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語文的三條路
黑龍江一考生
曾托著腮,沉浸于語文課輕松穿越的國學故事;曾閉著眼,回味一本古籍墨香縈繞的精妙文字;曾執著筆,揮寫著社區板報來宣揚、傳承家風國訓……我們愛著母語,常通過這三種途徑努力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在我看來:課堂教學、課外閱讀、社會實踐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它們共同塑造了有骨骼、有血肉、有靈魂的我們,助我們真正將語文素養熔鑄于心。【“曾托著腮……;曾閉著眼……;曾執著筆……”,用排比句生動形象地概括了“三條途徑”,開篇就很好顯示了作者的語文素養。接著,自然地引出關鍵概念“語文素養”,用“在我看來”,突出地表明作者的觀點。最后,用比喻點明了三條途徑的意義。開篇有畫面,有態度,有意義揭示,真正做到了“提綱挈領”。】
課堂有效教學是語文素養的骨骼。【是分論點,又單獨一段;是比喻,又緊承總綱。突出強調,引領下文。后邊兩個分論點,都是如此。顯示思維的精細、嚴密;大局觀非常好。】
正是在語文課堂上,我們第一次自豪地唱漢語拼音兒歌,我們第一次一筆一畫地寫出自己的名字,我們第一次端著書本稚嫩地朗誦……是語文教學啟蒙了我們,讓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對語文課堂產生了一種眷戀。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給我們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它教給我們文言文的實詞,這是我們閱讀古籍的基石;它教給我們賞析名著的思路,開拓我們的視野,令我們的閱讀提升層次。倘若沒有語文課堂教學為我們打好根基,立好強壯的骨骼框架,就好像樹木無根,會令我們的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寸步難行。【說課堂教學,強調:基礎、基石;思路、視野。然后假設、比喻,照應分論點。可貴的是沒有忘了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只是“寸步難行”與“骨骼”聯系不很緊密。】
課外大量閱讀是語文素養的血肉。
書籍豐富你的精神內涵,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讓你談吐甚至舉止都變得清新脫俗、風度翩翩,處處顯示著厚重的語文底蘊。讀國學典籍,曾讓我們深入地探訪那個長袖善舞、琴棋詩酒的文人年代,所以更能體會課本上的阮籍和他們的詩;讀西方名著,曾讓我們仿若置身于中世紀余暗中文藝復興的曙光,所以和同學們講起那些思想那些故事,更加侃侃而談。課外閱讀是課堂學識的應用與拓展,也是語文素養的深入教育。多讀書者說話是有溫度的,又是有深度的。它使語文的積累與運用有了內涵有了感情,有了血肉。【說課外閱讀,緊扣“腹有詩書氣自華”,強調:底蘊、溫度、深度、內涵。與課堂教學比較,突出應用與拓展、深入。這里的“血肉”與前邊的“骨骼”,應聯系起來,突出豐滿等。這里是概括舉例,如果再有具體事例,似乎更好一些。有點雞蛋里挑骨頭了吧。】
社會生活實踐是語文素養的靈魂。
其實,社會生活實踐中的語文無時不在發揮著它的作用,你發的每一條微博,你與鄰里的每一次溝通,甚至你與家長的每一次對話都體現著你的語文素養。有的中學生飽讀詩書以提高語文素養,殊不知成了習慣的“爆粗口”就將他的語文素養降到了底端。而反之,一個文明講話的中學生,對得起他說出的每個漢字,就是最好的提升語文素養的鍛煉。因此,社會生活實踐不愧為提高語文素養的靈魂。每個中學生都注重自己在社會中應用的語言文字,社會才能有和諧風貌和高尚的道德之魂。【相比前兩段,這一段是寫得不好的:一是沒有聯系骨骼、血肉,二是靈魂,沒有說的很好。什么是靈魂?靈魂是比喻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這一點突出的不好。】
走好三條路,其實就是關注每一次與語文接觸的機會,讓語文成為你的生活,自會有語文素養的提升!【結尾與開頭比較,遜色不少。有些匆忙,總結的也不到位。我以為,在結尾段之前,論述第三個分論點之后,應該有一段,把三個分論點的內容,總說一下,揭示它們之間的關系,充分表現一下“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充分體現思辨性。“三者缺一不可”,那最重要的是哪條?最有效的是哪一條?】
【點評】
本文在下列方面,需要加強:辨析核心概念:語文素養等;圍繞“終身發展”“軟實力”“文化自信”等,展開論證說理。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0/11815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