,第一款游戲《德克薩斯撲克》開發了3個月時間。

  當時國內只有康盛創想和校內兩家開放平臺,都還很缺乏應用,因此都在極力拉攏博雅互動這樣的第三方開發商,《德克薩斯撲克》10月進康盛平臺,張偉記得上線第一天收入就達到2700元,這讓他很興奮,11月進校內平臺后,同樣非常火爆。

  當時最火的SNS游戲是偷菜,幾乎沒有其他游戲,因此雖然國內用戶并不了解《德克薩斯撲克》的玩法,但還是很快流行開來。之后51.com、開心網等都開始開放平臺,“國內大大小小一共有二十七個開放平臺,”張偉說,“我們這么好的游戲到處都是可以賺錢的地方。”張偉還將自己的游戲制作了繁體中文、英文、俄文、葡萄牙文版本,放在Facebook平臺上。

  平臺與開發商采取分成的收入方式,以康盛為例,每100元游戲的收入,博雅互動可以分到40~50元。整個2009年,博雅互動的收入超過1000萬元,而其中Facebook的收入約占一半。現在博雅互動每個月的收入在三四百萬,張偉預計2010年的總收入可能會達到3000萬。

  從網絡聊天到SNS游戲,作為一個曾經的個人站長,張偉的轉型可謂十分漂亮,雖然他說這是一種偶然,但是似乎也不盡然。“我經歷過互聯網泡沫,那些所謂的機會到你眼前又如何地流失,這樣的過程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所以我們對機會的把握比較好,我們會把一個芝麻大小的機會看得像西瓜一樣大,而80后往往會把西瓜一樣大的機會看得像芝麻那么小,這是一個區別。”

  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初堅持下來的5個人組成了一個很好的團隊,有人負責技術,有人負責策劃,而張偉則負責對外合作,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團隊,即便張偉看到了SNS游戲的機會,也不可能抓住。

極客與站長:

  一日為極客,永遠是極客

  硅谷神童、連續創業家Max對極客的定義,相信對所有人,特別是創業者們都會是一種啟發和激勵

  文 / 盧剛

  本文來源 |《創業家》

  一件印有Slide公司Logo的T-Shirt,鴨嘴帽,再加上藍色牛仔褲,35歲的Max Levchin一身標準的(Geek)極客穿著。

  出生于烏克蘭的他在23歲時乘車來到帕洛阿爾托,向投資人推銷他關于首個網上支付系統Paypal.com的主意。在eBay于2007年以1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這個網站后,這個技術天才很快又創立了新公司Slide.com。現在,Max是硅谷著名的思想家,他早期在Yelp.com等熱門公司的投資也受到同行關注。

  在硅谷早期,極客特指那些有極高的技術能力,對計算機與虛擬世界無比癡迷的天才或鬼才,而如今,像Max這樣的新一代極客不再自我封閉、游離于主流人群之外,而是努力用技術手段、創新能力和源源不斷的想象力不斷地創造出更好的生活方式。

  Max似乎相當內向,除了演講和接受采訪,他更喜歡獨自坐著。而當他接受采訪的時候,他又變得非常健談,你感覺不到他作為一名成功創業家常有的咄咄逼人的氣勢,更多是一種極客獨有的氣質。

  在國內,除了在自己的圈子里,所有的站長幾乎都不再稱自己為站長了。但從Max身上,我看到是一名極客的驕傲,因為他說“Once a geek, forever a geek”;還看到一種精神,“保持一顆好奇心,不要害怕去嘗試各種事情”。

  1.你的事業應該說已經非常成功了,現在你認為自己還是極客么?

  Max:是的。曾經是極客,永遠都會是極客。

  2. 你認為極客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Max:好奇心。如果你做一件事情的唯一目的在于賺錢,那么我相信最終你會覺得無聊而喪失熱情的。因為一旦你變得非常富有,你所感興趣的東西就只有一樣,就是繼續賺錢;但是如果你做事的目的在于不斷學習,那么你會不斷發現很多引起你興趣的東西,因為總有值得你學習的東西,學習無止境。所以,我想好奇心對于極客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精神。這也是我創業,并且不斷創業的原因,我一直對很多東西感到好奇。我對金錢很好奇,所以我創立了Paypal;我對虛擬世界好奇,所以創立了Slide.com.

  3. 美國的極客文化為什么對IT業影響如此之大?

  Max:首先我覺得極客文化并不是美國獨有的,中國我相信也會有很多極客。很多人覺得很多美國的公司都是極客創立的原因,也許僅僅是因為美國的極客總是起步很早。 美國的極客覺得自己很聰明,對很多事情好奇,覺得他們可以去做任何事情,所以無所顧忌地不斷去嘗試,因此人們更容易看到一些美國極客成功的例子。

  4. 看看現在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很難找到由真正極客創立的大公司,中國是不是缺少一種極客文化?

  Max:對于中國來說,這種極客文化我想這只是個時間的問題。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極客比如程序員開始創立他們的公司,而其中一些也會非常成功。我個人認為,馬云也算是非常極客了,雖然他是一個英語老師出身。

  10年之內,中國會出現很多由極客而不是商務人士創立的公司。這一定是一種趨勢。

  5. 人們常常認為極客往往缺乏商業頭腦而不適合創業,那么你對極客創業有什么看法和建議呢?

