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十三、掌握流行病學實驗的概念、類型、設計原則和存在的偏倚。 ①實驗流行病學定義:指將來自同一總體的研究人群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研究者對實驗組人群施加某種干預措施后,隨訪并比較兩組人群的發病(死亡)情況或健康狀況有無差別及差別大小,從而判斷干預措施效果的一種前瞻性、實驗性研究方法。 實驗流行病學研究的分類: (一) 按研究場所劃分: 1、現場試驗 (field trial) 2、臨床試驗 (clinical trial) 3、社區干預試驗 (community trial) (二) 按所具備設計的方法劃分:1、隨機化對照試驗 2、類實驗 (quasi-experiment) ④ 實驗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一) 對照的原則:除了給予的干預措施不同外,其它的基本特征如性別、年齡、居住環境、健康狀況等在兩組中應盡可能一致。 (二) 隨機的原則:實驗對象須隨機地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 (三) 盲法的原則:在設計時可采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對象不明確干預措施的分配,研究結果更加真實、可靠。 ④流行病學實驗的偏倚: 1、向均數回歸 2、情景效應 3、失訪偏倚

十四、掌握臨床試驗的分期、分類及對照組選取的原則,重點掌握隨機化試驗的設計原理 ① 臨床試驗分期: 1、Ⅰ期臨床試驗 2、Ⅱ期臨床試驗 3、Ⅲ期臨床試驗 4、Ⅳ期臨床試驗臨床試驗的分類: 1、平行設計 2、交叉設計 3、析因設計 4、序貫設計 ③臨床試驗研究對象的選擇: 1、應有入選和排除標準 2、符合納入標準的受試者應按順序盡量納入 3、受試者應能獲得健康效益 4、知情同意書臨床

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基本原則: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基本原則與實驗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原則相同,均為設立對照、隨機化分組、盲法試驗。選定患有某種疾病的病人,住院病人或非住院病人,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和對照組,對試驗組病人施加某種預防或治療的干預措施后,隨訪并觀察一段時間,比較兩組病人的發病結局,從而判斷干預措施的預防或治療效果。

十五、掌握現場與社區試驗、臨床試驗的設計類型與對試驗對象的要求 ① 現場或社區試驗的設計類型: 1、平行隨機化對照試驗 2、類試驗 ③ 現場或社區試驗研究對象的選擇: 1、選擇預期發病率高和基礎條件較好的人群 2、選擇能從干預措施中獲利最大的人群 3、應排除對干預措施有較大風險的人群

十六、掌握流行病學研究中的選擇、信息、混雜偏倚的概念及控制方法,掌握混雜因素的概念及控制方法 ①偏倚概念:是指在流行病學研究中樣本人群所測得的某變量值系統地偏離了目標人群中該變量的真實值,使研究結果或推論的結果與真實情況之間出現偏差,這是由系統誤差造成的。分為:選擇偏倚、信息偏倚、混雜偏倚。選擇偏倚:產生于設計階段,是由于選擇研究對象的方法不當而導致研究結果偏離真實情況。常見種類:入院率偏倚、現患-新發病例偏倚、無應答偏倚、檢出征候偏倚、易感性偏倚。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在收集和整理有關暴露或疾病資料時所出現的系統誤差,主要發生在觀察、收集資料及測量等實施階段。常見種類:回憶偏倚、診斷懷疑偏倚、暴露懷疑偏倚、報告偏倚、檢出偏倚、誘導偏倚。混雜偏倚:暴露因素與疾病發生的相關(關聯)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擾。 ②偏倚的控制方法: 1、嚴格掌握研究對象的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 2、設立對照 3、隨機化 4、提高應答率 5、客觀、統一的標準收集資料 6、采用調查技巧 7、采用盲法收集資料 8、限制 9、匹配 10、分層分析 11、多變素分析混雜因素的控制方法:是研究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統計學聯系不是暴露因素與疾病因果鏈中的一個環節或中間變量。

十七、掌握傳染病的流行過程、重點掌握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對傳染病流行的控制意義,各傳播途徑的流行特征。掌握傳染病的流行病學的一些基本概念。 ①傳染過程:是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并與機體相互作用、相互斗爭的過程。感染譜:是指當機體感染了不同病原體后,經過傳染過程,其感染者輕度會表現出很大差異。分三類:以隱性感染為主的傳染過程;以顯性感染為主的傳染過程;大部

