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研究院:發現騰訊的“阿喀琉斯之踵”
作者:鐘星 中國三星研究院 戰略組首席研究員
為騰訊帶來盈利的核心用戶可能成為騰訊的“阿喀琉斯之踵”。騰訊“核心”用戶對其盈利能力的影響巨大,在9.3億注冊賬戶中,有4.1億活躍賬戶,其中僅有5990萬是互聯網付費用戶,意味著騰訊依賴其14%的活躍用戶帶來盈利。
騰訊的“企鵝仔”不久前被插上了利刃,背上了“阻礙互聯網創新“的罵名。從一款即時通訊軟件,到2001年的無線增值業務,再到游戲、門戶、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過去十幾年間,騰訊完成了互聯網產業幾乎所有業務的布局,2010年已悄然成為世界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那么,騰訊是如何成長為讓人“痛恨”的大公司的呢?騰訊的軟肋何在?
騰訊三級跳
騰訊(Tencent)是中國創立最早、最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之一。1998年11月12日,馬化騰與張志東共同籌資注冊成立“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推出無線互聯網尋呼解決方案。經過10年的高速發展,騰訊成長為中國最值錢、最賺錢的互聯網專業公司之一。目前騰訊業務橫跨即時通信、網絡游戲、社交網絡、互聯網增值服務等領域,收入來源多樣,各項業務穩健快速增長。2009年,騰訊營收總額達到人民幣124億元,凈利潤52億元,市值超過400億美元。
中國主要互聯網企業2009銷售額(百萬美元)及過去四年股價波動:
資料來源:EDGAR online,三星經濟研究所整理
近來騰訊動作頻頻,采取一系列步驟擴大自己的版圖,其未來動向引人矚目。業務面上,騰訊利用自己在中國網民中的知名度和QQ聚集的用戶群頻頻出手,突入其他互聯網公司的核心業務領域,實現遍地開花式增長。騰訊通過在QQ中捆綁多款游戲突入利潤豐厚的網游市場,并在2009年二季度成功超越盛大,成為國內營業收入最高網游運營商。推出搜索引擎“搜搜”和C2C電子商務服務“拍拍”拳打百度、腳踢阿里巴巴;經過數年的布置,這兩項業務開始發力,可能成為騰訊新的增長點。
騰訊旗下網站QQ.com已經成功超越新浪、搜狐等老牌互聯網門戶,成為中國瀏覽量最大的綜合性門戶網站。在戰略面上,騰訊通過戰略聯盟、合資、并購等手段逐漸組成一個多維度的企業群體,支撐公司的業務擴張。騰訊與老朋友中移動的合作進入一個微妙的狀態,一方面兩者的合作內容更豐富也更深入,另一方面中移動對拓展移動互聯網版圖的野心導致兩者原本親密無間的關系出現嫌隙。騰訊通過與巨人、TTWO、游戲蝸牛等合作不斷豐富網游品種,同時收購網域,提升開發新網游的能力。
入股“愛幫網”,并實現搜搜與愛幫搜索結果的整合,強化搜搜提供地圖導航、餐飲旅游等本地化信息的能力。通過投資DST再由后者收購ICQ的手法曲線打入國際即時通信市場,為國際化鋪路。與英特爾(Intel)、思科(Cisco)合作,致力于基于互聯網的較為基礎性的研究,顯示騰訊已經具備支撐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和資金實力。
騰訊的發展模式為我們了解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提升中國互聯網企業競爭力提供一個研究范本。騰訊的成長歷程體現了一些較成功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共同特性。騰訊與網易、百度、搜狐、新浪、阿里巴巴類似,都是在90年代末或世紀初受國外同類公司啟發而成立;在中國互聯網大發展的背景下快速成長、赴美上市。都受到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波及,而目前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領軍企業。
