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基因
該系列文章是由原 Salesforce 副總裁、風投 Mark Suster 撰寫的對創業的思考以及建議。
(一)意志力
文/Mark Suster
作為一個風投我最常被問及的問題之一便是如何能博取我的投資。我曾公開表示 70% 的情況下我的決定取決于你的團隊,而團隊的好壞則又取決于創始人。我觀察過那些上頂級學校、成績名列前茅并且在所有優秀企業工作過的人。
那么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到底需要些什么技能呢?在選拔過程中我會注意哪些指標?在擁有了兩次創業經歷的前提下,對以上問題的答案我有了一個列表。本文會主要講述列表中的第一項。
1、意志力 —— 頑強的意志力對一個企業家而言可能是最重要的品質。它指的是一個人永不放棄 ——從不接受「不」這個答案。這個世界充滿了質疑者,他們認為很多事都無法完成,而當其他人失敗時就跳出來宣布「我早知如此。」瞧瞧谷歌吧。你以為1999 年真的有人相信兩個斯坦福出來的小孩兒能把雅虎、Excite、Ask 和 Lycos拉下馬?哈,想得美。相信我,無論你想做什么,大多數風投都會告訴你類似如下的箴言「社交網絡格局已定,」「你不會找到合適的運營商的,」或者「谷歌已經涉足了這塊領域了。」你想要招募的人會告訴你自己不確定是否應該加入,辦公室的房東會要你先交一整年的押金,或者潛在的商務伙伴說他們目前抽不出時間與你合作,「半年之后再來吧。」
如果你已在創業就會知道所有的這些。然而有些創始人就比別人多一點永不言棄的品質。這種品質有時可以達到肆無忌憚的程度。擁有這樣比別人「多一點」意志力的人在我看來是十里挑一。如果你不屬于這類人群,你恐怕自己也心知肚明。你見過那個總是不滿現狀而想把事情做得比普通人更好的家伙吧。讓你離開自己的安樂窩而變得更頑強到底有什么好處呢?那其實是區分谷與糠的關鍵。
我曾跟一位頗有名氣的風投有過一次辯論。主持人問道,「如果一個企業家向風投寫了一封電子郵件而未收到回復該怎么辦?」這位仁兄答曰,「那么他應向下一位風投寫信。現在這位明顯不感興趣。」我沒想太多便反駁道,「那簡直是我聽到給企業家最差勁的建議了。」啊哦。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竟說出那樣的話,不過它實為我心之所想于是便脫口而出。
作為一名企業家如果因為一封未回復的郵件就認輸了,那你還有什么希望呢?
對一名企業家而言,如果別人不搭理你的請求,那么你自己應該想辦法禮貌而不懈地努力引起他人的注意。你不再為谷歌、甲骨文、Salesforce.com或McKinsey這些別人在意的企業工作。只有當這些品牌被棄于身后之時,你才會意識到它是多么的重要。你的顧客不在乎你曾經上過斯坦福、哈佛或麻省理工。你只是你自己而已。事實上如果你曾經上的是佛羅里達州的某個二流大學,在意志力這一欄里你并沒有任何劣勢。堅持不懈才是關鍵。
一個簡單的例子
當我第二次創業時在硅谷還是個新面孔。過去的 11 年我都在歐洲和日本。我的公司相比之下顯得不見經傳。我們當時準備為所謂的Enterprise 2.0(企業 2.0)領域做一個以云計算為本的文件管理公司。天賜良機,一個名叫伊斯梅·加利米(IsmaelGhalimi)的人正籌備研討大會。此君在軟件業高薪厚職,備受尊敬。他亦曾經營博客一枚,專門面向業內公司,傳道解惑,指點江山。
這是他第一次召開大會,硅谷風投界的不少重量級人物都會出席。前來參加的還有媒體以及產業中其他公司的幾位高管。我讓在 Lewis PR 的朋友介紹自己和伊斯梅認識,他好心的邀請我參加他的會議。他把日程安排發給了我,讓我在第二天下午的一個分會場演講。這…
我回信給伊斯梅要求自己在第一天的主會場講話,和奧姆·馬利克(Om Malik)、希爾·以色列(ShelIsrael)、谷歌的拉金·西斯(Rajen Sheth)、WebEx 的凱倫·李維特(KarenLeavitt)以及伊斯梅本人同臺一道。他回信說那不可能。我又誠懇地回復并重述了自己的請求。伊斯梅,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人,再次禮貌地回答說不行。我請一個朋友向他寫郵件說我是多么好的一個演講者。此外我又專門給伊斯梅打了電話。我陳述了大量理由試圖說明自己是合適的人選。他稱會考慮我的請求但也需要我明白名額已經很滿了。「我明白您的意思,不過講話的人里沒有來自創業公司的代表。我想我的出現能使發言更加全面。」
我邀請他共進早餐來討論這件事。我明白他并不想給我這次機會,但那對我自己獲得早期聲譽實在太重要了。我小心行事,既使自己能探查對方的底線又不過分要求而傷了雙方和氣。最后他答應了我的提議,而那次會議則成了我為 Koral創建早期影響力的重要事件之一。后來我與伊斯梅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可惜自我搬到洛杉磯后竟再未謀面。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那僅是我生命中再平常不過的一天了。雖然它并不一定輕巧愉快,卻是構成我 DNA 的一部分。對此我還真無能為力。事實上它也是我在考察企業家時至關重要的一方面。有的人太隨遇而安,余者又太得寸進尺。我希望我能告訴你如何精確地把握其尺度,然而就像我一直認為的那樣,它更是一種藝術 —— 知之為知之。
(感謝 Lawrence Li、Rio、-2 以及木遙在本文翻譯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