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不是打贏戰爭的決定因素。
有人假設抗戰中中國軍隊裝備歐洲國家的先進武器后會怎樣怎樣,實際上近代戰爭直到現代化戰爭中,各國軍隊在戰場上較量的結果早就被各國自己的不同綜合國力決定了。在這些戰爭中,有些國家的軍隊雖然可以憑借軍隊素質或者武器性能還有新的戰略戰術的優勢一度掌握戰場的控制權,可最后都因綜合國力不如對手而飲恨沙場。
最好的例子就是一戰和二戰中的德國。
一戰中,兩線作戰的德國軍隊橫掃東線的俄國,最后迫使其割地和停戰。其西線的新登堡攻勢幾乎打到了法國首都巴黎,可是德軍盡管把英法為首的同盟國軍打的損失慘重,幾乎難以支撐,可是面對后來才參戰但是源源不斷涌進歐洲大陸的美國軍隊,善戰的德軍也只能步步后退,最后不得不面對戰爭的徹底失敗。
二戰中德軍的善戰,武器設計的先進,閃電戰思想的超越時代在戰爭史上都是很杰出和罕見的。在戰爭初期,德軍也獲得了空前輝煌的戰果,占領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前蘇聯的大片領土也被占領,差點占領了首
都莫斯科。
可最后德國在以英美蘇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盟國的共同努力和浴血奮戰之后,橫行一時的德國納粹空軍被白天烏云遮日般涌來的美軍B-17重型戰略轟炸機,和晚上成群結隊而來的英國“蘭開斯特”重型戰略轟炸機的輪番轟炸而消耗的精英盡失,元氣大傷。縱橫歐洲和俄羅斯平原的德國納粹裝甲機械化部隊最后也被吞沒在蘇聯紅軍的以T-34坦克唯代表的裝甲洪流中。最終第三帝國也沒有能夠逃脫滅亡的宿命。
以上可以看出決定戰爭最后勝負的主要還是依靠各國或者同盟之間的綜合國力。無論在一戰還是二戰中,德國和它的盟國的綜合國力是不如以英美法俄(前蘇聯)等盟國的,所以失敗的命運實際上早已注定。不會因為其軍隊素質和戰斗力或者武器的先進而有所改變。
軍隊裝備了現代化的武器是不是就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呢?
看看滿清晚年的北洋艦隊就知道了。當年中國滿清政府花費了巨額的白銀,從德國和英國引進了大量鐵甲艦和巡洋艦等先進裝備,一度被稱為實力位居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艦隊。可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工業極其落后,自己根本不能制造這樣的軍艦,完全依靠進口的來維持。結果固步自封的北洋艦隊在不久后就被野心勃勃,處心積慮的領國日本在技術上趕超了。于是黃海海戰失敗,最后北洋海軍的老窩都被日本給端了。
因為沒有相應的工業基礎的支撐,中國北洋艦隊空有大艦巨炮,竟然在海戰中因為大口徑主炮彈藥不足而無法施展,從而成為擺設。究其原因,竟然是進口炮彈數量不足,而國產炮彈質量不過關,甚至進不了炮膛引起的。可見沒有相應的工業基礎支撐和做后盾,引進的先進武器裝備也只能在一段時間內稱雄、禁不起時間的考驗。
在近代的抗日戰爭中,中日兩國的工業基礎和軍事實力差距比滿清時期還要大。結果開戰不久,戰果輝煌一
時的英勇的中國空軍就因其裝備的進口戰機消耗殆盡而喪失戰斗力。盡管后來先后有前蘇聯的空軍志愿航空隊和美國援華的“飛虎隊”來幫忙,取得了相當的戰績,可是依然無法影響戰局的變化。
中國海軍還要慘,還沒有和日軍海軍怎么交手,要么把軍艦自沉,要么被日本飛機炸沉,結果很快就變成了只能在長江航道上布設水雷和漂雷的戰術游擊隊了。
陸戰中,盡管中國軍隊人數眾多,大大超過侵華日軍總數。而且其裝備的輕武器如中正式步槍(仿造德國著名的毛瑟98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民二十四重機槍(仿制德國著名的馬克沁重機槍)在技術性能上都超
過日軍當時裝備部隊的38式步槍,歪把子輕機槍,92式重機槍同類武器。可是因為中國當時工業基礎太差,生產能力不足,無法生產足夠的新槍裝備部隊。結果很多輕武器都超期服役,很多槍支膛線都磨損很厲害,甚至都磨沒了。這樣的槍就只能在很近的距離開火才能有可能命中目標了。
中國軍隊的輕武器因不能及時替換,其性能優勢無法體現,反而成為劣勢了。而日本鬼子可以不斷得到新的輕武器的補充和裝備,以致訓練有素的鬼子兵可以在相距我們士兵有1000~1500米距離上精確的擊中我們。而我們的士兵除非手里有成色比較新的步槍,否則是一點沒轍,只能挨打。
由此可見抗戰中中國軍隊在輕武器上一般也占不到鬼子的便宜。而重武器方面更加是中國軍隊的致命傷。抗戰前中國只有東北三省在軍閥張作霖經營的兵工廠最先進,可以生產一定數量的山炮和野戰炮等重武器。可是“不抵抗”政策使得中國僅有的這點值錢家當都落在日本人手里。剩下的只有中國的漢口,太原等兵工廠了,這些軍工企業只能生產一些輕型的迫擊炮或者輕重機槍,步槍等武器,根本不能生產重武器,而且生產能力不足。
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當時兵工廠生產的機槍數量甚至都不能夠彌補戰損消耗,這是一個多么可悲的局面啊。
于是就出現了70萬國軍用輕武器和血肉之軀,依靠少的可憐的重武器和空軍,在凇滬戰場和日軍優勢的陸海軍炮火,飛機,坦克血戰。盡管中國官兵拼死作戰,損失慘重,還是沒能擋住日軍的攻勢,一潰千里,連當時的首都南京都淪陷了,還最后直接導致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上演。盡管抗戰最后中國是勝利者,可是如果只依靠中國自己的軍事力量還能有這樣結局嗎?
對中國抗戰或者歷史還有很多爭論,不能很快得出結論的話,再舉個近點的例子。海灣戰爭前的伊拉克,其精銳的共和國衛隊坦克清一色進口的前蘇聯的T-72主戰坦克,步兵戰車是BMP系列步戰。其普通機械化步兵師坦克是清一色中國的69系列主戰坦克,裝甲輸送車是63系列的。號稱百萬的伊拉克軍隊91年海灣戰爭失敗后就一蹶不振,再經過多年的武器禁運,完全依賴進口,國產能力很低的伊拉克軍隊再2003年第二次海灣戰爭中基本就沒有什么像樣的正規抵抗了。
沒有強大的或者和國防武器裝備發展相適應的工業基礎和綜合國力作后盾,一兩件甚至一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未必能打贏戰爭。現在的中國不但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有很大提高,在軍事工業發展上也有突破性的整體進步。國產殲10戰機的騰空出世,殲11B重型戰機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國產大型中型預警飛機技術的成熟,中華神盾艦的裝備···隨著中國大型運輸機研制計劃,中國登月計劃的順利立項和進行,預示著中國軍隊在未來將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國將驕傲地站在了世界面前。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就愛閱讀網92to.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202/6291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