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年前,人類起源于非洲。
6萬年前,人類一批一批走出非洲。
4萬年前,人類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
1萬年前,人類開始進入農業時代,人口爆炸。
這半年讀了很多人類遷徙的書,最近也檢索了很多漢民族的DNA分析文獻,中國人的歷史教科書完全忽略了史前遷徙這一段,我寫下這篇回答也算是這學期的讀書總結吧。
與其談論人類遷徙的具體細節,咱們不如聊聊一些有趣的話題。
為什么我會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因為我從我們的教科書上只讀到了我們3000年的歷史,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我們究竟是怎么在這大地上繁衍至今的。而我發現其實20萬年以來的人類遷徙史已經非常清晰并且已經在國外被廣泛接受的時候,我覺得我被愚弄了——教科書里堯舜禹的神話故事在被無限放大,而完全得到佐證的《出非洲記》卻`只` 字`不` 提`。
本文略長,不過每個話題都標了序號,不感興趣的知友就可以跳過不感興趣的小標題。
~*~*~*~*~*~*~*~*~*~*~*~*~*~*~*~*~*~*~*~*~*~*~*~*~*~*~*
【1】人類起源于非洲嗎?
【2】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3】這些說法都有沒有證據?
【4】人種有優劣之分嗎?
【5】Y染色體與線粒體DNA,亞當與夏娃
★★★★★★★【6】如何從現代人的DNA分析上古時代的遷徙? ★★★★★★★
【7】澳洲土著以及海上高速公路
【8】歐洲人的祖先——夏娃的七個女兒
【9】日本人的來源
【10】日本和西藏的淵源
【11】古人類化石
【12】歐亞大陸只是非洲的一個省?
【13】黑人為什么這么黑?
【14】尼安德特人
【15】農民的沖擊
★★★★★★★【16】漢族的形成★★★★★★★
【17】人與人的差距能有多大?
【18】中國人的3個超級先祖
~*~*~*~*~*~*~*~*~*~*~*~*~*~*~*~*~*~*~*~*~*~*~*~*~*~*~*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再聊別的。
【1】人類起源于非洲嗎?
全部都是,非洲人是,歐洲人是,亞洲人是,澳洲土著是,美洲土著也是。
有證據嗎?有,有鐵證,而且是各種各樣的鐵證。事實上非洲起源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現在生物學領域的學者們已經利用這些方法來研究世界各地人的遷徙歷史。
我盡量用一個比較好理解的切入點來解釋一下為什么是非洲起源。
現在的DNA分析技術已經很發達,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基本完成。好,那我們分析一下世界各地人的DNA,有一個發現是非洲人的DNA多樣性遠遠大于歐亞人。打個比方,隨機抽取兩個非洲人,他們的DNA序列10000個中有6個不同,而歐亞人10000個只有1個不同。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在6萬年前(為什么是6萬年前下面再解釋),歐亞人只是非洲人的一小部分,只不過他們跑出去繁衍成了很多很多人占領了很多很多地方。具體的解釋在“【11】歐亞大陸只是非洲的一個省?”。
除此之外,考古上也有證據,1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只有東非才有。你說北京猿人?但北京猿人根本不是是我們的祖先。上圖摘自張振《人類六萬年》。把人類的演化畫成一棵樹,很容易就可以發現,非洲人是樹干,歐亞人(非非洲人)只是后來分出的一支小樹枝。
20萬年前,人類起源于非洲。
4.1萬年前,第一批東亞人和非洲人分離。
3.3萬年前,歐亞人和非洲人分離。
2.1萬年前,第二批東亞人和歐亞人分離。
當然,這個時間點的估計還并不是完全準確,人類的遷徙也遠復雜的多,但完全可以作為參照。
下面的圖均拍自《人類六萬年》,圖侵刪。可以看看大致的遷徙過程。
【2】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不是,完全不是。北京猿人比人類更早走出非洲(70萬年前),目前已經發掘的北京猿人化石是70萬年前至20萬年前。而現代人類5萬年前才到達東亞。
從化石發掘來看,東亞人類化石的發掘有一個明顯的斷層——而事實上,早在現代人到來之前,其他古人類早已滅絕。
當然,除了化石證據,我們還有更多更科學的證據
【3】這些說法都有沒有證據?
