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需要注意的問題
1. 孤家寡人 (Single Founder)
單一創始人有什么問題呢?最起碼,這反映了一種信心的缺乏。隱含的信息是,創始人無法說服他的任何一個朋友跟他一起打天下。這很值得玩味:別忘了,你的朋友是最了解你的人。
2. 缺少地利 (Bad Location)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創業的。……為什么某些城市會成為初創公司的聚集地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想答案與在其它業界得出的結論類似:因為那里聚集了大批的專業人士。那里的專業水準較高;人們對你所做的東西更容易產生共鳴;你能更容易地找到你想要雇用的人;周邊工業也較發達;你有更多的機會碰上跟你在一個領域內的人等等。
3. 領域偏狹 (Marginal Niche)
在向風投申請的團隊里,大多數都犯了一個共同的錯誤:為了避免競爭而刻意選取那些很狹隘、很冷僻的領域。……我想,這種遇到大的困難就退縮的舉動,往往是人們在潛意識下作出的。這跟你有一個很大的構想但卻決定追求一個較小的較穩妥的目標不同,因為你在潛意識里就拒絕大的構想。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假裝你在為別人而不是為自己做策劃。想想看,有什么好的主意適合某人去進行創業呢?
4. 拾人牙慧 (Derivative Idea)
如果你回顧一下那些成功的初創公司,很少是從模仿別人起家的。他們的靈感來自哪兒呢?通常是由創始人發現了一些尚未解決的特定問題。不要去照搬Facebook,在上面做些零敲碎打的工作;你應該到別的方向上去發掘靈感。也不要受已有的公司的影響,去炒他們的冷飯;你應該去找尋未解決的問題,然后設想一下什么樣的公司能夠解決那些問題。你需要弄清楚,人們在抱怨什么以及期待什么?充分了解市場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5. 固執己見 (Obstinacy)
在某些領域里,成功的途徑需要你認準了想做的事情并堅持到底,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而創業則另當別論。如果你是想要贏得一塊奧林匹克金牌的話,那么你應該咬定目標,決不放棄;因為你的目標十分明確。但是,創業更像是從事科學研究,你更應該遵循自然規律而不是主觀臆斷。
6. 遇人不淑 (Hiring Bad Programmers)
當我看到一些經典創業案例的時候,特別是90年代那些倒閉的電子商務初創公司時,卻發現正是差勁的程序員毀了那些公司。很多公司都是由商業領域的人員創辦的。他們以為初創公司就是有個好的點子,然后雇用一批程序員來實現它。這真是想得容易做的難。這些商業領域的人員根本就無法區分程序員的好壞。他們甚至接觸不到最好的程序員,因為沒有哪個程序高手愿意去實現一個商人的構想。
7.開發平臺選取不當 (Choosing the Wrong Platform)
你不得不慎而又慎地選擇平臺。有些平臺,對外行來說,似乎是很好的、很負責的選擇,就象90年代的 Windows 一樣;一旦你選了他們,就無異于自掘墳墓。Java applets大概是最典型的例子了。它曾經被人們認為是發布應用的新途徑。結果卻是,100個對此深信不疑的初創公司里,就有100個被毀掉了。
怎樣選取正確的平臺呢?通常的辦法是招些好的程序員來讓他們選擇。如果你自己不是程序員的話,也有一個小竅門:到頂尖的計算機系里參觀一下,看看他們在科研項目里都使用什么。
8. 發布遲緩 (Slowness in Launching)
盡快發布的一個目的就是迫使你完成應該完成的工作。一個軟件,只要還沒有發布,就不算真正完成。不管你認為這個軟件已經如何完善了,在臨發布之即,總還是有一大堆的事兒要做;這種情形已經司空見慣了。發布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只有通過用戶反饋,你才能真正明白要做什么。這就是我們說的用戶體驗和用戶反饋!
