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談
國內互聯網媒體的歷史已經超過10年,10年還是太新,太短,培養的人才太少。故而網媒擴張的時候,往往會從平媒直接挖一些有三五年經驗的尖子過來,許以重金高位。但平媒與網媒之間其實有一道鴻溝,正常情況下,需要1年的時間來過渡,真正理解互聯網時代的媒體運營方法。在平媒越是自負,越難虛心學習,過渡的時間也就越長。
曾經有那么5個季度的時間,我管內容中心。直到第4個季度才完成了這個過渡,發覺之前做了不少錯事,使了不少茅招。悔之不及。此時已下決心轉型產品,也沒什么機會來改正,就此被釘在了職場的恥辱柱上。
正式轉型產品三年后,可以回過頭來,講一些當初受挫的反省之談。
首先得從平媒與網媒的用戶體驗差異講起。傳統的說法是,網媒的信息容量更大,時效性更快,互動性更強,多媒體表現力更華麗。我覺得這些都對,但都沒有搔到癢處。
用戶翻開一份平媒的時候,同時接觸到標題與內容;而瀏覽網站的時候則是先看標題,再點擊查看內容。不要小看這點點差異,癢處正在這里。由于網站的信息量大,不斷打開新頁面又相對麻煩,導致用戶趨向于“主動獲取自己愛看的信息”,其行為模式類似于檢索——點擊有著極強的目的性,閱讀節奏極快且不耐煩。用戶在點擊之前對正文已有一個明確的期待值,一旦發現內容與之不合,便快速關閉窗口。
與之相比,用戶瀏覽平媒時一頁頁地翻過去,即便標題并不吸引自己,只要版式不惡,也不妨多看兩眼,閱讀之前并不預設結果。兩種行為模式導致的差異是,用戶有可能通過平媒建立更豐富的閱讀偏好,卻很難藉由網媒實現這一點。網站瀏覽受到固有閱讀偏好的強烈影響。
再直白點講,平媒可以做一些超出用戶現有需求的內容,開闊其視野,啟迪其趣味;而網媒只能服務于用戶的信息需求。平媒運營可以采用創意思維,網媒運營卻必須應用服務思維。網媒的競爭力并不是給予用戶驚喜,而是在用戶渴望了解的信息面上,提供及時而詳實的內容。所以網媒會更注重用戶需求調研,你要什么我推什么,不像平媒那樣天馬行空。
這就說明了網絡媒體其實是一個服務性行業,必然以用戶為中心。一個牛逼的平媒編輯可以帶著用戶玩兒,同樣的招數放到網站上卻很可能行不通,人壓根不點不看,你只好放低身段去哄讀者開心。平媒的姿態是超越讀者,高于讀者的,“我想讓他們看這些那些”;網媒的姿態則與讀者處于同一條水平線上,“他們想看這些那些,然后我來組織內容”。從平媒到網媒,最重要的轉變是放下習以為常的優越感,尤其放下以己推人的主觀思維方式,去研究你的用戶,理解你的用戶。因為他只看自己關心的內容,卻不在乎你推薦給他,認為他值得一看的內容。
今天我講的第一點,就是“需求分析為王”。這并不是唯一的王,網絡媒體有三王。接下來,“檢索效率為王”。網媒的用戶習慣是主動地查找查看,因此檢索效率直接影響其核心體驗。網站的容量是無限的,對于大量轉載的網站來說,信息的發布成本極低,以至于發布內容越多,用戶找到感興趣的內容也就越難。簡單的要聞推薦無法滿足個性化的閱讀需求,搜索又不在常見的瀏覽行為模式之內。
有三種方式可以明顯地提高信息檢索效率。
首先是“專題”。我剛剛寫過一篇《網絡專題談》,這里不作贅述。專題常被當作網媒的皇冠來對待,其中所滿足的用戶價值,所融合的媒體技術,確實也對得住“皇冠”這個稱號。每個頻道每天發稿量少則數百,多則數千,只有專題才能幫助用戶充分了解某一個熱門事件,否則便石沉大海。
其次的方式是“欄目”。網媒之異于平媒,還有個特點就是信息容易分類。從網站主頁到頻道主頁,再到欄目主頁,有時候還會細分到子欄目的列表頁。最多可達4級。樹狀信息結構方便用戶查找某一類內容,前提是,分類方式與用戶檢索條件吻合。
我在這里是有深刻教訓的。
2007年的時候,汽車頻道在我分管的轄區之內。新官上任要改版(這最操蛋),既然頻道定位于“購車第一站”,就親自指揮整合了“新聞中心/購車中心/娛樂中心”欄目。內容豐富,包裝精美。我心想這得給愛看汽車新聞、購車指南、車迷娛樂的用戶提供多大的方便啊。被自己陶醉得眼淚直流。
新欄目發布了,乍一看確實不錯,但訪問數據始終上不去。最可恥的是,小小一個“降價”欄目列表頁,訪問量居然是華麗麗“購車中心”的三四倍。而前者粗糙之極,只不過把所有降價類新聞排成一列而已。當時我很郁悶,這降價新聞難道不是已經包括在購車中心欄目里了嗎?用戶怎么就非得舍全求偏呢?