有,有科學的證據。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的研究在最近30年有了海量的論文發表在Nature、Science和各種人類學雜志上。
~*~*~*~*~*~*~*~*~*~*~*~*~*~*~*~*~*~*~*~*~*~*~*~*~*~*~
中國科學家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院士就是領軍人物之一。之前曹操墓身份認定就是他們做的。
~*~*~*~*~*~*~*~*~*~*~*~*~*~*~*~*~*~*~*~*~*~*~*~*~*~*~
【4】人種有優劣之分嗎?
沒有,人種有區別,但絕無優劣。
200年前流行的是世界各地起源說,也就是說世界各地的猿類分別獨立地進化成人,所以當時的白人說白人比黑人進化更完全,而黃種人介于兩者之間。而現在所有證據都指向人類只不過在6萬年前出非洲,這在進化史上實際上非常非常短暫,根本不足以進化出多么更智能的東西。
打種族歧視的臉!打種族歧視的臉!打種族歧視的臉!
【5】Y染色體與線粒體DNA,亞當與夏娃
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女性是XX,生育下一代時各拿出一支再組合成一對。因此男性繼承了他爹、他爺爺、他太爺爺、他爺爺的爺爺…的Y染色體。
線粒體是一種細胞器,人類細胞里平均有1000-2000個線粒體(紅細胞沒有線粒體)。而DNA不僅僅細胞核里才有,每個線粒體里都有線粒體自己的DNA(分子小得多)。但只有女性的線粒體基因能隨其卵子遺傳給后代,因為精子的線粒體少的可憐并且受精時絕大部分隨尾巴一起扔掉了。
好,總結一下,男性的Y染色體傳承下去,女性的線粒體DNA傳承下去。
線粒體DNA由于數量多、分子小,因而更容易分析,人類線粒體DNA的研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而Y染色體的研究稍微晚了十幾年。
而這兩條路線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并且他們得到了非常一致的結果!
現代人的線粒體來自于約15萬年前的一位女性,這位母系祖先被稱為“線粒體夏娃”,也就是我們所有人外婆的外婆的外婆的…的外婆。
現代男性的Y染色體都來自于6萬年前的以為男性,這位父系先祖被稱為“Y染色體亞當”,也就是我們所有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的爺爺。
★★★★★★★【6】如何從現代人的DNA分析上古時代的遷徙? ★★★★★★★
打個比方。
這一部分是本回答最重要的部分,想往下讀下去的知友一定要讀懂這一段,不清楚的地方請隨意提問。
~*~*~*~*~*~*~*~*~*~*~*~*~*~*~*~*~*~*~*~*~*~*~*~*~*~*~*
20萬年前非洲出現了第一個人類部落,這個部落的酋長舉著代表部落的一根長桿子,長桿子上面有100個白色的布條。
過了幾十年,這個部落人口多了,有一部分人要離開去建立另一個部落。這個新部落的酋長復制了這個長桿子,然而復制會有隨機的變化,第68個白布條變成了黑色,我們把這個部落記成M68。
人類不斷遷徙,不斷繁衍,于是現在世界上的各個部落都有了自己的五花八門的長桿子。而從長桿子上黑布條的分布我們可以分析出這個部落的遷徙的信息。
這個長桿子就是我們的DNA,長桿子的每一次復制就是父母親的生育,長桿子上布條顏色的隨機改變就是基因突變。
~*~*~*~*~*~*~*~*~*~*~*~*~*~*~*~*~*~*~*~*~*~*~*~*~*~*~*
大家都喜歡看圖,放幾張圖。上圖里的M168、M89、M122之類的數字代號是Y染色體種類的代號。
~*~*~*~*~*~*~*~*~*~*~*~*~*~*~*~*~*~*~*~*~*~*~*~*~*~*~*~
M168是絕大多數歐亞人的祖先,所以M168也叫作“歐亞亞當”。
~*~*~*~*~*~*~*~*~*~*~*~*~*~*~*~*~*~*~*~*~*~*~*~*~*~*~*~上圖是從A到R各種類型的Y染色體,從A到R是根據他們的古老程度(分化出的時間)來編次序的。
比如說最古老的A和B(20萬年)還在非洲,中國人大部分是O(一萬年),算是比較年輕的,而大多數美洲土著Q(1萬年)都很年輕。
注意兩種DNA類型命名方法的對應關系,M130是第130個發現的單倍群,而為了更方便地判斷其古老的程度就用C標記(相當古老)。
