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復制的社區
生活中,最難的事情就是人與人的關系,互聯網也一樣。
在互聯網的世界里,門檻最低的是社區,門檻最高的也是社區。
說門檻低,是因為要搭建一個網站很簡單,互聯網除了資訊內容型網站,最多的應該就是做社區的網站。
說門檻高,設計和經營一個社區,很難。
去年跟白鴉聊工作的事情,對于一個產品設計人員來說:
懂社區,從70分到90分,悟性好的至少需要5年時間,產出的價值還算未知。
而相比電子商務領域,也許在“生意”意識層面補補課,一個熟悉互聯網的人,相對是容易入手的。并且,這種能帶給公司和企業的價值是可見的,速效的!
做社區,難點更在于,用現有的產品設計流程、方法,很難直接地指導到你。
做社區,就像釀酒,經驗只能靠熬出來,沒有速成的辦法。
做社區,看似一堆可以借鑒的產品和網站,但其實,在互聯網的世界里,社區是抄不來的。
有人會舉反例,王興copy那么多國外的SNS,從校內到海內到飯否,看起來現在這些模式copy到國內都不錯。在我眼中,他是中國互聯網從業者里面,為數不多懂社區的人。而對于界面和功能上的原封抄襲,這件事我越看越淡,王興是一個互聯網創業者、商人,他只是不熱愛設計(狹義的)而已。
做好一個社區,需要的知識背景太多了: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信息學。
說了半天,可能需要澄清一下社區的概念。
互聯網社區分兩種,一種是垂直人群的社區;一種是泛社區。
對于垂直人群來說,因為某種單一的屬性把人聚到一起,這種屬性有可能是地域、有可能是興趣、有可能是信息。
對于泛社區來說,需要的是全新的架構。
常常看到一些做垂直網站,或者互聯網大公司,動不動就是“進軍SNS”,成功者寥寥無幾。
從產品角度上來說,除了bbs論壇的結構,可以復用到N多領域之外;facebook和twitter的模式,其實都是不可以復用的,原因就是去中心化。
其實bbs論壇在我眼里也不是真正的社區形態,80%的bbs形態其實都是解決信息問題,而非網絡社交。是一種變相的資訊承載體。康盛的discuz能成功,但是facebook和twitter的模式顯然不是這樣。
我其實是想說,對于垂直網站來說,真正要參考的還真不是抄一個facebook或twitter就是好的,timeline真的不重要。沒有想清楚之前,bbs其實又經濟又實惠。
好吧,也不知道胡謅了些什么,只是覺得太久沒有寫博客思考了,有機會能寫寫文字,發現感覺還蠻好的。只是發現組織文字的條理很差,想表達的太多了,又或者是沒有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