  Max:首先我想再次強調不斷對很多事情好奇對于極客來說非常重要。當我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對商業沒有任何概念,我只知道如何寫代碼。那時候,我只想編一些程序供其他人使用。最開始我們做了好些產品,但是大多數都最終失敗了。

  許多次失敗讓我開始反省失敗的原因。我終于意識到我一直都只是在為我自己編寫程序,而我是個極客,我的需求全然不是大眾的需求。所以有一天,我對我自己說,我應該為普通用戶開發產品而不是只為所謂的極客們。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思路,最終成功了。

  我想,要獲得這些經驗其實并不難,在經歷幾次失敗以后你就應該體會得到了。從你第一天創業開始,這些經驗你都會自然而然的逐漸領會到。

  極客能夠創造出偉大的公司,這已經不容置疑了。雖然我知道還是有很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

  6. 中國的創業環境能培育出美國式的極客嗎?

  Max:我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關注硅谷這邊,對中國的整體創業環境并不非常了解。但我了解到中國的創業環境并不十分好,因為有許多來自各方面的政策和條款,這些對于創業者來說并不有利。

  但是我想這是需要時間積累的。最開始的環境總歸是不好的,但是只要這個市場在發展,很快你就會發現整個環境也會隨之改善,比如說更多資金的進入,更多創業孵化器的出現,更多天使投資人的關注等等,整個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都會逐漸變好。

  當然,(我持這種看法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我這個人對任何事情都很樂觀。

  7. 是極客改變了美國?

  Max:可能這樣說更準確一些:是創業家改變了美國。任何一個社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創業家,因為他們在一直不斷推動變革。

  對任何一個國家,創業家精神都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在不斷創造價值,所以我認為美國的變化正是這些美國創業家的功勞。20世紀當世界重心從歐洲向美洲遷移的時候,所有最好的發明創造和偉大的想法都來自美國,而大部分這些偉大的想法都是由創業家建立起來的,或者由他們最終商業化的。

  8. 你對中國個人站長的建議是什么?

  Max:跟隨你的好奇心。不斷嘗試許多事情,千萬不要害怕這些嘗試帶來的失敗。對于創業者,記住一點,做任何事,了解清楚這件事的運作方式至關重要。 

  (盧剛博士系國際知名中英文獨立科技博客Mobinode和視頻博客Mobinode.tv聯合創始人, TechCrunch、ReadWriteWeb特邀作者,KUUKIE趣奇網聯合創始人)

2005 年4月7日,廈門,首屆中國個人網站站長大會,在會后游覽大小金門的游船上,一位站長自豪地說:“如果這條船沉了,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就會癱瘓。” 這并不 完全是夸張,這100多名站長所做的網站,幾乎全部在Alexa全球排名2000以內,而當時所有中國個人站長手中的流量加起來,按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 整個中國互聯網流量的1/3。 

站 長——中國互聯網業最草根的一群人,當時儼然已是一股讓人無法忽視的商業力量。2004年,蔡文勝成為第一個以站長身份獲得風險投資的人,而在此前后,更 多站長正脫穎而出,hao123的李興平,51.com的龐升東,58.com的姚勁波,以及康盛創想的戴志康,等等,以這些人為代表,一個互聯網個人站 長的族群似乎突然之間就浮出水面,他們擁有的流量成為了淘寶、百度、Google們爭相搶奪的對象,他們似乎一下子成為了某種稀缺資源,變得無比重要起 來。 

很遺憾,這只是一個錯覺。 

2009 年7月20日,當年首倡此事的“站長之王”蔡文勝對《創業家》說:“個人站長的時代,在我第一次搞站長大會的時候就結束了。這不是說中國以后就沒有站長 了,而是說今天個人再重頭做一個網站并做到全國出名,有幾千萬用戶已經不太可能了。” 這個判斷無疑很殘酷,回頭看卻是事實。 

如 果說互聯網是一個海洋,那么站長就是一群浮萍,他們雖然擁有不小的流量,但大多憑一己之力,興趣而為。他們沒有獨特的技術、創新的模式和強悍的資源,這讓 他們缺乏獨立生長的能力。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商業上必須依賴一個外在的平臺,才能將流量轉化為收入,從中移動,到淘寶,百度、Google,莫不如此。但 是,對于高度商業化的大平臺而言, 流量只是原始積累時期的必要過程,當平臺自成氣候,站長們手中的流量就將無可避免地走向貶值。而在競爭日益慘烈、管制 日趨嚴格的中文網絡世界中,站長這個族群的大部分完全不適應。 

7 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網站數量下降到279萬 (2010年1月的數字為323萬)。換言之,短短半年時間,中國網站總數已經“蒸發”了44萬。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個人站長所開。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 優勝劣汰已經開始。 

某種意義上,站長既有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精華,也充分體現了它的劣根性。毫不夸張地說,中國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過程中,百萬站長的推動力至關重要。正如美國的數字革命,是由一代代Geek(極客)所推動的一樣。 

美 國有Geek(極客),中國有站長,這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亞文化群體,對于塑造各自互聯網商業文化卻影響巨大。極客都是熱愛自由的嬉皮士,智力超群的精英 分子,憤世嫉俗、想用技術改變世界的電腦英雄;而站長則是中國中小城市的百萬草根,精明活躍敏銳,渴望通過個人奮斗改變命運。他們不反抗不創造不安分,會 翻墻打洞貼地賺錢。而相同的是,他們骨子里的個人英雄主義情懷和對主流價值觀的反叛。

迄 今為止,美國的極客文化已經發展了差不多50年,從最早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Apple II電腦開發者史蒂夫·沃茲尼克,Viaweb 創始人、 Y Combinator投資公司聯合創始人保羅·格雷漢姆到后來的馬克·安德森、埃文·威廉姆斯、楊致遠,再到今天的扎克伯格,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給 “Geek”這個新詞賦予新的內涵。