上面的M130就是這里的C,M122就是O,M3就是Q。全世界男性Y染色體分布,從中也能讀出人類遷徙的信息喲。一些細節的分析在下面講。
上圖是更具體的遷徙路線,看不清不要緊,你只要知道這些都是有根據的Y-DNA的科學的分析結果就夠了。
【7】澳洲土著以及海上高速公路上圖是澳洲土著,很像非洲土著嘛。沒錯,事實上也是如此。
他們是如何從非洲跑到澳洲的?再放一下這張最簡單粗暴的圖——“海上高速公路”M130也就是C型(途中藍線標出的那一支),在5萬年前沿著阿拉伯半島、印度次大陸、印尼,一路到達了澳洲大陸。(實際上D型與C型基本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路線)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第四紀冰期(始于距今200-300萬年前,結束于1—2萬年前),大面積冰蓋的存在改變了地表水分的分布,當時海平面比現在低100米。也就是說,當時日本四島連在一起并與朝鮮半島相連,印尼千島連在一起并與澳洲大陸相連,而紅海最窄的地方只有2公里(可以肉眼看見對面)。上圖紅色是現在的大陸,綠色是當時海平面較低(100米)時的大陸,橙色即為M130的海上高速公路。
人類最早生活在森林(黑猩猩至今還生活在森林),然后是草原,然后是海邊。當年的撒哈拉還是綠色的森林,然而氣候變化使得其變成沙漠,人類被迫遷徙。聰明的人類發現海岸是個不錯的地方,甚至撿拾貝類什么的就能吃飽哎。
于是M130愉快地沿著舒服的海灘向前進發。
考古證據:東非海邊就曾發現古人類的垃圾場(有大量的貝殼和一些人類打磨過的石器),去往澳洲的必經之路斯里蘭卡也發掘了大量的舊時代石器——
M130(粉紅色,C型)5萬年前出現在南亞,然后他們沿著海上高速公路飛馳。
M130在5萬年前沿著阿拉伯半島、印度次大陸、印尼到達了澳洲大陸。有考古證據嗎?有。斯里蘭卡島上有4萬年前的石窟痕跡,澳大利亞的石窟也在5萬年前。然而大部分海灘上的痕跡已經沉入海底,氣候變暖使得海平面上升了100m,而海岸線可能變化了幾十公里,這使得海岸線上的考古格外困難,然而我們還有我們的辦法——分析現代人的DNA。
為了證明上面這幅圖的正確性,我要放大招了,從之前給出的Y染色體世界地圖中摳出下面這張澳洲Y染色體地圖————
注意圖中的粉紅色,也就是M130(C型),你會發現澳洲土著中C型的比例如此之高。他們就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探險者。
我們仔細讀一下這張圖,可以得到非常多有趣的信息。
首先C型是第一批移民,他們在5萬年前就到達了澳洲大陸。
然后4萬年前在伊朗出現了K型,他們中的一部分也緊跟著慢慢遷徙到了澳洲。
O型是K型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M9→M175),在亞洲東部或者中部,之后O型也開始向東南亞擴散,途中的婆羅洲就有很高的比例。
最年輕的M型出現在1萬年前,他們也是K型的后裔,M型主要出現在婆羅洲——蘇門答臘地區。M型也隨著水稻在各個海島上傳播,當時中國和中東的農業正在發生。大約4000年前,水稻技術傳播到婆羅洲——蘇門答臘地區,然后這里的群體攜帶著大量的淡水和水稻,航行到太平洋上的各個島嶼并定居下來。
咦,好像蒙古人(MO),布里亞特蒙古人(BU),哈薩克斯坦人(KZ)中M130也出奇的高嘛!沒錯,DNA分析的結果就是如此。可以假想一下,當初蒙古人也是第一批到達東亞的M130,不過后來被漢人趕到更北的地方去了,這一點咱們之后再聊。
總之,澳洲土著五萬年前出非洲,而且是出非洲并且存活至今的“第一批”。
請注意C型是第一批成功的殖民者,實際上除了沿著海上高速公路前進,他們也會停下來向陸地擴散,因此他們也是東亞第一批成功的移民,只不過后來被新的移民O型搶去了地盤。
【8】歐洲人的祖先——夏娃的七個女兒
97%的歐洲人的血統,全部來自7個母系先祖。這是線粒體DNA的研究結果,由牛津大學教授布萊恩·賽克斯發表。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歐洲人的線粒體DNA都可以歸入7個類型,對應幾萬年前的7個母系先祖。
上面是線粒體DNA氏族,下面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從Y染色體類型來看——仔細看上面兩張圖可以得到非常多的信息。