另一方面,騰訊的發展歷程有其特殊性,騰訊的發展經驗對于其他中國互聯網企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騰訊充分利用與通信運營商的關系,是最早實現盈利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之一。雖然是通過復制國外某產品而成立的公司,但騰訊充分利用自己對本土市場的理解不斷推出極具創意的新產品和服務項目,把騰訊打造成互聯網“印鈔機”。
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可分為跑馬圈地、大浪淘沙、移動互聯網三個階段。
1994年中國獲準加入互聯網。1995年瀛海威成為中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1997年6月,以中國第一家門戶網站網易(Netease)注冊成立為標志,中國互聯網行業進入跑馬圈地時代。1998年至2000年1月,短短不到兩年時間,搜狐、騰訊、新浪、阿里巴巴、當當、百度相繼成立,形成中國互聯網企業第一軍團;而1999年7月,中華網更是成為第一家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中國互聯網企業。
這一階段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以“燒錢”和“跑馬圈地”為特點,各企業尚未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只是以eBay、Amazon、Yahoo等公司為藍本進行復制。互聯網企業利用先行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s)利用新鮮創意在短時間內聚集龐大客戶群;而投資者的蜂擁而至為互聯網概念企業融資提供了便利。
2003年,網易、搜狐、新浪分別實現盈利,標志著中國互聯網行業進入大浪淘沙階段。在經過第一階段的客戶積累之后,各公司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取得進展,或向傳統媒體靠攏,依靠廣告收入掘出第一桶金;或搭建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開起了網上超市;或瞄準特定群體,靠網游盈利;而大量互聯網企業迷失在尋找盈利模式的征途中,在客戶群高增長的光環褪去后敗下陣來。
2009年1月,工信部發出3張3G牌照,宣布中國正式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普及、各電信運營商補貼發展3G用戶,移動互聯網民總數激增,互聯網企業面臨新一輪的跑馬圈地。
和大多數中國互聯網企業一樣,騰訊憑借著在國內市場的先行優勢,迅速建立起龐大的用戶群,并以此為基礎建立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實現企業發展三連跳。在中國互聯網界關注門戶網站的模式之時,騰訊悄然進入即時通信市場,推出國內最早的即時通信軟件OICQ(之后由于版權問題更名為QQ)。
OICQ最初的設計從內容、形式等方面幾乎照搬ICQ,可以算作ICQ的中文版。當時市面上陸續出現一批以ICQ結尾的中文即時通信軟件,如廣州市電信局等單位開發的網絡尋呼機PCICQ、福建諾斯公司開發的TICQ,以及從港臺等地輸入的PICQ。當時互聯網在國內仍是新鮮事物,用戶對互聯網操作感到生疏,而QQ正迎合了第一代網民的需要,界面簡單、免費、易上手,迅速積累了龐大的客戶群,完成第一跳。
1999年2月10日,騰訊正式推出即時通信軟件QQ99,僅僅9個月后,QQ注冊用戶數即突破百萬。2000年5月27日,QQ同時在線人數突破十萬,隔天的《人民日報》即對此事進行了報道;消息發表一個月后,QQ注冊用戶數突破千萬。2001年2月,QQ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100萬,注冊用戶增至5000萬。2002年3月QQ注冊用戶數突破1億。2010年3月5日19點52分5秒,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1億,成就一個互聯網奇跡。