而在中國,站長文化興起至今不過十來年,受制于環境和自身條件,上一代站長群已走到衰落盡頭。但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樣遍地都是機會,甚至會比10年前的桌面互聯網更讓年輕人興奮。

在 過去的兩個月中,《創業家》采訪了康盛創想創始人戴志康,CNZZ創始人蔡文勝,58.com創始人姚勁波,一聽音樂網創始人杜雪騫,深圳博雅創始人張 偉,落伍者社區站長董勤峰,藍色理想社區站長曾沐陽,江蘇暨陽社區站長許政,杭州19樓社區總經理林煜,k666.com、快典網站長郭吉軍,天津百麗吧 女性網站長崔怡,重慶購物狂網站站長高櫻等超過10位互聯網站長或曾經的站長。我們還見到了美國最頂尖的極客代表Paypal的技術創始人馬克斯·萊文奇 恩,以及謝文等資深互聯網觀察人士。

我們相信,一個草根站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但會不會如1951年“二戰”名將麥克阿瑟告別演說時所言:“老兵永遠不死,他只會悄然隱退......

新時代的站長精神又將如何孕育而出?

第三類人

第一撥兒做站的人為什么愿意在互聯網上做,他往往是在線下放不開的人,他可能溝通有問題,如果要組建一個團隊,這種性格也會成為一種短板。——姚勁波

讓我們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站長是誰?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群?

“站 長”一詞源于英文“Webmaster”,原意是“網絡管理員”,是誰將這個偏技術的詞翻譯成站長已經無法考證,據戴志康回憶,1996年他上惠多網絡時 就有這個稱呼,并且其中不少的站長日后都成為互聯網領域的風云人物,比如當時馬化騰是深圳Pony-soft站站長,求伯君是珠海西點站站長,王峻濤(老 榕)則是福州站站長,在當時,“站長”更多的仿佛是一個技術高超的網絡俠客,虛擬世界在現實中的聯絡人,而今天,我們再談論站長時,更多的則是從商業的視 角。

上 世紀90年代后期,互聯網大潮席卷中國,以張朝陽為代表的留洋“海龜”成為這股浪潮中最耀眼的數字英雄。新世紀以來,馬化騰、馬云、陳天橋等本土精英穩定 而持續地崛起,成為更強大的弄潮兒,“海龜”與“土鱉”們是中國互聯網的主流面孔,他們定義了中國互聯網的格局與走向,但是除了這兩類人之外,中國互聯網 的商業世界中還有第三類人,他們就是個人站長。

無 論“海龜”,還是“土鱉”,他們在創業之前,都已經在社會上證明了自己,甚至可以說是屬于精英階層,丁磊出身于電信系統,張朝陽、李彥宏是美國“海龜”, 陳天橋則曾是國資企業的年輕高層,馬化騰在高科技公司做到技術主管,馬云則是大學老師。而個人站長則不同,他們在開始上網沖浪的時候,遠不是社會精英。比 如李興平只有初中文化,在做hao123之前的工作是裝電腦,管網吧;戴志康大學有15門功課不及格,蔑視大學教育;蔡文勝高中畢業就退學做生意;杜雪騫 大二就被學校開除;郭吉軍初中畢業,做過鉗工,擺過地攤;董勤峰職高畢業,打一份普通的工。簡單來說,很多站長開始做互聯網之時,并沒有符合主流價值觀的 成功,或者站長們本身就并不喜歡、也不適應那個價值觀。

2000年以前,是互聯網萌芽期。個人站長純粹以興趣為出發點,制作簡單的網頁,只為同好交流和展示,沒有收入也充滿激情。

戴 志康做Discuz!只是覺得BBS可以讓素不相識的人交流,做這種社區軟件很有成就感;董勤峰將70多篇找國外免費空間的攻略貼出來,只是希望給新手一 些幫助;曾沐陽做藍色理想是希望給網頁設計人員一個交流的空間;許政在現實中衣食無憂,做暨陽社區不過是滿足自己馳騁網絡的愛好;郭吉軍更簡單,只是覺得 網絡很自由,就申請了一個免費空間做了起來,喜歡而已,沒有什么其他理由。

2000年~2005年,草莽英雄出頭的年代,站長們單槍匹馬,憑借著對草根用戶需求的把握,生猛地推動了中國互聯網的應用和服務,比如李興平的hao123網址導航站、華軍的軟件下載站等,一些擁有流量的個人站長們開始獲得不菲收入。

2005年至今,這是一個全面商業化的時代。站長群落開始走向分野,少數具備自我進化能力的站長開始獲得風險投資,組建團隊,尋找贏利模式。

2010年5月29日,第五屆互聯網站長大會,超過2500位站長涌向北京東三環邊上的長城飯店,遠遠超過了會場的容納能力,連飯店大堂和門外都擠滿了翹首以盼的人群。當演講嘉賓唐駿、李開復到場的時候,都獲得了偶像明星式的待遇,掌聲雷動。

這 讓互聯網資深觀察者謝文有些生氣。“很多參會的站長根本不是什么創業者,我是覺得他們在現實社會當中都沒有什么立足之地,卻整天在互聯網上做夢,像狂歡一 般在創業,不是很奇怪嗎?創業應該是很寂寞的,也是很大的付出,不是現在動不動就說我怎么不賺錢啊,你憑什么賺錢啊?硅谷有無數的人根本沒有賺到錢,但他 仍然是非常好的創業者,這種意識差太多了。”

“變現”是一顆毒藥?