首先第一張圖是歐洲的Y染色體類型分布,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僅僅關注E3b、I、J、R1a、R1b這5種類型,因為他們占了絕大多數。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I與J很接近,R1a與R1b更接近,而E3b(YAP矮黑人種的一個分支)很早就跟他們分開了。
下圖我就畫出了這4種(R1a與R1b合并記為R1)的遷徙路線(顏色仍與上圖相對應)。
R1a(紅色)與R1b(黃色):Adam→M168→M89→M9→M45→M207→M173,是占據最大比例的類型,R1出現在3.5萬年前。R1a與R1b的分化可以看做是東歐與西歐的分化,這種分化在3萬年前。需要注意的是,東歐人的R1a也是印度人的主要成分約35%。這可以算是第一批成功到達歐洲腹地的現代人,注意他們都是從中歐草原過去的,必經之地就是伊朗高原和哈薩克斯坦。這個時候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并不容易通過或者說那邊沒有什么吸引人的東西。
I(粉紅色):Adam→M168→M89→M170,出現于3萬年前,也是中東氏族M89的一部分,后來向巴爾干遷移直至擴散到歐洲的中部,在2.1萬——2.8萬年前,這些群體在歐洲的西部創造了格拉維特文化(Gravettian Culture)。冰河期結束之后,I的后裔在重新殖民歐洲時期擔任了重要角色。
E3b(亮藍色):Adam→M168→YAP→M96→M35,2萬年前出現在中東。冰河期結束,氣候變暖之后,人類從游牧向定居農業轉變。8000年前,這個農業團體開始向歐洲擴散。
J(綠色):Adam→M168→M89→M304,1.5萬年前J誕生于新月沃土,這個地區包括以色列、約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現在J最高頻率的地區包括中東、北非、埃塞俄比亞。在歐洲,J原先只分布在地中海附近,農業出現后人口激增,J開始擴散。
【9】日本人的來源
那種侮辱性的3000童男童女的說法我就不吐槽了,咱們講證據是吧。
先放上這張圖,【8】中提到當年海平面低100米時的日本島與歐亞大陸相連,本身日本四島也是相連的,所以當時不存在跨海的問題。M130也就是C型,之前用來分析了澳洲土著的路線,實際上D型和C型一樣老,當初C和D基本同時沿著同樣的海上高速公路前進。
我們再關注上圖藍色路線,你會發現除了去往澳洲大陸,還有像北進發的路線。
講澳洲土著的時候已經提到,第一批到達東亞的移民就是他們——C型和D型。
然后我們再將Y染色體類型分布圖放大一下,看一下日本(JP,Japan)和西藏(TB,Tibet)。注意一下這張圖里的淺黃色,淺黃色的是D型(也稱為YAP型,矮黑人種),D型的古老程度(5萬年)僅次于非洲人A型B型和澳洲土著的C型,當年他們和C型同時出非洲(5萬年)。
你會發現日本人和西藏人的D型基因占了幾乎一半,而后才有更年輕的、新的移民O型混血其中。
C型和D型作為第一批出非洲的探險家,他們在3萬年前就到達了日本。
之后O型作為更年輕的殖民者,在2000多年前開始也從朝鮮半島登錄到日本島,開始新一波的混血。
現代日本人是由日本列島的原始土著繩文人(3萬年前到達的C型和D型)和來自東亞大陸的彌生人(2000前到達的O型)混血形成的。
在這一點上,Y-DNA的分析結果和日本考古史不謀而合,說服力就更強了。
然而日本人現在并不矮,更不黑。說明膚色變淺的速度很快,平均身高隨著經濟發展也會快速增長。
【10】日本和西藏的淵源
在上面日本人來源的部分我們發現日本人和西藏人中有非常高的D型(也稱為YAP型,矮黑人種)比例,超過了50%。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安達曼群島,他們D型占了100%。
所以說,日本和西藏人群中D型的成分是沿著上圖路線遷徙的。
但是,如果再將D型仔細劃分的話,能夠發現日本和西藏分化的也很早,可能在3萬年前就在東南亞分道揚鑣了。這個圖細節很復雜,但是呢,粗略讀一下也很容易。我們就把它當成一棵family tree。
另外上圖里也有一些苗瑤族、傣族、漢族、藏緬族的信息。
雖然日本和西藏中都有很高的D型,但是實際上西藏是D1、D3和D*,日本是D2。并且他們分化之后(3萬年前)很少再有基因的交流(地理上也隔得很遠)。
【11】古人類化石