又過了一段時間,數據依然沒變,這時我才漸漸回過神來。用戶的來意確為購車不假,但“查找購車指南”并不吻合檢索時的心智模型,“查找打折快訊”才是痛點。購車中心這個欄目定位看似包羅萬象,其實與頻道主頁內容大量重合,反而增加了一次點擊成本,用戶價值有限。降價欄目則提供了數十倍于頻道主頁的降價新聞。由此舉一反三,網媒欄目策劃并不以信息的物理屬性為標準,而是以用戶的檢索關鍵字為標準。我以平媒思維去運營網媒欄目,必敗。未能理解用戶瀏覽的頁面層級越深,則檢索的目的性也就越強。含混不得,自戀不得。
提高檢索效率的最后一種方式是“相關”,即在文章頁末尾或右側(通常在末尾)嵌入相關聯的報道。頁面拉到最后,意猶未盡,正好通過相關報道延續對此話題的閱讀。還記得三年前我做內容的時候,內部大辯論,文章頁是插入相關報道好呢,還是頻道頭條好。按照我的理解,插入相關報道的瀏覽感受較好,閱讀比較流暢豐滿;插入頻道頭條的部門收益較好,不僅點擊率更高,也為重點內容增加了推廣位(雖然與頻道主頁重合)。簡單來說就是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博弈,用戶體驗與季度考核的博弈。
我自己多年瀏覽新浪互聯網新聞,很喜歡他們在相關報道上的做法,細致,專業,常常感到受益于此。
剛才提到網絡媒體有三王,“需求分析為王”“檢索效率為王”,最后一條則是“更新節奏為王”。人是條件反射的動物,控制更新節奏,同時也是培養用戶的訪問習慣。網絡新聞早就度過了一味追求速度與數量的年代,早幾分鐘晚幾分鐘并不是關鍵,合理的發布頻度對用戶體驗的提升更大。(有價值的內容)更新太慢,用戶好幾天才過來看一次,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懈怠不再來了。更新太快,重點位置一天猛刷幾百條,又會讓用戶覺得疲累,寧可放棄不看。
便在此節,我曾經又吃過不少虧。由于轉載內容趨于同質化,又無法像新聞中心那樣,藉由推送選擇與標題處理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因此只能打一手原創牌。四年前,我在幾個頻道內高調掀起了內容制作運動。初時頗有進展,但一方面是壓強太大,不能持久;另一方面是部分創意性的制作題材本身就不能持久。結果兩個季度后余力不繼,我調去產品崗位后更是寂然無聲。事后我很唏噓,自責頗多。圖一時功利,卻無長遠的規劃,一旦無法持續則前功盡棄。
須知網媒重在沉淀,閱讀更加是一件經年累月的事兒,急不來,只有穩定的產出與更新才能奠定根基。若保證不了內容更新節奏,名聲來得快,去得也快,斷更如同停機,沒多久便被遺忘,之前的七上八下運動皆成浮云。網媒運營首重執行力,尤其是可長期保持的堅忍之執行力,策略次之,戰略更加次之。徒有一枚聰明腦袋,往往沾沾自喜而不能持之以恒。然則智力對競爭結果并無實質性影響。
唉。
行文至此,意興蕭索。我是一個媒體情結很重的人,偏偏又放棄了媒體,跑去做產品項目管理(因此也偏愛內容型產品)。2007年的時候我跟內容同僚說,不僅僅網絡媒體正在壓迫傳統媒體,網媒自身在互聯網所占的比重也會不斷縮小,產品才代表互聯網的未來——當時無人信我,皆嗤之以鼻。四年后風水輪轉,或許對此已無質疑。估計我以后不會再回到傳媒行業,以上反省其實是2008年初,剛轉到產品部門時想說的話,拖延至今,贈給還在網媒奮戰的內容主管們。
風水樹筆記系列,到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