2005年以后,個人站越來越不好做了。個人站雖然做了幾萬個,但最終能夠成為商業站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拿到風險投資,做強做大,其他的就只能淹沒掉了。——蔡文勝

王小波說,生活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互聯網又何嘗不是,站長們以興趣為原點的單純心態,很快就被商業化的大潮所變異。

2000 年11月,中移動發布“移動夢網創業計劃”,以開放的姿態迎接SP(Service Provider,增值服務提供商),這既讓新浪、搜狐、網易等長期 虧損的門戶網站一舉扭虧為盈,又直接催生了數千家大小不一的SP公司,其中還誕生了空中、華友世紀、掌上靈通、TOM在線等數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同時, 也讓站長們也獲得了第一桶金。

移 動夢網同時開放了信息通道和話費支付通道,對于SP來說,更有價值的當然是后者,開放支付通道有一個更為通俗的名稱,就是代收費。顯然,SP們需要的是海 量的用戶,此時擁有流量的站長們很快成了SP的合作伙伴。合作方式很簡單,個人網站作為前端,將SP的代碼和指令嵌入網頁,當用戶瀏覽其網站內容時,被 SP的短信、彩信、彩鈴、圖片、交友等服務吸引并注冊,完成代收費的行為后,雙方對此進行分成,分成比例從20%到最高60%不等。

從 2001年開始,TOM在線等大SP建立起了自己的短信聯盟,這些聯盟的網站數量從幾百到上萬,其中最好的個人網站可能月收入達到10萬以上。杜雪騫說, 當時月入數萬的個人站長有很多,他2004年的個人收入就已經有數十萬了。很多人也因此認為,2003到2006年,是個人網站的黃金時代。姚勁波說: “如果要評選一個對個人站長貢獻最大的獎,那非中移動莫屬。”

但 是,中移動將計費和采購的權力都交給SP,捆綁和誘騙成為了SP的常規手段,很多服務不經用戶確認就被直接扣費,涸澤而漁,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效應,隨著中 移動2006年開始的整頓,整個SP行業迅速衰落,對于以SP分成為主收入的站長來說,好時光也隨之結束了,一大批站長從此消失。

除 了短信聯盟,站長們的另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是百度聯盟、淘寶聯盟等廣告聯盟,但本質上,這與短信聯盟并無太大的差別,都是在販賣流量。百度、淘寶等平臺型 的網站在初期都需要積累用戶,百度需要抵抗Google,淘寶需要抵抗易趣,他們愿意掏出真金白銀去購買站長們手中的流量,但是當他們擊敗主要的競爭對 手、本身就擁有了巨大的流量之后,站長們又重新淪為一個弱勢群體,并沒有太大的話語權,一個典型例子是,2009年,當Google宣布退出中國之后,百 度聯盟給站長的廣告分成比例立即就被下調。

但 站長們又離不開這樣的聯盟,因為他們單一網站的流量畢竟有限,沒有規模優勢,無法獲得廣告主,只能通過這樣的聯盟聚攏起來,才有廣告價值,這就是為什么站 長們對百度總是又愛又恨。DCCI與康盛創想的調查數據戲劇性地說明了這種矛盾心理:未來一年,34.9%的個人站長打算加入百度聯盟,同時34.6%的 站長認為百度是對中小網站未來發展構成威脅的互聯網公敵。

先天的缺陷

很多人做的東西既不獨特,又沒有競爭門檻,打擦邊球、起哄、違規,就像城市里的違章建筑。違章建筑也有權利生存,但是整體上來說它是不合規律的,沒聽說一個違章建筑后來變成一個摩天大樓的。——謝文

站長們的命運實際上在2005年后就已決定。

自那時起,世界已經完全不同,騰訊、百度已經上市,巨頭開始在市場上攻城略地,更多有商業模式有資本支持的商業網站開始崛起。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日趨主流化,政府對于互聯網的監管也逐步加強,行業的門檻在不斷提高。

單打獨斗的站長們雖然有著諸多的優點,但越往大走,這個群體暴露的缺陷就越大于其優點:

1. 視野狹窄,目光短淺

“中國站長都是草根,很多都是高中沒畢業,在一個小地方,做了一個網站,但有很多用戶,李興平是代表。”姚勁波說。確實,如果非要評選一位中國站長的標本式人物,李興平比“站長之王”蔡文勝以及“社區盟主”戴志康更為適合。

李 興平幾乎是憑著直覺做了一個hao123,但長久來看,網址導航站并沒有持續的價值,這是一個典型例子,站長們可以做出符合草根用戶的需求,簡單而直接, 但這個應用通常沒有太大的成長空間。李興平在賣掉hao123時就曾坦言,他“看不到hao123的未來”,杜雪騫說,“站長對行業的觀察是站在一個很小 角度”,或者更尖銳地說,站長們的視野普遍比較狹窄。

早期的個人網站無外乎小說、音樂、圖片、下載等幾個簡單的應用,沒有人考慮過版權問題,只是將這些幾乎不需要成本的內容簡單堆砌,并以此獲得用戶,流量來得容易,販賣流量來錢也容易,大多數站長們不會考慮將來的發展之路,這就注定了多數站長并無進化的動能。

2. 習慣于單打獨斗,沒有團隊

很 多站長都沒有被管理過,也不會管理別人,只能管理自己,不習慣團隊作戰,更多的是單打獨斗。在互聯網發展的野蠻時期,商業網站還不強大,個人站長們可以憑 借一時之勇而獲得很多的用戶,但大多無法長久,當商業網站開始發展,競爭加劇,站長們就像散兵游勇遇上了正規軍,沒有什么抵抗力。

3. 技術含量低,模式無創新

多數站長擁有基本的技術,但往往只限于制作網頁和管理服務器,且缺乏資源和資金去尋找更好的技術人員,這就使得很多站長只能使用通用程序架設網站,無法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開發。