首先,世界各地都有古人類化石,但是相當多的都是不是我們的祖先,我們中國人最了解的就是北京猿人,1927年北京猿人剛被發現時中國人格外自豪,因為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人在當時是相當古老并且轟動全世界的。
然而隨著東非以及南部非洲一批批更古的人猿化石出土,3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發現于南非),180萬年前的能人(發現于塔桑尼亞),還有各種直立人(北京猿人實際上應叫做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的名氣也就沒那么大了。
事實上,幾百萬年以來就有一批一批的直立人從非洲走向全世界,然而他們中的全部都,注意是全部,滅絕了,除了現代人類這只奇葩。
滅絕最晚而且曾經分布而且很有名的尼安德特人呢,三萬年前也滅絕了。為什么呢?并不是因為現代人的屠殺(三萬年前現代人已經到達歐洲),可能是疾病,更有可能是氣候的變化。
來自德國、美國、克羅地亞個和芬蘭的科學家,利用高通量454測序技術,得到了一個尼安德特個體完整線粒體DNA基因組序列,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08年8月8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而人類自身,也并非一帆風順,前段時間一篇文獻就指出,人類歷史上人口最少時甚至只有 200 人,也就是說地球60億人都只是這200人的后代,可見你我之間,白人黑人之間的聯系是多緊密。
【12】歐亞大陸只是非洲的一個省?
是的,從人種上來說,是的。歐亞人的多樣性(從基因上來說),只有非洲的1%。、
打個比方,20萬年前非洲大陸上有100個現代人類愉快地竄這竄那,其中1個人跑出了非洲大陸。然后這1個人繁衍成50億歐亞人,而另外99個繁衍成10億非洲人。
而我們簡單粗暴地把非洲人因為膚色稍深就歸成一類——黑人。而實際上我們歐亞人才是占少數的民族,我們是非非洲人。
非洲的體育天才很多,臃腫肥胖各種病的人也多。
馬拉松冠軍是丹尼斯·基米托,100m冠軍是博爾特。這兩個運動有多大區別不用我說了吧?他倆都是黑人,但是他倆像嗎?除了皮膚偏黑,但其他地方真的不太像。
馬賽人平均身高1.9米,桑人平均身高1.5米,他們都生活在非洲。桑人(San)是最古老的人類,他們沒那么黑?的確,非洲人本來就沒那么黑,桑人似乎跟我們也差不多嘛。
總之,黑人的多樣性非常豐富。
【13】黑人為什么這么黑?
首先,非洲人沒那么黑。
我們對非洲人的印象大概是這樣的————然而曾經占絕大多數比例的桑人是這樣的————
請允許我再一次放上這張圖片表達我的敬意,對這個最最古老的民族——桑人。
他們是最最接近我們祖先的那一支,盡管他們現在已經被迫從東非遷移到南部非洲的一隅。
他們有最最獨特的語言,許多發音靠舌尖與口腔唇齒摩擦而成,也可以說,桑人的語言是世界上最早產生的語言之一。
言歸正傳,20萬年前人類生活在非洲的時候,赤道附近紫外線很強,因此皮膚中的黑色素有利于吸收紫外線。
但是當人類往北遷徙的時候,問題來了,人體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而維生素D的合成需要曬太陽。黑人奴隸最早被運往北美的時候,黑人女性就容易缺鈣而導致盆骨發育不足,最終難產的概率非常高。當然現在人類已經可以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往北遷徙的人類迫切需要膚色變淺,這些都是自然選擇、生物適應的結果。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熱帶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寬闊的。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鼻子的溫暖濕潤空氣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緯度的白人有較長而突的鼻子,可以幫助暖化和濕潤進入肺部的空氣。黃種人的內眥贅皮可能與亞洲中部風沙地帶的氣候有關;扁平的臉型和半滿的脂肪層能夠保護臉部不受凍傷。
其實膚色變淺的速度非常快,之前在某直播平臺看到一個布里亞特蒙古人妹子卡佳身高178CM,49KG,腿長109CM,她長這樣子——布里亞特蒙古人有60%的C型基因,與澳洲土著一樣!!請問她矮嗎?黑嗎?