QQ同時在線用戶與中國互聯網用戶增長:
數據來源:騰訊網站,CNNIC,三星經濟研究院整理
迅速積累起來的龐大客戶群,為騰訊帶來和移動運營商合作的機會,借助后者的平臺實現盈利,成就騰訊的第二跳。騰訊是最早與傳統行業內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之一,通過與中國移動、聯通等電信公司合作,一方面實現與其他即時通信服務商的差異化,另一方面解決了支付渠道的問題。2000年5月,騰訊與深圳聯通公司合作推出移動QQ,實現短消息和QQ互通;6月,騰訊與廣東移動簽署“即時通—移動QQ”協議。
短消息和QQ互通極大刺激了用戶的支付意愿,騰訊適時推出“包月”服務,通過與移動簽訂手機代收費的“二八分賬”協議,解決了盈利模式的難題。在各大電信運營商加大對電信增值業務扶持力度這一背景下,QQ在即時通信行業的領先地位使騰訊左右逢源。中移動的“移動夢網”、聯通的“互動世界”、中國電信的“互聯星空”等都選擇騰訊QQ作為合作對象。2001年,在推出移動QQ之后一年,騰訊首次實現盈利,成為最早實現盈利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漂亮完成企業發展的第二跳。
2004年6月16日,騰訊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第一家中國互聯網企業,共募得1.99億美元,完成三連跳。通過赴港上市,騰訊理順了公司內部組織和產品結構,依托QQ這一處于壟斷地位的即時通信航空母艦,發展出互聯網增值、電信增值、網絡廣告三個業務群,營收快速穩定增長,實現由新生公司向成熟公司的質變。
騰訊軟實力
對研發工作的持續投入和對客戶需求的精準把握是騰訊軟實力的基礎。騰訊是中國互聯網企業中研發投入較高的企業,2009年研發投入11.9億元,接近百度研發投入的3倍,超過網易研發投入的5倍。從2005年至今,騰訊的年平均研發密度(研發投入/銷售額)達到10.3%,這在中國企業中是不多見的。持續的研發投入換來騰訊主營業務的不斷升級、可適應終端不斷豐富、在線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騰訊與其他中國互聯網企業研發投入比較:
數據來源:各公司年報,三星經濟研究院整理
騰訊團隊對于自己的客戶群有著較深刻的把握,總能在QQ平臺推出符合用戶口味的新產品,這些產品反過來也增加了QQ的用戶黏性。與其他的即時通信平臺不同,QQ的滲透率已經達到97%,基本與中國互聯網客戶重合,換句話說,騰訊的用戶結構基本固定。
QQ等即時通信平臺用戶年齡結構:
數據來源:CNNIC,2009年度“中國即時通信用戶調研報告”,三星經濟研究院整理
一般而言,與其他主要的即時通信平臺相比,騰訊的客戶年齡層較低更依賴網絡維持社交圈子,也更愿意嘗試新的互聯網產品。針對這樣的用戶群特點,騰訊推出Q-Zone、炫舞、寵物等一系列適應低齡用戶的產品,極大增強QQ這一平臺對用戶的吸引力。
騰訊根據自己的產品體系和用戶結構特點,發展出獨特的營銷和渠道戰略。QQ是即時通信平臺的核心,也是騰訊盈利的法寶,QQ在具備較強的用戶黏性的同時還有一定的技術深度,可以方便地搭載或捆綁公司的其他產品和服務項目。
QQ可以看成騰訊公司的銷售渠道,通過在這一軟件平臺上捆綁其他產品及服務,騰訊得以有效利用QQ積累的客戶群,不斷把新產品和服務送達客戶端。從QQ99到QQ2010,騰訊公司在自己的即時通信平臺上陸續加入聊天室、網絡社區、電子郵件、瀏覽器、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個人空間、網游等多種產品。
QQ互聯網端界面的不斷擴容:
QQ的渠道威力也通過“擴容”體現出來,例如在游戲領域,騰訊雖然是“半路出家”,卻以最豐富的游戲產品線支持“基于平臺戰略,開拓細分市場”的營銷策略。騰訊游戲推廣方面非常善于運用內部渠道:比如迷你首頁、對話框廣告欄、信息彈出欄的嵌入。騰訊還通過在QQ秀商城里賣游戲專用的服飾,在Qzone里做一些游戲的主題掛飾對其游戲產品進行內部交叉推廣。