9. 發布過早 (Launching Too Early)
如果你想發布一樣產品的話,最低要求是什么呢?我們建議剛開始的公司認真考慮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確定其核心內容;這些核心內容既要本身就能夠有用處,又要能夠作為基礎,在此之上逐漸地拓展成一個完整的項目。一旦確定了這些,就應該盡可能快地完成它們。……其實,你需要打動的那些早期的試用者們是很寬容的。他們并不期待一個新發布的產品無所不能;但是,多少它應該有點兒用處。
10. 沒有明確的目標用戶 (Having No Specific User in Mind)
如果你不了解用戶,就不可能作出他們喜歡的東西。在前面我曾經提到過,大多數成功的初創公司,都是從解決創始人遇到的問題開始的。這里面有這樣一條規則:你所創造的財富是跟你對問題的理解程度成正比的;而你最了解的就是你自己的問題。
但是還是有很多創始人,喜歡假定存在某些用戶愿意用他們的產品,至于這些用戶會是誰,他們也不很清楚。那些創始人需要這些產品嗎?不,他們不能算是目標市場。那么會是誰呢?年輕人?對本地活動感興趣的人?還是商業領域的用戶?什么樣的商業領域?廠商?用戶?還是采購商?
11. 籌集的資金太少 (Raising Too Little Money)
初創公司的資金是用時間來衡量的。每個還沒有盈利的初創公司(幾乎所有的初創公司在剛開始時都不可能盈利)在錢花光之前都會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有時候被喻為“跑道”(runway)。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它在提醒你,當你錢花光的時候,要么起飛,要么撞毀。太少的錢意味著你沒有足夠的跑道起飛。
12. 花銷無度 (Spending Too Much)
最經典的燒錢方式是雇用一大批人。這么做會對你造成雙重傷害:既增加了成本,又減慢了速度。……對于招人,我們有三條基本的建議:(a)能免則免;(b)用股份代替工資,這樣做不僅僅省錢,更重要的是,你希望你的人是愿意把自己的利益同公司的利益掛鉤的人;(c)招的人應該僅限于兩類,或者寫代碼,或者出去拉客戶,因為剛開始的時候,你只需要做這兩件事情。
13. 籌集的資金太多 (Raising Too Much Money)
一個風投曾經說過,“一旦你從我這拿了幾百萬的資金,那么計時就開始了。”風投們給你投資,并不是讓你把錢放在銀行里然后整天泡碗面;他們希望錢用在工作上。最起碼,你也要有一個像樣的辦公室,以及一些工作人員。而這會改變你的工作氛圍——并不一定是朝有利的方向。現在,你的大多數人馬都是你的雇員了,而不是合伙創始人。他們不可能像你那樣投入;他們需要有人來告訴他們做些什么;更糟的是,有人會開始玩起辦公室里的那些貓膩。
14. 受制于投資者 (Poor Investor Management)
作為公司的創始人,你應該掌握公司的投資者。你不應該忽略他們,因為他們可能提供有見地的建議。但你絕不能把公司運作交到他們手上;那應該是你的職責。如果投資者對于運作其所投資的公司有足夠的見地的話,那他們干嗎不自己創立一個公司呢?
15. 為(不存在的)利潤而犧牲用戶 (Sacrificing Users to (Supposed) Profit)
正是因為做出一個人們需要的東西要比賺錢難得多,所以你應該稍后再考慮商業模式的問題,就好比你把一些瑣碎而麻煩的功能留給第二版一樣。在第一版里,解決那些最核心的問題。對于初創公司來說,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怎樣來創造財富(=人們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你的產品*需要你的產品的人數),而不是怎樣把財富轉變為鈔票。
16. 自命清高 (Not Wanting to Get Your Hands Dirty)
如果你要創辦一家公司的話,就必須面對一個事實:你不可能只是坐在那里寫程序。至少你們當中的一位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在商業上面。
17. 內部爭斗 (Fights Between Founders)
創始人之間的爭斗出乎意料地普遍。如果創始人們能夠更加謹慎地選擇他們的創業伙伴,那么大多數的爭吵都可以避免。多數的爭吵并不是因事而起,而是因人而起。也就是說,是早晚會發生的。而大多數因為爭吵而一怒離開的創始人,可能從一開始就信心不足,只不過被掩飾起來了。不要掩飾你的疑慮。在公司成立前把問題解決掉要容易許多。所以,不要因為怕疏遠你的同屋而拉他入伙;也不要因為某人有某種用得上的技能就一起開公司,而不管你喜不喜歡他。一個初創公司,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所以不要在這上面有什么將就。
18. 不能夠全時投入 (A Half-Hearted Effort)
從統計上說,如果想要避免失敗的話,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辭掉你的日常工作。絕大多數失敗的初創公司,其創始人都屬于業余性質;而那些成功的初創公司,創始人都是全副身家撲在了上面。假如把初創公司的失敗比作是疾病的話,疾病控制中心就會貼出一張告示,警告大家辭掉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