從上圖可以看出其實膚色只是簡單的隨緯度分布而已,與人種關系不大。實際上大部分中國人都比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希臘人更白。
人類遷徙過程中膚色變化,身高變化都比我們想象的快的多。
我們對于非洲人膚色黑的刻板印象也不準確,班圖語系群體(3億人)的確特別黑,我們的黑人印象主要來自他們,然而最早的在非洲人類只是像桑人那般淺淺的棕色而已!
【14】尼安德特人先挖個坑
【15】農民的沖擊
先挖個坑
★★★★★★★【16】漢族的形成★★★★★★★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
這一部分我是引用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教授的博士生蔡曉云的博士論文。關于金力教授的權威性可以自行百度。
在傳統上,對于東亞現代人的起源、遷徙和進化的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學、古人類學和語言學等學科的證據。但是現在我們又有了非常無敵的武器——染色體譜系。
16.1考古學
這個5萬年的斷層還是很支持非洲起源說的。
16.2 氣候學
在過去的240萬年歷史中,地球上一共經歷了17次冰川高峰期。上面所提及的距今4—10萬年前的化石斷層與當時第四紀冰川期在該地區存在時間大體相符,是的這一時期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東亞地區大量的生物種類難以存活,因而東亞大陸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生物物種滅絕造成了這種斷層。觀察近十萬年的氣溫變化,1.7萬年之前氣溫比最近1萬年低接近10攝氏度。當時的人類的生存十分困難,而人類的農業也是在1萬年前誕生的。
16.3 語言學
分子人類學研究人類譜系達到一個比較精細的程度時,就會發現對復雜的群體很難找到頭緒。然而,語言以其穩定的紋飾標記功能,往往成為區分人群的重要工具。
東亞地區的人群主要分屬6個語系:南亞語系、苗瑤語系、漢藏語系、侗臺語系、南島語系以及阿爾泰語系。
16.4 Y染色體譜系
人群的起源雖然涉及到其文化的來源、語言的產生等方方面面人群特征的形成,但最根本的是人自身血緣的來歷,這就要依靠遺傳學的研究方法。
16.5 東亞現代人遷徙路線簡介
現代人走出非洲后,其中的一支在距今大約6萬~1.8萬年前,經南亞遷徙至東南亞,然后逐漸北上擴散至東亞大陸,有一部分繼續北上經白令海峽遷移到美洲,還有一小部分則沿東南沿海從東南亞向東進入太平洋群島;在現代人走出非洲后,有研究人員認為在較晚的時期可能有部分中亞人群從西向東遷移并與東亞人群交匯,還有一小部分則沿東北亞經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大陸。
16.6東亞主要Y染色體單倍群的遷徙路線這張圖我們在分析日本的時候用到,現在我們再拿出來分析一下。
很明顯,O型占了漢族人口非常大的比例。但為了得到更加詳細的細節,我們需要將O型進行更仔細的劃分。O3,O2和O1就是O型的主要的三個分支。
C型(M130)
前文已經概述過單倍群C在亞洲、大洋洲有著廣泛的分布,在歐洲和美洲的頻率則較低,在非洲的群體中卻完全觀察不到。因此C型(M130)應該可以為搜尋走出非洲后人群的遷徙蹤跡提供大量的信息。前人的研究認為大約在四萬五到五萬年前單倍群C借道北線和南線進入東亞。還有人認為中亞的C型(M130)來源于蒙古國的擴張。
其他研究進展表明,東南亞人群中的單倍群C具有最高的多樣性。該單倍群經由印度次大陸到達東南亞大陸本土,后來又沿著中國大陸本土的海岸線向北擴張,到達西伯利亞,最終朝美洲而去。
因此我們可以將C型(M130)的線路概述為:沿著海岸出發,從阿拉伯半島一伊朗一印度一中南半島,隨后,這批C型(M130)的子孫分為兩支系,其中一支系向北進入西伯利亞,并最終進入了北美地區;另一支系向南進入澳大利亞,并擴散到太平洋諸島。