騰訊通過整理用戶信息尋求不同用戶與網游之間的匹配點,比如新游戲就會有限提供體驗測試賬號,還會與藍鉆、紫鉆、黃鉆等多個業務和產品進行多種模式的合作。騰訊的活躍用戶群受到了“欲望”營銷的主導完成了普通用戶到付費用戶的轉變,付費用戶對騰訊產品的附著力仍會保持在較長段時期。
騰訊所謂“欲望”營銷:產品發布前通過各種渠道讓所有用戶都知道該產品,然后只開放高級別會員體驗,通過“專享”榮耀對低級別及普通用戶制造“嘗試”欲望。騰訊為高級用戶設計了很多特權,強化體現“會員”與普通用戶的區別,促使有“特權”需求的用戶升級,進而形成用戶參與度,增強了這個社交網絡的“附著力”。
此外,高級別會員的用戶黏性會促使其推介自己對這項產品的一種認知,這也是口碑營銷的一種機制,可以營造巨大的“環境威力”使很多人會“被迫”繳費加入。騰訊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新級別以不斷滿足會員用戶無止境的“欲望”鞏固盈利,最終結果,就是騰訊公司也通過不斷給QQ“擴容”這一方式,發展出電信增值業務之外的新贏利點。
從上文可以看出,雖然有有網友認為,騰訊QQ是模仿ICQ、QQ游戲大廳是模仿聯眾、騰訊拍拍模仿淘寶、財付通模仿支付寶、QQ拼音輸入法模仿搜狗輸入法、QQ播客模仿土豆、超級旋風模仿迅雷、騰訊滔滔模仿Twitter等等,但是,騰訊不是扼殺中國互聯網創新的罪魁禍首。
首先,中國互聯網是否有益于創新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競爭以及創業者的退出選擇。如果產品的技術壁壘較低,被更有實力的公司超越很正常。且中國互聯網企業以模仿美國模式聞名,一旦美國創造出新模式,中國業界就有迅速模仿。本土的互聯網產品會被騰訊所模仿且超越,反應了這些產品差異化程度低、競爭力門檻低,比如休閑類游戲、輸入法等。相而對于搜索、電子商務等服務,雖然騰訊有模仿,但并沒有威脅到百度、阿里巴巴等。
其次,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未能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退出機制,可以說是導致業界缺乏創新更直接的原因。如果一個優質的創新產品能通過被收購或是上市的方式為創新者提供有效退出,即使是在具有自然壟斷特征的互聯網,創新仍不會被扼殺。
可本土的風險投資公司因為常常會同時選投幾家類似產品的創業公司,缺乏對該創新產品優質開發的必要扶持,過早的在產品開發期引入競爭。本土風險投資過重的“機會主義”對創新的扼殺,也是加劇了業界模仿風氣的主要緣由之一。
從騰訊自身角度來說,QQ是即時通信平臺的核心,QQ在具備較強的用戶黏性的同時還有一定的平臺技術,便于搭載或捆綁公司的其他產品和服務項目。另外從2005年至今,騰訊的年平均研發密度(研發投入/銷售額)達到10.3%,持續的研發投入使騰訊可適應終端不斷豐富、在線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當然,這不是說騰訊固若金湯。
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戰局未定
外部環境挑戰重重
騰訊過去得以成功的因素將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而變遷。騰訊的中期戰略瞄準了移動互聯網,目前的動向顯得謹言慎行,產品基本屬于將其桌面互聯網產品平移至手機端。未來三年將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圈地時代,各方競爭勢力紛紛部署移動互聯網。
去年騰訊發布QQ2009,命名為“蜂鳥”。它是騰訊第三代互聯網研發平臺的第一款產品,代表著騰訊第二代研發平臺的結束,也預示著騰訊第三代研發平臺的開端。區別于以往產品,“蜂鳥”突出了社會關系管理功能,使得所有使用QQ的人由單一、垂直的好友關系發展為“關系網絡”,能夠支持用戶選擇實名或匿名管理。
騰訊管理層表示其長期戰略為“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在線生活服務”的全業務發展,多終端支持。騰訊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表示騰訊未來的成功將是即時通訊社區化:通過各種產品與服務為這個社區內的關系增加黏性,以此為網民提供一站式在線生活平臺。使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任何接入方式都可以滿足從互聯網獲取信息、溝通信息、休閑娛樂和交易的需求。