分感染者以死亡為結局的傳染過程。流行過程:流行過程與傳染過程完不同,它是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蔓延的過程。它的發生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傳染源: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并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包括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的動物。傳播途徑:病原體從傳染源體內排出后,再侵入新的易感者機體前,在外界環境中停留和轉移所經歷的全過程。傳播因素: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進入易感者體內之前,在外環境中必須依附于一定的媒介物(如空氣、食物、水、蠅、日常生活用品等)這些參與病原體傳播的媒介物稱為傳播因素。易感人群:人群作為一個整體至傳染病的易感程度稱為人群易感性。 ②傳染源的分類:病人(如:霍亂);病原攜帶者(如:乙肝);感染的動物(如:鼠疫)。體內存在大量病原體;具有利于病原體排出的臨床癥狀。一般為為:潛伏期臨床癥狀期、恢復期、傳染期。(1)潛伏期:自病原體侵入機體到最早臨床癥狀出現這一段時間。意義:判斷患者受感染時間, 追蹤傳染源,查明傳播途徑;確定接觸者的留驗、檢疫和醫學觀察期限;確定免疫接種時間;評價預防措施效果;潛伏期長短還可影響流行特征;推測暴露時間;從中位數的病例的發病日期向前推一個平均潛伏期,即為同源暴露的近似日期;從第1例發病日期向前推一最短潛伏期,再從最后一個病例發病日期向前推一個最長潛伏期,這兩個時點之間即暴露時間。(2)臨床癥狀期:出現疾病特異性癥狀和體征的時期(3)恢復期:此時疾病的傳染性逐步消失,有些病人已不再作為傳染源(4)傳染期:病人排出病原體的整個時期。意義:決定病人隔離期限;傳染期的長短影響疾病的流行。 2、病原攜帶者:沒有任何臨床癥狀而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分類:潛伏期病原攜帶者、恢復期病原攜帶者、健康病原攜帶者。 3、受感染的動物: (1)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體在自然界中的動物間傳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傳給人所致的疾病。具有嚴格的地方性特點。如:鸚鵡熱、鼠疫、萊姆病、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西尼羅熱。(2)人畜共患疾病:在脊椎動物和人之間自然傳播的疾病和感染,即人和脊椎動物由共同的病原體引起的并在流行病學上有關聯的疾病。如炭疽病、鼻疽病、豬丹毒、布氏桿菌病、結核病、口蹄疫、狂犬病、瘋牛病、鉤端螺旋體病。 ③傳播途徑的分類: 1、 空氣傳播方式:飛沫傳播、飛沫核傳播、塵埃傳播。飛沫傳播: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噴嚏、咳嗽時經口鼻排入環境。(流感

病毒)飛沫核傳播: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由于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稱為飛沫核。(結核桿菌)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飛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塵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炭疽桿菌芽孢)特征:(1)傳播途徑易實現,易爆發流行(2)冬春季高發(3)少年兒童多見(4)未免疫預防人群周期性升高(5)受居住條件和人口密度的影響 2、經水傳播方式:飲用水污染傳播、疫水接觸傳播。特征:(1)飲用水污染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一致;除哺乳嬰兒外,其余人群均可發病;如經常被污染,可表現為慢性流行經過;如一次性嚴重污染,可出現爆發流行;水源停用或凈化后,爆發或流行可平息。(2)疫水接觸:疫水接觸史;地區、季節與職業上的差別;多見于與疫水接觸的人群;大量易感人群與疫水接觸可爆發;對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發生。 3、經食物傳播特征:吃污染食物者發病,大量病原體發病;一次性大量污染,可形成爆發;停止供應該食物后,爆發即可平息;潛伏期較短。 4、經接觸傳播方式:直接接觸:沒有外界因素參與下,傳染源直接與易感者接觸 。間接接觸: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用品所造成的傳播。 5、經節肢動物傳播方式:機械性傳播:通過接觸、反吐或隨糞便排出病原體污染。生物性傳播:病原體進入節肢動物體內后,在其腸腔或體腔內經過發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特征:地區性(西尼羅熱);職業性(森林腦炎);季節性(瘧疾);青壯年多發(地方性斑疹傷寒) 6、經土壤傳播土壤污染: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埋葬因傳染病死亡的人、畜尸體。條件:病原體存活力;土壤污染程度;人的接觸機會。 7、醫源性傳播:醫療、預防工作中,由于未嚴格地執行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而造成的傳播。器械、針頭、采血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嚴引起;輸血、生物制品或藥物受污染引起。8、垂直傳播:在圍產期病原體通過母體傳給子代,也稱母嬰傳播。方式:經胎盤傳播、上行性感染、分娩時傳播。④人群易感性的特征:易感性的高低取決于該人群中易感個體所占的比例。升高的因素:新生兒增加、易感人口遷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降低的因素:計劃免疫、傳染病流行、隱性感染。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1/118774.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