而且,站長在商業上往往缺乏敏感,什么流行、什么熱就做什么,在hao123流行之后,出現無數網址導航站,并且不斷細分,但其價值極小。簡單來說,站長們有很好的模仿能力,但沒有在學習中創新的能力,事實上,這也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的普遍問題。

4. 操作不規范,心態浮躁

在 流量為王的時代,作弊幾乎是所有站長的必修課,站長們都對流量有著天生的敏感,比如在3721剛出現時,他們會購買熱門的通用網址關鍵字引導到自己的網 站,而網站其實和關鍵字沒有絲毫關系。專業的作弊程序也并不鮮見,通過虛假點擊騙取廣告費只是尋常事,顯然,這是一種殺雞取卵式的方式。

中 國最老的老站長高春輝認為參加第一屆站長大會的站長99%以上是賺錢的,但如果不作弊,那么參會的站長可能會少 50%到70%。其間的一個小細節是,一 位新站長問老站長,怎么才能更好的作弊?在沒有得到滿意的回答后,這位新站長幾乎是扭頭就走,招呼都懶得打一個,老站長感嘆道:“在這里,我看到的更多是 浮躁,都是夢想要一步登天。”

謝文尖銳地說,個人站長對中國互聯網的作用有兩個方面:“正的一面是聚沙成塔,把零散的流量變成一種可見的商業操作基礎,普及互聯網的基礎運營知識;但另外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灰色產業鏈,流氓流量、擦邊球等不規范的商業操作盛行,走火入魔。這正負兩者和為零。”

名片換了又如何

九幾年做的時候,大家都是一摸黑,做什么都是第一,那時候更多的是勇氣、敏銳起作用,現在好做的差不多被人占了,更多需要的是智慧,需要深度、綜合的技術創新。——謝文

作 為中國最大的社區平臺軟件提供商的負責人,戴志康可謂是一個超級站長,他每天都在與大大小小的站長打交道。他發現前幾年很多站長在開會時都拿著一張紙,紙 上寫著名字、電話,但是現在和大家換名片的時候,發現每個人都已經是公司的CEO了。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事實上,除了在站長這個圈子里,所有的站長幾乎 都不再稱自己為站長了。

二 十年前,人們把那些脫離機關單位,去做點小生意的人叫做下海,戴志康還記得小時候做大學老師的父親就用這個詞介紹以前的同事,從此他印象中“那個人的腦袋 上仿佛就刻著‘下海’兩個字”。這分明是傳統的價值體系給異類打上的烙印,而今天,在圈子之外,“站長”這個詞也像一個讓人不快的標簽,讓站長們難以接 受。

崔 怡擁有站長中少有的高學歷,她是南開大學的生物學博士,父母希望她能出國留學,2006年暑假,她卻自己做了一個女性社區,當上了站長,并放棄了做學問的 道路。崔的名片上寫著“天津百麗吧女性網CEO”,如果出去見廣告客戶,她會奉上另外一張名片,上面的頭銜是“運營總監”,為什么要用不同的名片?“我雖 然是網站的老板、站長、CEO,但是我在名片上印中檔的職位,這樣會提升整個團隊網站品牌的形象。”她說。與那些老站長相比,崔怡在創業之初就有著清晰的 商業計劃。

“在我們圈內你介紹我是一個站長,我覺得很高興,因為我是你們的一員,在同類之間用這種稱呼我覺得是尊稱,但外人在說站長時常常有一種調侃的味道,我不愿意跟人家解釋什么是站長。”許政說。

許政雖然是暨陽社區網的負責人,但他的名片上寫的也是“運營總監”,他多少還有點文藝青年的痕跡,實際上他走上商業化之路完全是迫不得已。按照他的個性,他寧愿在網上做一個瀟灑的版主,就像他的id號“游牧”一樣。

暨 陽社區網并不是一個太知名的網站,但是卻擁有注冊會員30萬多,總帖量逾5000萬條,日新發帖量達5萬,日PV值超過100萬次,顯然這樣的網站已經具 備了相當的商業價值,但許政和他的合作伙伴明鏡卻從來沒有通過網站賺錢的計劃,因為他們兩人都有很好的工作,衣食無憂。

2006 年,他們兩人的一位朋友成立了一家廣告公司,但業務不多,許政就在網站上開了幾個廣告位,交由這位朋友代理,廣告收入各拿一半,出于信任,雙方甚至都沒有 簽署合同。到2007年,這位朋友提出希望以每年10萬的代價包下網站的廣告代理權,許政和明鏡本來就沒希望賺錢,覺得這樣每年有一筆穩定的收入也不錯, 就同意了,并且簽署了一份正式的合同。

不 過,許政從來不知道網站廣告銷售額到底有多少,那位朋友后來又提出,希望擁有網站的股份,由他負責經營,許政和明鏡再次表示同意,但是他們希望那位朋友投 入一些資金,畢竟他們兩人做這個網站已經將近10年,但那位朋友不同意,結果鬧得不歡而散,許政只好自己出來做經營了。

“像我們這些個人站長轉向商業的時候,其實很不適應,以前在網上是大家很敬仰的人,或者是很純潔的,甚至可以說是不食人間煙火那種感覺;以前在網上人人追捧你,現在卻要去親自跑業務,這對我很難,甚至我有一種畏懼心理。”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半年的適應;許政發現這個過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經有將近五六十萬,“我發現商業化其實并不就一定會破壞自己的原則,用戶、商家和自己可以皆大歡喜,我覺得這個成就感甚至更大。”接下來,許政計劃把暨陽社區網進行徹底的商業化。

