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十八大以來,圍繞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黨的建設等領域一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理論界展開了深入探討,使得思想理論界更加活躍、更多激蕩。為了把脈當前社會思想動態,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在9月5日-9月30日期間,通過登門拜訪、電話采訪、郵件訪談

   十八大以來,圍繞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黨的建設等領域一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理論界展開了深入探討,使得思想理論界更加活躍、更多激蕩。為了把脈當前社會思想動態,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在9月5日-9月30日期間,通過登門拜訪、電話采訪、郵件訪談等形式,調查采訪了320余位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家們十分踴躍地參與,各抒己見,不少真知灼見,給人啟示。

  一、當前社會思想動態特征

  1.黨在各派專家學者中的威信普遍提高。改革攻堅實現新的突破,民生改善取得新的進展,黨風政風展現新的氣象……這令人振奮的新局面,得到了各派思潮的熱烈回應。有專家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所提出的改革舉措,超出左右各派學者的想象;中央反腐的大動作,在不同程度上緩和了部分民眾的仇官心理。更有自由派學者坦言,中央改革方案超乎知識分子期望,令一向以“批評”為主要姿態的自由派學者歡欣鼓舞。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王占陽教授指出,十八大后,黨在“左、中、右”各派中的威信普遍顯著提高,無論“左、中、右”,都對中央大力反腐、狠抓廉政建設拍手稱快。特別是周永康案公布后,輿論中出現了從把反腐視為“一陣風”到視為“動真格了”的重大轉折,黨在公眾中的形象顯著改善。

  2.主流意識形態愈顯自信。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深刻剖析了我國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反映了社會呼聲、社會訴求、社會期盼,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助推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創新發展。天津師范大學佟德志教授提到,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反腐、國家治理等主流觀念占據了主陣地,尤其是反腐的成果,深得民心,盡管有一些負面的聲音,但已比較弱。與此同時,主流意識形態在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的較量中,競爭力也加強了。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姜輝院長指出,當下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正在穩步提升,相形之下,非主流意識形態則日益邊緣。

  3.各派思潮仍舊激烈交鋒。在中國崛起、社會急劇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如何解決等問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各種社會思潮都很活躍。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幾個月,各派思想家利用報刊、網站、微博、微信等媒介,發表對三中全會改革的前瞻、建議文章,進行了激烈的思想爭鋒與博弈,力圖影響中央決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方案,雖然受到各界一致好評與熱烈擁護,但由于觸動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同的聲音仍舊不絕于耳。比如在國企改革問題上,雖然大多學者認同應通過完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來解決國企發展中的問題,但仍有一些學者認為國企已經異化,其出路只能是民營化。

  4. 專家學者對中央仍有更高的期待。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王長江教授指出,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深化改革、反腐、治理現代化和依法治國等問題上,絕大多數學者持肯定態度。但是,學術界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討論仍顯得缺乏動力和活力。談堅持多,談解放思想少;主流媒體上政治表態多,真正嚴肅的深入研究少;一邊倒的聲音多,思想交鋒少。他建議,中央應在具體的學術觀點上超脫一些,避免表態、站隊,否則會陷入被動,不利于問題的深入討論、明辨是非。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吳丕等學者也認為,批評反對的聲音并不會導致社會亂,批評者只是反對一些不良現象,并不是要反對黨的領導。只有讓大家真正把想說的說出來,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才能促進國家發展。

  二、對當下重大現實問題的觀點梳理

  (一)關于反腐

  1. 各派學者都為中央的強力反腐稱贊叫好。大多學者認為中央鐵腕治腐,有利于融合黨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保障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長治久安。但是,也有人對黨內反腐敗斗爭的前途表示悲觀。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德山教授提到,有些人從中國共產黨黨史,甚至中國古代如明初反腐敗歷史出發,認為這不過是一陣風,過去之后還會依然如故。靠抓幾個腐敗分子,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還是“治標”不“治本”。