D型(M174)
在東亞,幾乎所有的YAP樣本都屬于單倍群D。東亞特有的Y染色體單倍群D型(M174)僅高頻分布于西藏、日本和安達曼群島。安達曼群島居民中D*的發現,似乎是對走出非洲的“南方沿海路線”的有力支持。
新近圍繞D型(M174)展開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D型(M174)是東亞地區現代人的極其古老的支系,在南北人群觀察到了深度的分化;該研究認為D型(M174)起源于南方,然后在約60,000年前向北方擴散,這一擴散早于東亞其他單倍群的擴散。
O1a型(M119)
O1a型(M119)在東亞主要分布在侗臺和南島語系人群中,在南方漢族人群中也能觀察得到。在地理上,該單倍群多分布于東部沿海。
該單倍群在南方非常廣泛的分布,并且其頻率遠遠高于北方,同時下游的O1a2型(M110)僅在南方人群中存在,提示著兩個譜系可能起源于南方。根據相關研究,O1a型(M119)很可能是兩萬年前孕育于北部灣一帶,因而出現在沿海群體中,隨著沿海岸遷徙擴張開來,并且向西的遷徙發生的較為晚近。
O2a型(M95)
攜帶M95突變的人群主要分布于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和印度。根據以前的研究結果,也同樣是因為M95在南方有非常廣泛的分布,以及遠遠高于北方的頻率,再加上其下游的O2a型(M95)僅在南方人群中存在,提示這個譜系可能起源于東南亞。
后來有研究通過對單倍群O2a型(M95)的多樣性分析發現,南亞語系的分支一印度的蒙達語族群體多樣性遠遠大于東南亞的另一個分支孟高棉語族群體,因此南亞語系群體可能起源于印度。此項研究得出的遷徙路線為:蒙達語地區(6.5萬年前)一印度東北(5.7萬年前)一東南亞(3萬年前)一尼科巴群島(1.7萬年前)。
O3型(M122)
O3型(M122)在這三大單倍群中是地理分布最廣的一個,在東亞人群中占有優勢地位,是南方來源族群的普遍類型,平均頻率可以達到44.3%。
東亞南部的O3型(M122)多樣性要高于東亞北部,表明該單倍群很有可能起源于南方;并且在大約兩萬五到三萬年前開始在東亞向北遷徙,這與化石證據相當吻合。
在O3型(M122)的下游還有很多關乎東亞人群起源和遷徙的單倍群,比如說O3a3b型(M7)。前者曾被發現在苗瑤族群里分布比較廣泛,而在其他人群中非常罕見;并有報道認為O3a3b型(M7)很可能在苗瑤族群的祖先人群中發生,并由該單倍群的數據估計苗瑤族群至少在1一1.7萬年前從“漢藏一苗瑤共同祖先”人群中分化并形成統一體。
16.7東亞主要Y染色體譜系分布圖
2006年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測試了以下地點的Y染色體組成——
我們已經知道O型是從東南亞進入中國的,看一下東亞O型的分布——O型占了非常非常大的比例啊~~我們暫且把O型看做是黃種人(不包括蒙古人和日本土著)。
黃種人的到來嚴重沖擊了更早到達東亞的蒙古人C型,于是他們被迫向北遷徙(也有可能他們為了獵殺猛犸象自行向北遷徙)——C型在北方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我們暫且把這些人C型和N型看作是蒙古人。
這里說明一下N型是1萬年前出現在西伯利亞,他的后裔成為烏拉爾語系群體,現在分布在亞洲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南部,N型也是漁獵牧民族,在蒙古人中也占很高比例。
雖然蒙古人被迫向北遷徙,但是漢族中不可避免還是有一些蒙古人的血統。
所以簡單的說,6萬年前非洲開始有現代人一批一批地向外擴散,其中有一批一批的人來到東亞。最早到達的是C型(蒙古人)(四萬五到五萬年前),之后O型(黃種人)(兩萬五到三萬年前)到達后占據了優勢并且逐漸擴大地盤,C型(蒙古人)被迫向北遷徙。
當然這個結論非常粗略,我們可以再深入仔細分析來得到更多的結論。
【17】人與人的差距能有多大?