和崔怡、許政一樣,很多的站長開始組建團隊,他們刻意在商業世界中淡化自己的站長身份,摒棄單打獨斗,開始嘗試正規化運營一家公司。

站長2.0

現在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就是移動互聯網,會有更多不一樣的站長出現。移動互聯網會出現的三個機會,第一是組件,現在其實最優秀的個人站長都在做組件;第二是直接在手機上面做應用;還有一個是微博。——蔡文勝

郭吉軍是一個站長大會狂人,喜歡參加各種站長大會。2010年6月,在湖南互聯網站長大會上,他發現,曾參加2005年第一屆站長大會的站長已經不足10%,“大部分站長消失了”。但新的站長時代會來臨。

謝文將新一代的站長分為三類:

第一類可能就是用康盛等提供的通用建站軟件,用獨立域名,依靠流量或與電子商務結合,賺取一些收入,這可能占70%左右。

第二類是為Facebook、蘋果等大平臺做第三方應用的,他們不想獨立打天下,只是一個更大產業鏈中的一環,占20%左右。

第三類是創業者,這一類有獨立的公司、摸索商業模式、尋找風險投資、爭取做大,這部分可能占不足10%。

一個在業界言之鑿鑿的傳聞是,戴志康的康盛創想將被騰訊收購。這意味著中國最大的社區軟件架設平臺將被中國互聯網最強大的公司所掌控,盡管很多的站長哀嘆康盛創想被招安,但拋開感情因素,從理性的商業邏輯上來說,這未必不是一個好的結局。

中 國互聯網的現狀是,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三強鼎立,搜索百度一家獨大,電子商務阿里淘寶一家獨大,而騰訊綜合實力最強,但相對封閉,其搜搜和拍拍也較弱, 倘若將康盛收入囊中,則可獲得7成的社區平臺,其流量和用戶對于搜搜和拍拍顯然有著極大的價值。而對以廣告和電子商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站長來說,搜搜和拍 拍做強,也意味著市場上有了制衡百度和淘寶的力量,或者說,騰訊可以比康盛更有效地兌現站長的價值,當然前提是,騰訊必須走向開放。

再沒有把騰訊收購康盛作為個人站長時代終結更為合適的標志了,如果這個為個人站長服務的平臺投靠了一個更大的平臺,那么,這種大平臺將是未來的站長——或者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個體創業者們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空間。

本質上,中小網站與大型平臺型網站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小網站為大網站提供價值,大網站通過開放接口為小網站提供變現手段——搜索框,甚至超級鏈接何嘗不是一種開放接口的初級形態呢?

最 初小網站提供的價值只是無序的流量,而現在則變成了可以精確轉化的電子商務用戶、黏住用戶的第三方應用程序,顯然其技術含量正在變高,而對于站長——或者 更確切地說,是互聯網創業者——的要求也正在變高,站長時代販賣的是流量,新的時代比拼的是技術、運營、創意,某種意義上,這就是草根站長們進化的路徑。

李 興平仍然是最好的標本,2004年,他將月入百萬的hao123以1200萬元的價格賣給百度,之后與蔡文勝開始合作小游戲網站4399,兩人都認為這將 是未來的一個新機會。李興平本人比較內向,一度也喜歡獨來獨往,但他具備很好的學習能力,與蔡文勝組成最佳拍檔,一人負責產品、運營,一人負責戰略、融 資、對外合作,并組建團隊,脫離早期的單兵作戰方式。如今4399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網頁游戲平臺。顯然,如果李興平堅持做網址站,肯定不會有在4399上 的再次成功。

 

站長故事一:

“落伍者”董勤峰

做了10年的站長,就是因為理想而堅持

本文來源|《創業家》

現在還在說理想的站長已經不多了,董勤峰也不怎么說,但和9年前剛開始做“落伍者”的時候一樣,賺錢仍然不是他的主要興趣。

董 勤峰1996開始上網,1998年就在萬網申請空間做個人網站了,當時沒有什么應用,就是網頁聊天,網站取名為“落伍的現代人”,非常火爆,當時聊天程序 是基于CGI的,最多也就支持兩三百人同時聊天,聊天內容生成的是TXT小文件,文件一多,服務器極易宕機,不久萬網就強制停掉了董勤峰的網站。

董 勤峰只能去所有的國內外網站上尋找免費空間,采用開多個聊天室的方法繼續做站。當時還沒有搜索引擎,只有雅虎這樣的目錄型網站,所以想要找一個可用的免費 空間非常麻煩,只能一個一個去試,不過董勤峰卻樂此不疲。依靠這種原始的方法,董勤峰從美國、法國、俄羅斯各地找到了很多好用的免費空間,到2000年的 時候,“落伍的現代人”網站的首頁IP已經達到13000,而當時的門戶網站也不過是幾十萬的IP。

在站長交流網站k666上,董勤峰發現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還是找免費空間,因為租空間實在太貴了,100兆的空間每月的費用可能就要2000元。

董 勤峰于是就將自己找到的免費空間寫成攻略貼在k666,哪個輸入框里填名字,哪個輸入框里填郵箱,怎么激活,去哪下載FTP軟件,怎么上傳文件、設置目錄 權限等等。“2000年我就專門寫攻略,我桌面上全是空間攻略,有人問哪個空間怎么申請,我就貼出來給他看。我大概寫了七八十篇,基本上壟斷。”

有 一次董勤峰找到一個國外網站,進去注冊申請之后,只得到一段代碼,他英文不太好,雖然估計是廣告,但也沒太在意,不過還是把過程貼到了網上。2年之后,一 位上海的站長找到董勤峰,對他說很感謝他。那段代碼是國外一個廣告聯盟的代碼,1000個PV就會得到8美元,那位上海站長將這段代碼放到自己的網站上, 買了10臺電腦,不停地按F5刷新,就賺到了大錢。

