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進入一個新領域
如果你想通過自學嚴肅地進入一個新領域,那么那些“五分鐘看懂 XXX”的文章毫無用處——它們只會讓你產生懂了的幻覺,至多在和你一樣的外行面前吹噓五分鐘。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請教領域里的專家,讓他們推薦經典教材。
許多領域都有被奉為圣經的教材: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獲。相比于普及向讀物,閱讀教材往往花費更多精力,然而事實上更高效。閱讀經典教材的優點在于從零構建世界觀,從地基搭建金字塔。
好的教材通常不是模塊化的;除非作者指明,讀者必須跟隨作者設計的順序一頁不漏地讀完;這樣思維才能在作者設計的路徑上成長。
“入門”沒有標準答案
當然,大部分讀者只是對一個新的領域感興趣,希望了解它的核心觀點、思維方式、價值觀、審美等。我們希望達到一個“入門”的狀態,即:了解這個領域的思考方式,即使對某個知識細節不清楚,我也懂得從什么途徑獲得可靠的信息,并通過已習得的思維方式,將信息消化為領悟。
那么,如何“入門”呢?這是一個無法抽象出標準答案的問題。如果你找到了通用答案,很遺憾,你成了一個木匠,世界在你眼里是一個釘子。然而這個世界的美(自然的和人文的),就在于當你在不同層面以不同視角面對它時,你必須是木匠、花匠、詩人、哲學家、博物學家、工程師、賽車手、啞劇演員……領域的不同常常超出了它們探究對象的差別,更在于思維方式的相異。
↑趙智沉和墩兒
判斷入門讀物的幾大原則
如果你只有兩個小時而不是兩年進入一個新領域,那么你應當選擇普及向的讀物。和教材的目的在于搭建整座金字塔不同,普及讀物旨在從金字塔底巧妙地設計一條比較平緩的路徑,讓讀者在短時間達到盡量高的位置,獲得最大的視野。
在對新領域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如何判斷普及向讀物的質量,決定是否閱讀下去?很慚愧,我本人雖興趣廣泛,但是閱讀經驗不算豐富。而我在紐約辦了一百多期跨學科沙龍,每期都是一個領域里的專家向背景各異的聽眾做普及向演講。每次我都會和主講人討論,如何做到深入淺出、傳授思想勝過灌輸知識。我從中總結出一些原則,供借鑒。
1,作者在領域內受過嚴格的科班訓練
這不僅保證內容是可靠的,更重要的是作者懂得領域的邊界在哪里,知道在什么地方應當保持沉默,而不是無限制地擴大和延伸。(如果你看到量子力學和佛法出現在同一段里,一般可以扔掉了。)
2,作者沒有毫無必要地引入專業術語來彰顯第一點
適當地引入術語是必要的,因為術語常常意味著該領域特定的概念,而概念是思維方式的精髓。使用術語也便于作者后續表述和讀者查找補充信息。但是,術語的引入應當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讀者不會感到茫然,更不會有壓迫感。
3,表述符合邏輯
作者懂得領域的內在邏輯,和能向外行解釋清楚,是兩回事。專家常常忘了自己不懂時的感覺,而優秀的普及向作者必須時刻感同身受,記得自己思維的成長過程,并設計好的路徑將其在讀者腦中復現出來。好的邏輯還應當是順暢的、前后一致的,甚至呼之欲出的。
4,謹慎地借助常識和比喻
作者有時借助常識和比喻幫助讀者理解。誠然,了解一個領域在于領會其特有的思維方式,這使得借助常識往往是危險的捷徑——尤其是不同人的常識可能大相徑庭;這也是為什么教材通常不這么做。但是,獨特思維是由領域探究對象導致,而不是刻意的怪異。通過比喻幫助讀者領會精神,并在必要時指出本體與喻體的差異,是非常有效的普及方式。(寫到這里,我又想到了這個頑固的反例:量子力學。)
5,提供參考文獻和延伸閱讀資源
這使得你在每一個環節獲得擴展的可能。
除此之外,請培養這樣的意識:優秀的內容是值得付費獲取的。我們處在一個開源的時代,鼓勵知識的免費分享;同時我們也處在尊重知識產權的時代。信息的價值不等同于價格,但愿意付費獲得信息,常常是最有效的方式。
案例:一本符合以上原則的書
推薦一本符合以上原則的書:Don Norman 的《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Norman 教授是”用戶體驗設計”的開山鼻祖,將認知科學引入設計領域,倡導以人為核心的設計理念。這是許多設計學院第一堂課上推薦的第一本書,設計領域的經典著作,也是普及向讀物。
作者沒有一開始就拋出他的設計與心理學理論,而是從常見的糟糕設計入手:有些門無法從外觀判斷應該推、拉、移;墻上一排沒有標識的開關讓人無法猜出哪個是控制什么燈。作者善于反思細節,引導讀者思考什么是好的設計,每一個理論都伴有精準的實例,讓讀者時常掩卷咀嚼。
此書初版寫于 1988 年,最近一版寫于 2013 年,增加了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例子,然而基本原則沒有變,歷久彌新。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在于設計是一種結合觀察、反思與想象的理念,不僅存在于產品中,生活中處處需要設計。
Q & A
方可成:你出身北大元培,做紐約文化沙龍也以通識、博雅為精神,但有人可能認為這是少部分知識精英才能做到的境界。你相信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對文學藝術、天體物理、宗教文化、醫學科技這些方面的知識都有所了解嗎?
趙智沉:如果一個人能在自己的領域有所專攻,那他 / 她就有足夠的能力在其他領域獲得常識;唯一的阻礙是預設的心理屏障。
我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其中包括反思能力、接納相左觀點的能力、容納不同思維方式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旺盛的好奇心——你會發現,這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并不需要他 / 她達到“精英”的高度才能具備。很多人不具備這種心態,因為大部分人在國內接受的本科教育實際上是專才訓練,通識教育的大門在那時候就已經關上了。
學習應當是終身的,而不是在畢業那天畫上句號。我想這是習慣的養成,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或許你一開始需要強迫自己克服對陌生領域的抗拒,摸索尋找可靠入門方式的竅門;但熟能生巧,學習過程釋放的多巴胺會讓你興奮。進而,當你發現所知所學在某個結點互相串聯起來,學習會讓你上癮。捫心自問,你真的需要在每個所學領域成為專家才能感到快樂嗎?
方可成:文理科生之間常常有帶著傲慢的相互指責。理工科出身的人常常輕蔑文科生,認為他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抒情感嘆;人文社科出身的人覺得理科生缺乏人文素養。你見過了很多文科生和理科生,你覺得這樣的指責是否有道理?理科生文科生的思維方式和知識背景是否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是,雙方應該如何互相學習借鑒,而不是互相輕蔑?
趙智沉:我認為做出這種指責的人,出于智識的懶惰,大都只能容納一種思維方式。在“理科生”眼里,世界是量化的、機械的、工程的;在“文科生”眼里,世界是意義的、價值的、美的。他們互相指責是很可笑的,因為他們甚至不存在于同一個“世界”里,而是世界在自己單一知識體系中的投射。如果他們能明白對方透過這個世界“看到了”什么,他們才有互相指責的基礎;而在那個時候,他們往往能夠理解對方的思維,甚至用來擴充自己的觀念。
我想,消解這種無謂的指責,不妨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誠懇地問對方:你說這個詞的時候,究竟是指什么?而不是挑對方話語中自己好像認識的詞,強加曲解,然后批判一番。許多情況下,當你理解對方說的“是什么”,你也就回答了一半“為什么”。
熱點閱讀
網友最愛
Copyright © 2014-2017 看文倉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6053137號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