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霧里:面向未來的計算
瞎說兩句:云計算的一個宣傳優勢是給企業降低成本。
比如我的企業需要的計算能力大多數時候是1,少數是3,那么大多數時候我閑置了2。考慮全社會每一個企業的IT需求,這無論對于單一的組織還是整體來說,都是巨大開銷。毛主席教導我們說,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但是隨著信息和需要附加在這些信息上的計算量的增大,掌握云入口的公司在未來同樣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假設云的計算能力上限是5,大多數時候,你用1時我用3,我用3時你用2,但是如果正好有一時刻咱們倆同時用3,要么無法同時達成你我的目標(也就是云對你我之中至少有一家是不可靠的、或者同時不可靠;即使撞車的概率也許不大,仍然等于用提高不可靠性來換取資源的合理配置),要么掌握入口的公司加大投入。問題是,每個云究竟要準備多少備用的水分子,同時又不至于造成過度投入的負擔從而拖垮云入口的掌握者,這真的經過了科學的論證嗎?
現在大公司們總想著先把用戶吸引來再說,隨著發展,說不定云最后對于這些公司本身(哪怕他們聯合提供服務),變成一個無底洞,吸納掉大量的投入仍然不能*完全可靠的*滿足需求。最終由少數幾個公司控制全部的云并且由他們來協調組織全部的冗余,這無異于將千斤重擔全部壓在少數幾個肩膀上。對于這幾個大俠來說,這并不公平(雖然是他們自找);對于社會來說,放雞蛋的籃子也忒少了些。
這就好比美國那些金融衍生品,你不用管自己那一點點資金進入華爾街這片云朵之后到底如何運作的,更不必自己成為此中高手;它們解放了你本來必須投入理財的精力,降低了個人到社會的成本,使你可以專注于你的本職工作,從此你、社會和金融機構實現了三贏。總而言之一句話,只管買便是。現在我們看到,一旦云承擔不住了,最終換來的不過是一場狂風驟雨。
誠然,如同全民炒股錯誤的分配了個人所掌控的資源(時間精力等等),當前的IT資源(人力物力等等)分配確實不合理,在小到一個公司大到全社會范圍內存在著浪費;不過,以冗余提高甚至換取100%的可靠性,本身并非完全不可取的。尤其是對于每一個公司,隨著和信息技術越來越緊密的結合,誰也不想自己的業務突然因為碰撞而中斷。所以關鍵在于我們需要多少冗余,這些冗余如何合理的包產到戶。
在我看來,最終的架構必然是冗余仍然由client的本身持有,僅僅是可以動態的分配出去,通過幫助別人實現價值獲取回報,從而降低自己的成本;而關鍵的一點在于,自己仍然可以隨時優先使用該冗余。這在對自己企業響應客戶需求上,對每家企業本身來說,有更高的保險系數。
雖然這樣的架構,仍然存在某個時刻整個互聯網上的計算能力都不足的概率,但是這個概率會更小;同時,當每個client都增加自己的冗余同時增強整個互聯網的計算能力時,浪費的成本是分攤的,而且是將會自然而然的被控制在每個承擔者都不會壓力過重的范圍內。
相對于計算能力大商場,這樣的計算能力自由市場(其特征是串貨)可以更好的通過微型經濟的匯總,在全社會范圍內更加準確和理性的控制計算能力投入的力度:即空閑資源越多,計算能力的價格會自然下調,同時整個互聯網計算能力的擴充的速度就會降低;反之,在因計算能力不足而產生碰撞之前,由于必然產生的空閑資源減少、計算能力單價上升,就會自然導致對計算能力的投資行為,而滿足未來成長需要。
這就是所謂的“霧計算”,它實現了最優化的資源配置,并保證了可靠性。實際上我這個理論很早就和不少人交換過了,不過就像大家說的,即便它有道理,并且最終千秋萬代、一統江湖,但是在目前卻很難一步到位;甚至像某些兄弟打擊的,100年內不可能實現。那么高高在上的云作為一種過度,也就有了存在的道理。
只是在這個“云里霧里”的實驗中,有能力掌握云入口的大公司將是第一批小白鼠。 在云山霧罩的未來,小白鼠們和他們的“云”最終是什么結果,讓我們試目以待。
(本文原作者:怪怪,“霧”這一名詞是在上一篇文章《有關云計算和我為什么反對云計算》的回復中,由一個兄弟提出的,而作者原來想叫做“雨計算”,取無論什么云,最終得變成雨落在地下之意;不過,感覺確實沒有環繞我們、無處不在“霧”貼切,霧的另一個含義和云類似:我們不用看清其中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