同時,騰訊正通過戰略投資和合作部署新興國家,并在發達國家市場尋求合作。2010年,騰訊向俄羅斯互聯網公司DST(Digital SkyTechnologiesLimited)注資。騰訊持有DST約10.26%的經濟權益和約0.51%的總投票權,有權提名一位DST董事會觀察員。在越南,騰訊投資軟件公司VinaGame,成為其中小投資者,并為其提供即時通訊軟件QQ技術和一些休閑游戲產品。目前,騰訊海外并購的邏輯基本上不為套現,不直接干預運營。
移動互聯網這一互聯網新的技術周期中孕育著新的商業模式,騰訊是否能將其在桌面互聯網上創建的平臺競爭力復制到移動互聯網將受到考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將在互聯網業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并且帶來了新的競爭者。
移動互聯網作為繼大型機、小型機、個人電腦、桌面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個技術發展周期,代表著五大趨勢的融合。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要快于桌面互聯網,并且其規模將大得超乎多數人的想象。運營商、終端廠商、傳統的互聯網公司,傳統的媒體和新誕生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成為移動互聯網格局中的五大力量。
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變革初具規模,移動互聯網的爆發點尚未來臨,騰訊的移動互聯網戰略穩中有險。隨著3G牌照的發放,中國市場于2009年正式步入移動互聯網發展時期,超過60%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手機網民規模2.33億。門戶互聯網積極整合新興應用布局移動互聯網,新誕生的移動互聯網公司不斷創新移動端應用,國際IT企業已在移動平臺端展開角逐。
目前騰訊移動互聯網應用多數為直接平移需求比較高的互聯網應用,然而互聯網上包羅萬象的產品搬到手機上并非強調自定義、精準提供的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主流。
隨著終端內嵌、第三方手機應用平臺的快速發展,騰訊與運營商的關系在移動互聯網領域逐漸由合作推廣轉為競爭。中國移動互聯網受運營商勢力的籠罩,盈利模式尚不分明,騰訊則以一如既往的多元化策略保守應對。
2006年中國移動為了推出其自有的飛信產品,一度停止了和所有即時通信服務商的合作;2007年移動與騰訊推出飛信QQ,力圖快速推廣飛信,促使騰訊開發自有渠道。易觀國際2010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移動IM活躍用戶數市場中手機QQ占59.6%的市占率,飛信、手機MSN分別占21.8%和12.3%。
平臺優勢的傳統盈利模式基于廣告,而網絡廣告在騰訊現有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十分有限,凸顯了騰訊盈利模式與競爭對手的差別。國際企業通過操作平臺加網絡廣告為搶占移動互聯網制高點展開了激烈的爭奪:Google在搜索領域有深厚的平臺根基,而操作平臺優勢保證了蘋果笑傲移動互聯網。平臺模式籠絡的龐大用戶基礎其主要盈利優勢一般體現在對廣告商的巨大吸引力上,然而網絡廣告在騰訊主營業務收入結構中的比例一直以來不超過15%。
騰訊各項業務領域收入占總收益的比例:
數據來源:騰訊各年度年報,三星經濟研究院整理
根據CNNIC的調查結果,拋開以電子商務為主的IM軟件阿里旺旺,騰訊QQ的用戶的互聯網消費水平(不限于IM軟件付費)不及飛信和MSN用戶。