  2. 期待反腐走向制度化建設。多數學者認為,打“老虎”、拍“蒼蠅”,清除腐敗存量只是治標,治標只解決表面問題,不可能解決深層次的本質問題。因此,治標不可能取代治本,它是為治本、為反腐走向制度化服務的。國家行政學院許耀桐教授指出,如果簡單地用查辦腐敗案件、整肅腐敗分子的方法反腐敗,可以一時奏效,但事倍功半,結果卻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運用制度、力行制度,以制度之利器反腐敗,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腐敗,消除腐敗。關于反腐的治本之策,反腐專家李永忠認為有如下五方面:第一,建議設立政治體制改革先行試驗區。第二,必須改革黨委權力結構。第三,必須改革現行的選人用人體制。第四,必須讓黨員、群眾真正成為黨和國家的主體,真正成為反腐敗的主力軍。第五,必須積極穩妥地處理多年形成的腐敗呆賬。

  (二)關于全面深化改革

  1. 改革共識初步達成。社會各界對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既得利益者開刀的改革決定,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葉小文提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北京大學姜明安教授稱,從總體上看,整個社會大體上達成了一種改革共識,即認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方向:在堅持我國現行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對我國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等具體制度進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但仍舊有少數學者主張更多地學習、借鑒、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制度,逐步推行以普選、分權制約、意識形態多元化等具有西方特色民主和法治內容的政治體制改革。

  2.對于全面深化改革仍存疑慮與分歧。有專家舉例,在經濟領域,有的部門制定的“改革方案”實際是與三中全會精神相悖的,或者是有部分出入。在政府職能轉變方面,雖然提倡簡政放權,推行權力清單制度,但是不少地方的“衙門作風”依舊存在,公眾反映辦證難、辦事難的狀況沒有根本轉變。另外,戶籍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公車改革等,頂層設計都要經過各級政府部門來推行,都要觸及多年的利益格局,遇到阻力難以避免。中央的改革舉措能否真正落地、取得預期效果,改革會不會煮成一鍋夾生飯,不少人心存疑慮。而且,在具體改革問題上,各方也有分歧。比如,在壟斷行業改革問題上,就有觀點相左的兩派意見。一方認為銀行、電信等行業都存在競爭,根本不存在壟斷,故無需反壟斷;一方認為不少國企、尤其是央企仍舊靠獲得政府的青睞,來打擊競爭者,維持壟斷地位,所以必須打破國企壟斷。

  (三)關于依法治國

  1.大多數專家學者認同中央的依法治國方略。北京大學姜明安教授提到,大多學者認同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十八大提出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國方略。部分學者特別強調法治與民主、法治與司法獨立的依賴關系,認為民主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司法獨立是法治的保障;法治的核心是以法治權,而以法治權必須有司法獨立的保障。

  2.專家學者對四中全會充滿期待。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李林研究員提出,現代社會不是桃花源或者烏托邦社會,而是充滿矛盾、糾紛和問題的社會。遇到問題或者發生問題需要解決時怎么辦?法治社會引導或要求人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并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問題。依法和用法解決問題,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北京大學張錫恩教授則提出,人們普遍認為,現在的反腐敗,仍然是運動式的;真正有效地防治腐敗,還要靠法制,建設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法治為重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自然讓各方有很大的期待。

  三、當前社會思潮的最新動向

  1.新左派以批判的姿態登場。2013年新左派主要是以批判的姿態登場的。他們批判“憲政”,稱“西方國家恰恰是寄希望于中國宣布實行憲政,從而以之作為突破口,逐步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批判“普世價值”,認為這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的工具;批判新自由主義,認為私有化導致了當前中國的貪污腐敗、貧富分化、社會不公等問題。隨著中央強力反腐、全面改革的推進,目前極左思潮雖偶爾發聲,但影響力已減弱。有左派學者認為,中央目前政策的基本取向和他們的主張相吻合,持完全支持的態度。

  2.新自由主義思潮仍舊活躍。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程恩富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國內外新自由主義者紛紛粉墨登場,使全面深化改革開局的2014年,宣傳完全市場化、完全私有化與完全自由化的聲浪再次掀起。有人認為《決定》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取代原來的“基礎性作用”,就是主張“由市場說了算”,就是要建立一個“消除了行政干預的市場”,甚至將“市場決定性作用”從“資源配置”的經濟領域延伸至意識形態領域、政治領域,主張“在所有領域都是由市場說了算”;有人借近期中石油等中央企業出現的腐敗案件,對國有企業詰難,認為國有企業必然滋生腐敗,“國企私有化是從體制上反腐的根本之策”;有人將“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解讀為“發展混合所有制是要稀釋國有經濟成分,逐步降低國有股權的比例,公退私進”。

