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小公司?我的經歷和建議
工作是在大公司更好,還是小公司更好?這個問題讓大家爭論不休,也沒有最終的答案。湊個熱鬧,我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我的看法。
我最開始工作就是在小公司。當時剛剛畢業,在對工作完全沒有概念的情況下,進入了一家小的創業公司。雖然今天想起來,作為創業公司,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我依然非常珍惜那段經歷。主要原因是我在那里受到了相對良好的職業訓練。當時我的兩位領導都是畢業于清華,而且在搜狐工作過,都是有豐富經驗的 IT 人員。所以我最初工作的兩個月,幾乎是每天在批評中度過的。雖然我在學校也認真寫過一些程序,但還是每天被批得一無是處,因為學生寫的程序,距離生產系統要求的工業級別,實在是差得太遠了。所幸自己當時臉皮厚,被批了就趕緊改,根本不去想太多,這樣過了兩個月,終于被批評的少了。當然,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受到的批評都是“對事不對人”的,所以一直沒有“人格被否定”的糟糕感覺。
第一份工作我做了一年多,最大的收獲是在領導持續的嚴厲批評下,深刻認識到了“現實生產環境需要的程序是什么樣的”,其次就是模糊地領悟到,持續的“對事不對人”的批評,可以營造出追求專業進步的價值觀。現在回頭去看,很多人即便進到大公司,受到各種條框的限制,也不見得理解這些約束的意義;加之,如果領導沒有嚴格的要求,沒有樹立“工作至上”的價值觀,身為員工很可能不會有太多收獲,反而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之后我去了一家大公司,當時很有可能在美國上市,但最終沒有成功,前幾年終于上市成功。進入大公司的第一感覺是資源豐富了,典型的例子是,服務器緊缺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了。另一個感覺是視野開闊了,因為高手很多。我深刻記得有一次快下班時,某個同事路過我的工位時看了一眼,說“你的 vim 怎么沒有顏色呢?”,然后他拿過鍵盤迅速敲了一串命令,之后我的 vim 就有了語法高亮標識。后來我把他的操作記錄調出來查看,學會了很多新知識。再問問同事,原來幫我設置語法高亮的是集團的首席科學家。原來技術做到很厲害的人,還可以這么平易近人,這也突破了我的想象。中國古話說“言傳身教”,我總覺得“身教”是非常重要的,以沉默但巨大的力量改變人的認識。
之前在小公司時,因為業務領先,行政、人事、財務相對都不那么規范,老板只挑“靠得住”的人,程序員去辦事時就不那么順利,所以我通常都是“橫眉冷對”的態度。然而到了大公司,行政、人事、財務等等都要規范很多,真正讓人知道什么是“職業化”。我也學會了尊重和重視行政、人事、財務等等支持部門的工作,并在自己后來的職業生涯中受益很多。如果不是去到大公司,我想自己是不會領悟到這一點的。
后來我還有一段在“大公司”工作的經歷,也就是 2010 年加入盛大創新院——如果也可以叫“大公司”的話。如今創新院已經解散,舊日往事無須再細細道來,我只說一點,就是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在我進入創新院的第一年,那種環境和文化是我非常欣賞,也是后來大家非常懷念的。但是在急速擴張,團隊成員短時間內翻倍甚至翻兩倍之后,對原來的文化造成了極大的甚至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沖擊。我以前不太理解大公司里為什么都要有個部門來管企業文化,有了這段經歷才真正明白。企業文化的背后,是行為規范,是做事準則,核心的是價值觀——大家認定什么、推崇什么,否定什么、排斥什么。公司做到一定規模,就不能僅僅依靠大家的默契來維系,而應當不斷塑造企業文化,強化這種價值觀,否則很容易分崩離析。就我看來,許多小公司能迅速成長到一定規模,然后就四分五裂,沒有統一的價值觀是重要原因之一。
離開盛大創新院之后,我選擇了進入廣州的一家創業公司領導技術團隊,也可以算一段“小公司”的工作經歷。其實在做這個決定時,我心里比較忐忑,自己之前無論大公司小公司,都是在技術特別好的團隊工作,這次的工作環境,無論團隊還是系統,都超出自己的底線,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應付得了。尤其是發現廣州高校中優秀的畢業生基本都被網易和騰訊收羅之后,就更是沮喪。恰好當時參與了《程序員的職業素養》的翻譯,其中有一章提到“團隊應該有凝聚力”,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后來的事實也證明,除非鉆研前沿的科學項目,否則,由素質不錯、工作靠譜的程序員構成的有凝聚力的團隊,一樣可以輸出很高的生產力,做出不錯的產品。尤其讓我欣慰的是,這段工作經歷也成了很多同事懷念的對象——雖然身為團隊的領導,需要為此付出極大的努力。
供職過大公司和小公司之后,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糾結于“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人,更多還是來自有一定的大公司工作經驗,面臨去小公司挑戰的情景,我見到很多人無法迅速落地反而很快夭折。如果你正面對這樣的情境,我有幾點建議。
第一,在大公司往往要解決具體的問題,在小公司往往要解決抽象的問題。在大公司,你需要關心的往往是相對具體形象的指標,比如“搜索及時性提高 20%”,而小公司要解決的往往是“在各方面問題一大堆、資源也有限的前提下,分多少資源到各個方面,以及如何安排先后順序,才能保證業務的增長”。解決前一種問題需要專業技能,解決后一種問題則需要慎密的思維,而且常常需要創造性地發明一些解決方案。
第二,初入小公司,一定要適應“亂”的環境,并且需要能推動“由亂到治”的過程。小公司往往是生存為第一要務,業務為先導的,流程和規范相對來說落后,而且一家公司的流程規范總是要適應這家公司的具體情況。如果生搬硬套各種流程規范,很可能危及到生存。所以,需要能忍受“亂”的環境。另一方面,如果公司業務成長到一定規模,仍然沒有流程規范,必然無法持續發展,所以需要有“由亂到治”的過程。這也牽涉到上個問題:在什么時候開啟“由亂到治”的過程,分幾個階段開展,每個階段進行到什么程度,同樣是個復雜問題。
第三,在小公司需要有界限感,但工作中不能嚴守本位。舉個典型的例子,如果你是小公司的領導,用我的話說,比需要“既當爹又當媽”,一方面保證業務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還得管好團隊,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抱著“這個問題應該人事出馬”,“那個問題是行政的事情”的態度,最終很可能做不成事情。因為問題是自然出現的,而不是按部門、按界限出現的,如果凡事都講究界限,很多問題就無法及時解決。但如果沒有界限感,大家的配合又會出現問題。我推薦的做法是,在界限那邊的力量足夠專業和強大的時候,可以放心把事情交過去,否則,還是自己多走幾步更加穩妥。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在小公司工作,一定要對人有特別敏銳的感覺。我見過很多大公司的人,業務能力沒有問題,職業素質也沒有問題,但還是無法適應小公司的工作環境,原因就在于對人不夠敏銳。前面已經說過,小公司不太可能有專業的人事和行政來幫助你,所以很多事情只能自己上陣。而且,小公司成長過程中,人和事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即便你有足夠的理由否定之前的某個員工,也無法準確衡量另行安排他會對公司產生怎樣的影響。另一方面,小公司往往不會有充足的人員編制,業務的增長又很迅速,所以需要準確判斷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成長潛力,預先做好安排。退一步說,即便公司有充足的人員編制,也要思考,進來的人是否會沖擊到原有的文化和價值觀,要知道,在小公司通常不會有企業文化部門幫你打理這些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