移動互聯網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將可能威脅舊一代領先企業的市場地位、平臺模式及用戶黏性。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SNS模式的興盛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SNS是社交網絡服務的縮寫,2003年SNS網站在美國興起,2008年風靡中國,成為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最亮點。根據CNNIC測算,截止2009年底,使用交友和社交網站的中國網民超過1億;大量的用戶基礎吸引了資本市場的濃厚興趣。
iPhone極大地改善了手機用戶的上網體驗,手機端的SNS應用能嵌入豐富且易用的社交娛樂功能,即時通信的用戶黏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交網絡服務的分流。SNS服務的社交社區化應用深刻的影響了用戶的應用模式,上一代技術平臺的用戶黏性隨之降低,長期戰略的實現取決于有前瞻性的打造用戶體驗。用戶的轉移成本隨著新的平臺產生而迅速遞減,2009年的數據顯示同時使用2-3款IM的用戶超過50%;而非官方的調查顯示近70%的活躍用戶在2-5個SNS社區中擁有賬號。
受到新型SNS社區網站的影響,騰訊在其QQ空間裝扮、應用等方面也不斷引入了新的組件,進行了有益于SNS社區發展的快速整合且效果明顯。騰訊QQ和融合了SNS特性的Qzone在移動端成為了相對獨立的兩個應用,其他捆綁在QQ上的服務還難以在手機端實現在桌面QQ端的“一站式連接”體驗。
為騰訊帶來盈利的核心用戶可能成為騰訊的“阿喀琉斯之踵”。騰訊“核心”用戶對其盈利能力的影響巨大,在9.3億注冊賬戶中,有4.1億活躍賬戶,其中僅有5990萬是互聯網付費用戶,意味著騰訊依賴其14%的活躍用戶帶來盈利。社區性應用的用戶黏性主要受到社區中“社交明星”的影響,這些“社交明星”的社區活躍性高,樂于購買網絡社區增值產品,卻也是新潮技術產品應用的先行者。隨著SNS服務的發展,用戶經常使用的服務、功能變化也模糊了即時通信軟件與其他SNS服務的邊界。
即時通信軟件與新興應用:SNS和微博基于用戶黏性基礎的比較
移動游戲是目前移動互聯網盈利潛力最大的業務領域,而手機游戲與網絡游戲相比具有獨特的性質,騰訊在手機游戲領域存有困境。目前騰訊在手機終端的游戲基本是復制其他網站上比較成功的社交游戲,如QQ農場、搶車位、好友買賣,以及原有的互聯網休閑游戲,如手機寵物、QQ斗地主等。騰訊將其手機游戲配置到無線終端的業務目前采用了外包的形式,其在手機終端的實現離其一站式服務的目標還相差很遠。一般用戶安裝QQ游戲手機端需通過手機內置的瀏覽器訪問下載,手機剩余空間和下載流量的費用必然限制用戶的選擇以及打包在QQ游戲大廳的游戲大小。
內部組織仍顯駕馭能力
產品開發的組織與管理對中長期戰略仍能有機響應。騰訊的產品發展一直顯示出追求大而全的思路,但是管理層很重視在對大眾用戶需求做出響應時打造差異化。騰訊管理層很重視數據挖掘系統,長期堅持以記錄用戶的每一個動作并進行分析為導向的用戶運營,“T4專家組”構成了騰訊數據挖掘的特種部隊。2007年,騰訊成立了騰訊研究院,數據挖掘被定為六大研究方向之一。
騰訊產品開發對市場回應較具靈敏度。產品未面世之前,會先在公司內部進行產品體驗和試用,例如公司各個部門之間試用并收集反饋,或招慕社會上潛在的用戶來進行測試,或公開發行內測和beta版等。騰訊創造了一套自己的開發流程TAPD(Tencent Agile ProductDevelopment),使用迭代開發:根據數據挖掘分析以逐步增加新特性,由多個版本交叉升級。產品開發設計通過關注技術突破點和差異化來有效回應市場,如開發QQ影音使其核心性能和速度直接超越暴風影音;QQMail傳大文件比別的郵箱服務快等。產品開發的首席體驗官、首席產品經理由CEO馬化騰擔任,體現了公司高管層對產品開發的重視。