到了2001年初,QQ開始起來了,網頁聊天逐漸衰落。2001年3月,董勤峰將“落伍的現代人”改為“落伍者”論壇,之前一年多積累下的朋友就都來了,董勤峰開始自己租服務器,一年一萬塊的工資,有八千交給了服務器,網站卻沒有任何的收入。

就 像網名“拒絕游泳的魚”一樣,董勤峰從來沒有主動想過通過網站賺錢的事。到2004年底,有人非要給落伍者贊助,董勤峰才從落伍者上獲得第一筆收入,當時 連廣告代碼都沒有,董勤峰就用手工做了一個廣告,后來就變成了標準程序。直到現在,落伍者沒有做過任何一個其他形式的廣 告,Google AdSense、點擊廣告都沒做過,這么多年就一直是包月廣告。董勤峰也不懂SEO,沒有任何優化措施,廣告都是靠用戶相互介紹來的。 “落伍者的用戶賺到錢了,才來給我們投廣告,這是一個反哺的過程,之前我自己沒有意識到可以放廣告,根本沒想法。”

現 在落伍者每年的收入大概有幾十萬,“如果在一個會經營的人手里,每年收入可以做到幾百萬”,不過董勤峰并不在乎,他覺得這樣就挺好。“我原來在鄉下,現在 在一個小城市,做了個網站,大家都來,我已經覺得很幸福了。我不是一定要賺多少錢,其實有好多東西都可以賺錢,同行們在做的方式我都可以做,但是我從來沒 有去做過,因為我比較怕麻煩。我做落伍者已經9年了,從小到大,我堅持這么長時間做的事不多,支撐我的是幸福感。”

 

站長故事二:

  張偉的進化

  

多數站長并無進化成“站長2.0”的基因,他是個難得的例外

 

    

本文來源|《創業家》

2000年底,張偉開發了一套網頁聊天程序,當時騰訊QQ還沒開始流行,很多地方門戶、信息港需要這樣的聊天程序,張偉的程序價格從幾千到幾萬元,一個月可以賺到幾萬塊錢。2001年,張偉曾經有機會去騰訊工作,但是他沒有去,當時騰訊才三十幾個人,張偉自稱“錯過一次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

聊天室的生意一直不錯,200412月,張偉成立了深圳博雅互動公司,當時團隊已經有近二十個人了,這年公司的收入也達到了500萬,但之后兩年的收入就開始往下走了,因為用戶都用騰訊QQ了,而且QQ推出群功能之后,傳統的網頁聊天室更是徹底失去了吸引力。2006Web2.0概念流行,張偉也試圖做一個聊天門戶,但很快發現“Web2.0是個泡沫”,不掙錢,到2007年年底,公司從寫字樓搬到一個民宅里,人也只剩五個了,嘗試各種方向,在線客服、聊天工具條,幾乎每個月都在嘗試新的方向,但未來仍然晦暗不明。

20085月,Facebook已經開始在國外流行,其一年前開始的開放平臺已經逐漸顯示效果,張偉注意到了Zynga的游戲在Facebook平臺上的火爆,7月,國內主要的SNS社區校內網也宣布開放平臺,張偉認為,這是一個大趨勢,決定轉型做網頁游戲。博雅互動在2005年時曾給深圳電信做過簡單的網頁游戲外包業務,有Flash游戲開發的經驗,第一款游戲《德克薩斯撲克》開發了3個月時間。

當時國內只有康盛創想和校內兩家開放平臺,都還很缺乏應用,因此都在極力拉攏博雅互動這樣的第三方開發商,《德克薩斯撲克》10月進康盛平臺,張偉記得上線第一天收入就達到2700元,這讓他很興奮,11月進校內平臺后,同樣非常火爆。

當時最火的SNS游戲是偷菜,幾乎沒有其他游戲,因此雖然國內用戶并不了解《德克薩斯撲克》的玩法,但還是很快流行開來。之后51.com、開心網等都開始開放平臺,“國內大大小小一共有二十七個開放平臺,”張偉說,“我們這么好的游戲到處都是可以賺錢的地方。”張偉還將自己的游戲制作了繁體中文、英文、俄文、葡萄牙文版本,放在Facebook平臺上。

平臺與開發商采取分成的收入方式,以康盛為例,每100元游戲的收入,博雅互動可以分到40~50元。整個2009年,博雅互動的收入超過1000萬元,而其中Facebook的收入約占一半。現在博雅互動每個月的收入在三四百萬,張偉預計2010年的總收入可能會達到3000萬。

從網絡聊天到SNS游 戲,作為一個曾經的個人站長,張偉的轉型可謂十分漂亮,雖然他說這是一種偶然,但是似乎也不盡然。“我經歷過互聯網泡沫,那些所謂的機會到你眼前又如何地 流失,這樣的過程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所以我們對機會的把握比較好,我們會把一個芝麻大小的機會看得像西瓜一樣大,而80后往往會把西瓜一樣大的機會看得像芝麻那么小,這是一個區別。”

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初堅持下來的5個人組成了一個很好的團隊,有人負責技術,有人負責策劃,而張偉則負責對外合作,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團隊,即便張偉看到了SNS游戲的機會,也不可能抓住。

 

極客與站長:

一日為極客,永遠是極客

硅谷神童、連續創業家Max對極客的定義,相信對所有人,特別是創業者們都會是一種啟發和激勵

文 / 盧剛

本文來源|《創業家》

一件印有Slide公司Logo的T-Shirt,鴨嘴帽,再加上藍色牛仔褲,35歲的Max Levchin一身標準的(Geek)極客穿著。

出 生于烏克蘭的他在 23 歲時乘車來到帕洛阿爾托,向投資人推銷他關于首個網上支付系統 Paypal.com 的主意。在eBay 于 2007 年 以 15 億美元的價格買下這個網站后,這個技術天才很快又創立了新公司 Slide.com 。現在,Max是硅谷著名的思想家,他早期 在 Yelp.com 等熱門公司的投資也受到同行關注。

在硅谷早期,極客特指那些有極高的技術能力,對計算機與虛擬世界無比癡迷的天才或鬼才,而如今,像Max這樣的新一代極客不再自我封閉、游離于主流人群之外,而是努力用技術手段、創新能力和源源不斷的想象力不斷地創造出更好的生活方式。

Max似乎相當內向,除了演講和接受采訪,他更喜歡獨自坐著。而當他接受采訪的時候,他又變得非常健談,你感覺不到他作為一名成功創業家常有的咄咄逼人的氣勢,更多是一種極客獨有的氣質。

在國內,除了在自己的圈子里,所有的站長幾乎都不再稱自己為站長了。但從Max身上,我看到是一名極客的驕傲,因為他說“Once a geek, forever a geek”;還看到一種精神,“保持一顆好奇心,不要害怕去嘗試各種事情”。

1.你的事業應該說已經非常成功了,現在你認為自己還是極客么?

Max:是的。 曾經是極客,永遠都會是極客。

2. 你認為極客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Max: 好奇心。如果你做一件事情的唯一目的在于賺錢,那么我相信最終你會覺得無聊而喪失熱情的。因為一旦你變得非常富有,你所感興趣的東西就只有一樣,就是繼續 賺錢;但是如果你做事的目的在于不斷學習,那么你會不斷發現很多引起你興趣的東西,因為總有值得你學習的東西,學習無止境。所以,我想好奇心對于極客來說 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精神。這也是我創業,并且不斷創業的原因,我一直對很多東西感到好奇。我對金錢很好奇,所以我創立了Paypal;我對虛擬世界好奇,所 以創立了Slide.com.

3. 美國的極客文化為什么對IT 業影響如此之大?

Max: 首先我覺得極客文化并不是美國獨有的,中國我相信也會有很多極客。很多人覺得很多美國的公司都是極客創立的原因,也許僅僅是因為美國的極客總是起步很早。 美國的極客覺得自己很聰明,對很多事情好奇,覺得他們可以去做任何事情,所以無所顧忌地不斷去嘗試,因此人們更容易看到一些美國極客成功的例子。

4. 看看現在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很難找到由真正極客創立的大公司,中國是不是缺少一種極客文化?

Max:對于中國來說,這種極客文化我想這只是個時間的問題。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極客比如程序員開始創立他們的公司,而其中一些也會非常成功。我個人認為,馬云也算是非常極客了,雖然他是一個英語老師出身。

10年之內,中國會出現很多由極客而不是商務人士創立的公司。這一定是一種趨勢。

5. 人們常常認為極客往往缺乏商業頭腦而不適合創業,那么你對極客創業有什么看法和建議呢?

Max: 首先我想再次強調不斷對很多事情好奇對于極客來說非常重要。當我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對商業沒有任何概念,我只知道如何寫代碼。那時候,我只想編一些程序供其他人使用。最開始我們做了好些產品,但是大多數都最終失敗了。

許多次失敗讓我開始反省失敗的原因。我終于意識到我一直都只是在為我自己編寫程序,而我是個極客,我的需求全然不是大眾的需求。所以有一天,我對我自己說,我應該為普通用戶開發產品而不是只為所謂的極客們。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思路,最終成功了。

我想,要獲得這些經驗其實并不難,在經歷幾次失敗以后你就應該體會得到了。從你第一天創業開始,這些經驗你都會自然而然的逐漸領會到。

極客能夠創造出偉大的公司,這已經不容置疑了。雖然我知道還是有很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

6. 中國的創業環境能培育出美國式的極客嗎?

Max: 我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關注硅谷這邊,對中國的整體創業環境并不非常了解。但我了解到中國的創業環境并不十分好,因為有許多來自各方面的政策和條款,這些對于創業者來說并不有利。

但是我想這是需要時間積累的。最開始的環境總歸是不好的,但是只要這個市場在發展,很快你就會發現整個環境也會隨之改善,比如說更多資金的進入,更多創業孵化器的出現,更多天使投資人的關注等等,整個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都會逐漸變好。

當然,(我持這種看法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我這個人對任何事情都很樂觀。

7. 是極客改變了美國?

Max:可能這樣說更準確一些:是創業家改變了美國。任何一個社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創業家,因為他們在一直不斷推動變革。

對 任何一個國家,創業家精神都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在不斷創造價值,所以我認為美國的變化正是這些美國創業家的功勞。20世紀當世界重心從歐洲向美洲遷移的 時候,所有最好的發明創造和偉大的想法都來自美國,而大部分這些偉大的想法都是由創業家建立起來的,或者由他們最終商業化的。

8. 你對中國個人站長的建議是什么?

Max:跟隨你的好奇心。不斷嘗試許多事情,千萬不要害怕這些嘗試帶來的失敗。對于創業者,記住一點,做任何事,了解清楚這件事的運作方式至關重要。 

(盧剛博士系國際知名中英文獨立科技博客Mobinode和視頻博客Mobinode.tv聯合創始人, TechCrunch、ReadWriteWeb特邀作者,KUUKIE趣奇網聯合創始人)

1
0
 
標簽:站長
 
 

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