首先我要強調,地球上60億人之間的差別真的特別小。
人類的基因有50%與香蕉一樣,90%與老鼠一樣,98%與猩猩一樣,0.2%與別人不一樣。
其實呢,如果只是比較兩個人的差別并不太好判斷,但是呢如果比較A、B之間的差距和B、C之間的差距,就更容易并且更有意義。
打個比方,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差距相對于他們對非洲人的差距來說就太小了。先解釋一下這張圖——
1.橫軸縱軸是某兩個統計量。打個比方,橫軸可以是Y染色體某個區域鳥嘌呤的個數,縱軸可以是Y染色體另外一個區域的胞嘧啶的個數;
2.圖上的點代表不同的人群。點離得越近,說明這兩個點在橫縱兩個維度上都比較接近,說明這兩個人群比較接近。
好,這樣我們可以來仔細讀這張圖了,我們可以得到非常多的信息——
1.日本人和漢族非常接近,圖中右上角那一坨都靠在一起;
2.印度人跟歐洲人比較接近;
3.美國黑人與非洲黑人基因上必定分布在一個區域;
4.非洲的點分的比較開,不像漢族聚在一起,說明非洲人的基因多樣性遠超過漢族和歐洲人;
5.墨西哥人多樣性也很豐富,不過這是因為他們混血太多,西班牙人、印第安人、非洲人;
好,我們把上圖局部放大一下——從這張圖中就能看出日本人和漢族之間的差異,所以并不能把日本看成中國的一個省喲~~
【18】中國人的3個超級先祖
先看結論:40%的中國人是3個超級先祖的子孫。
這是金力團隊里嚴實博士2014年發表的文章。
仔細讀一下這張圖:
1. 這是歐亞Y染色體譜系,就像一個大的family tree,紅色數字代表多少千年前;
2. “歐亞先祖”在54.1千年前出非洲,C和D是第一批;
3. 35.8千年前中東出現F型(M89),這是90%歐亞人的先祖;
4. F型中的一部分人留在中東,其余的繼續前進,33.0千年前出現K型(M9),即為歐洲和東亞的先祖;
5. 24.7千年前O型(M175)在東南亞出現,即為東亞人的先祖;
6. 現在40%的中國人可以歸入O型的三個分支Oα、Oβ、Oγ中,他們的時間分別為5.4千年前、6.5千年前、6.8千年前。
原來漢族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氏族。
聯系一下人口歷史,漢族現在有12億人口,而3700年前的商朝人口不會超過500萬。至于6000年前、7000年前的人口只會更少。
雖然漢族現在人口這么龐大,但是漢族中相當大的部分是當年生活在關中平原、山西盆地里的華夏部落的后裔,這一點得到了證實。
【19】漢族由北向南的擴張
雖然漢族最早是從東南亞走到的中國(由南向北),但是2000多年前的時候漢族的中心在北方,因為當時最重要的農作物小麥抗旱抗寒能力很強,因此人口大多在河南平原、山西盆地、關中平原等地,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水稻的作用越來越大,北方人口由于各種原因也開始向南方遷徙。
金力在2004年發表在Nature主刊上的文章就從遺傳角度研究了這個問題——那么問題來了,有人覺得漢族由北向南的擴張只是文化的傳播,包括漢語的傳播;又有人覺得漢族的擴張是人口的擴張,就是說漢人實實在在跑到南方去繁衍后代了。
父系方面,南方漢族與北方漢族的Y 染色體單倍群頻率分布非常相近;母系方面,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的線粒體單倍群分布非常不同。這表明南方漢族的群體混合過程有很強的性別偏向。
說的直白殘暴一點,很多擴張和所謂的融合,都是留女不留男。當然我們無法評判這種歷史,這也絕不僅僅是漢族才會這樣做。
不管具體的擴張過程有多血腥殘暴,民族的融合仍是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未完待續~~
~*~*~*~*~*~*~*~*~*~*~*~*~*~*~*~*~*~*~*~*~*~*~*~*~*
未完待續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307/112400.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