持續優化渠道和市場營銷使得騰訊近期內仍頗具威懾力。銷售渠道覆蓋面廣,而且能保持對渠道能力強大的合作伙伴的開發。2010年,騰訊與招商銀行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在服務層面,招行的專業理財產品將與騰訊的網絡生活平臺實現對接,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支持。移動支付將是移動互聯網實現大規模增長的關鍵,與高端金融服務商的合作對騰訊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
騰訊2007年以來打造“MIND”在線營銷理念,體現了騰訊在變局積極搶奪話語權。騰訊MIND理念解構為:M是可衡量效果,體現在線營銷的有效性、可持續性以及科學性;I是互動式體驗,強調網民與品牌的互動;N是精準式導航,保證了品牌營銷在覆蓋目標群的精確化;D是差異化定位,重新定位在線營銷的特點,滿足客戶的獨特需求。MIND理念是請了美國、新加坡、香港、臺灣和本土廣告營銷行業的資深專家對騰訊500個案例研究總結出來的,其運營能力可能隨著會其推行的深入而顯現。
管理團隊穩步擴張,管理運營成熟化的需求愈發明顯。隨著騰訊規模的快速成長,管理的成熟化是其需要謹慎解決的挑戰。2004年,騰訊員工1108名;2010年,員工數已超過萬名。伴隨著滕訊擴張的腳步,騰訊的業務涵蓋無線、電子商務、游戲、搜索等,每個業務領域都有各自的行業規律與產業鏈,以往扁平式管理的調整需要整個組織的變革。
對與大型互聯網企業來說,研發管理是長期競爭力的核心,騰訊在研發流程上如何有效管理其多條研發線和各地的研發中心,也是騰訊現在需要解決的難題。騰訊管理團隊的“吐故納新”能力使其仍顯現出很強的生命力。騰訊的創業團隊多數仍然在高管隊伍當中,不過與很多企業創業靠企業家個人決策不同,騰訊的管理團隊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張,騰訊陸續成功的引入了管理、專業人才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運營,財務,國際業務。
騰訊管理層組織機構圖:
結論建議
對中國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建議。提高對用戶需求的及時響應能力。騰訊對用戶數據挖掘的經驗值得借鑒,除了騰訊,百度也非常重視對用戶動作的記錄和分析。中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用戶的需求對新技術反應快,而且地域性強,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應該從用戶體驗層面打造差異性,開發利基市場。在產品開發多樣化的模式下,應重視研發管理。
受到管理水平的限制,騰訊針對移動互聯網的產品研發推出差強人意,在研發流程上是否能有效推行“并發”式的管理模式也是多數中國互聯網企業要面臨的挑戰。并發模式有Google為例:讓工程師針對關鍵問題分成3-5人的小團隊扁平化的組織,開發后的原型放到網上,在直接跟用戶的反饋中不斷持續演進研發成果。然而Google獨特的研發與創新機制對工程師的管理技能、團隊協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凸顯了研發管理人才的關鍵意義。
對終端廠商的建議。對終端廠商來說,隨著競爭主戰場和利潤源泉逐漸轉移到智能手機上,擁有一個產業生態系統對取得成功至關重要,因此與具有實力的軟件提供商合作不可或缺。雖然蘋果現在在產業生態系統有著難以超越的優勢,但是在非英語市場中,運營商、手機制造商和軟件提供商會全力對抗蘋果在應用程序/產業生態系統的領導地位。
在中國這個手機終端市場系統紛繁的狀態下,移動應用的安裝入口將是一個有待有效解決的突破口。移動互聯網時代,即使是目標低端的終端廠商,也需要越來越關注用戶的移動互聯網體驗。電信運營商正努力向中低端移動電話用戶推廣移動應用程序;而網絡接入商們也在。為非智能手機提供更好的技術。對操作系統或內置軟件向高版本的更新,終端廠商需要積極和服務提供商協作,為用戶推出便于用戶的技術方案。
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www.seri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