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強大的功能,還是友好的操作?
近期Linux的新聞不斷,看起來發展勁頭不錯。
從6.04開始關注Ubuntu,一直到現在的9.04。雖然9.04的操作難度有所降低,但是總體感覺還是不夠。
- Ubuntu社區一直引以為傲的軟件包管理器(新立得)和apt-get命令,雖然能夠用一條命令安裝所需的軟件,但是有2個致命傷:其一,我必須知道有這么個軟件,如果我不知道軟件名稱(有時候要精確到版本號)或者知道有這么個軟件但是不知道作用是無法安裝的;其二,就是只能從Ubuntu更新源下載,沒有其他地方可以下載了,間接導致一個問題就是下載速度緩慢(中國的網絡不比美國,人家一間大學的IP比整個中國還多)。
相比之下,雖然windows下使用軟件的時候需要在Internet上找(內事問百度,外事問Google),但目前的搜索引擎做這些事情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找到之后用下載軟件多線程下載,速度是很快的。 - 軟件安裝包問題。windows下有msi和exe兩種安裝包,都是雙擊直接運行的。而Linux,Redhat有rpm包,Debian有Deb包,兩種安裝方法還不一樣,在Redhat下無法運行deb包,而Debian下無法運行rpm包。連軟件安裝包都沒統一,普通用戶怎么用啊?
當然,對于Linux高手來說,只要一個gz包就可以了,全部用命令解決,但是普通用戶怎么辦? - 還是軟件安裝問題。為了在Ubuntu上安裝nVidIA驅動,從NVIDIA官方網站下載了驅動(.run后綴的文件),直接運行進入提示無法安裝。后來上網找方法,竟然是要切換到命令行(shell),用命令關閉可視化桌面,安裝完之后再啟動可視化桌面。嗯,安裝驅動可以不用重啟機器,看起來比windows上不厭其煩地提示“重啟”要好很多。仔細一想,不是啊!雖然windows是總提示“重啟”,但是你可以選擇“否”啊!這樣當你把所有的驅動都按照完之后再重啟就行了啊!是在不想重啟,電腦還是可以繼續使用,只是性能稍微不理想而已,下次開機時windows會自動加載新的驅動了。
- Linux陣營一直強調“文件系統”的概念比windows“我的電腦”(從Vista開始就叫“電腦”)準確,因為網絡路徑也屬于“文件系統”的范疇。看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不是。現在的計算機用戶,有多少人會訪問網絡文件?windows從98開始(98之前的系統我沒接觸過,不清楚)就有“網上鄰居”這個東西,但是好像用的人不多。所以,正如windows一樣,用戶只需要關心“我的電腦”里面的磁盤就行了,網絡路徑不需要太關心。其實,windows的“網上鄰居”就是網絡路徑,如果有必要,可以通過磁盤映射把網絡路徑映射為本地磁盤,這樣也屬于“我的電腦”的范疇。一句話,“我的”就是“我所關心的”,至于“我不關心”的東西你就別自作主張給我瞎折騰(胡總書記都說“不折騰”了)。
- 系統安裝。我從大一開始接觸電腦,看同學裝了一次系統,之后無論是我的機器裝系統還是幫別人裝,都是我自己解決的。為什么?因為windows得系統安裝光盤容易使用,簡單的學一學就會了。反觀Linux,Ubuntu我已經是第10次安裝了,還是沒搞懂里面的什么交換分區之類的東西,全部用的是專有名稱,還有有個“掛載”,不明白。每次都是選“自動”,然后系統到底怎么處理我也沒搞清楚,安裝完就只有一個盤。我暈,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盤子里是十分危險的。
難道Linux不夠強大嗎?不是,Linux其實很強大,很多在windows上無法做的事情,在Linux上通過一個腳步(shell)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那么,為什么這么強大的系統卻沒人用呢?個人認為,是Linux過于最求強大的功能和嚴謹的結構,而忽略用戶的體驗度,沒有提供容易上手的操作。
畢業2年,從事軟件開發2年,其中一個比較深的體會就是“軟件系統的功能可以不用那么強大,但是絕對需要考慮用戶的感受”。對于軟件設計人員來說,“用戶就是上帝”。如果你開發一個系統功能十分強大,但是要用戶點二三十次鼠標和鍵盤,用戶肯定會罵娘的。而相反,如果用戶只需要點一次鼠標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內容,即使這些內容信息量有限,他們也會很樂意地接受。
什么是“以人為本”,就是軟件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用戶的使用習慣,不用把開發人員自己認為很強大的功能提供給用戶使用。對于一般軟件系統來說,SQL肯定是能夠查到用戶所需的所有信息,但是如果誰把這個功能直接交給用戶使用,不罵死你才怪。
0
1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