  3.中間派逐漸浮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姚中秋教授提出,十八大試圖探尋中道,其所確立的政治綱領,可概括為“全面改革,文明復興”。這一明智選擇,也促使思想界的中間派逐漸浮現:在政治上主張改革,但循序漸進;在文化上認可重歸傳統,但并不封閉,追求的目標是中國式現代秩序。這個中間派還在形成過程中。若官學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這個中間力量就會逐漸擴大,成為思想界主流。上海師范大學蕭功秦教授也提到,中國社會思潮的一個明顯趨勢,是左右兩端的激進主義開始向中間派靠近,中道理性的聲音在社會上越來越成為主流。

  4.民族主義有裹挾政府之勢。國防大學公方彬教授提到,伴隨著周邊安全威脅與中國力量的增強,民族主義情緒有很快的上升,甚至有裹挾政府的趨勢,如果不作有效抑制,將影響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對此,中國社科院近代所馬勇研究員也憂慮地談到,民族主義覺醒原本是民族國家建構的前提、要件,但民族主義格外高漲,甚至到了不可遏制的時候,可能就適得其反,甚至是民族國家的災難。對外,不正常的民族主義在很多時候綁架了政府,使原本可以通過外交談判解決的問題無法解決,因為任何妥協,都可能被扣上投降、賣國的帽子;對內,民族主義極大削弱了國家力量的整合,是民族國家建構的天敵。

  5.歷史虛無主義頑固表演。西安交通大學盧黎歌教授告訴記者,2014年 “歷史虛無主義的來龍去脈”、“警惕什么樣的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與虛”等文章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一些學者撰文認為,這些文章試圖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重新”的界定,是為歷史虛無主義“翻案”,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歷史虛無主義,是“公開挑戰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公開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清華大學劉書林教授則評述道,雖說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套手段和說教已經是江郎才盡,但它不知深淺地展示半老徐娘之風韻,刺激人們的眼球。當下,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虛無主義與主流意識形態的斗爭更加激烈和復雜了。

  6.各派思潮出現了融合趨勢。武漢大學楊軍教授敏銳地觀察到,自由主義陣營中出現了左翼。2014年8月,一些來自兩岸三地和海外的華人學者在香港召開“左翼自由主義與中國:理念與實踐”研討會,宣告了當前中國思想領域中左翼自由主義的存在。他們主張“自由主義不僅要關心自由民主和市場,也應該重視平等和分配正義議題,以及關注性別、環保、教育等社會議題”,要思考“自由主義如何才能好好響應中國今天的種種困境和糾葛,它的進步性批判性體現在哪里”,逐步“左”轉。中國人民大學彭永捷教授提出,新儒家思潮的近來重要轉向就是對社會政治領域的關注,新儒家群體開始有條件地接受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學者也開始對儒家持同情態度。

  四、專家學者的幾點建議

  1.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重依靠解決現實問題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王占陽教授指出,十八大后,黨在人民中的威信普遍顯著提高,主要不是由思想教育的力量所導致的,而是由中央大力反腐倡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等新的客觀現實所導致的。這就表明,人民是最講求實際的。只有改變現實,才能普遍地改變人們的思想認識。

  2.要積極駕馭社會思潮。中央財經大學鄒東濤教授指出,許多社會思潮都是雙刃劍,貴在我們怎么駕馭。大思潮時代必須要有大智慧,對社會思潮要客觀、冷靜、理智地分析,既不能把各種社會思潮看作洪水猛獸,也不能讓各種社會思潮成為洪水猛獸;對眾多思潮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積極駕馭,充分發揮社會思潮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

  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山東大學王成教授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是符合中國發展道路的指導理論,可以成功應對國內外各種挑戰,有效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文化實力,實現對各種社會思潮的引領。面對十八大以后各種社會思潮出現的新變化,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以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實現對各種社會思潮的有效整合。

  (執筆:人民論壇記者 馬靜 周素麗)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8542.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