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迎來大數據時代 EMC整合數據庫實力
EMC的收購絕不僅僅是為了對抗甲骨文。因為該公司已經宣布“數據存儲世界將發生改變”,而研究機構也聲稱未來10年信息量將增長44倍。數據大爆炸的時代已經來臨,專事數據存儲的EMC不可能沒有大動作。
一站式經營模式在行業內不斷深化。繼思科、甲骨文之后,EMC也走上了這條路。7月6日,全球存儲巨頭EMC公司表示,將全部以現金方式收購私有數據存儲公司Greenplum。雙方公司沒有透露具體的交易金額,不過,據悉被購公司的股東對這筆交易“非常非常的滿意”。
Greenplum的主營業務集中在數據倉庫和商業智能等軟件方面。EMC表示,將設立一個新的部門銷售新收購公司的軟件,并開發專用的數據倉庫硬件系統,預裝Greenplum的產品。EMC預計該交易在獲得監管機構批準后,有望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
華爾街方面指出,EMC此次進軍數據庫市場是公司CEO喬·圖斯拓展利潤增長的一次嘗試,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公司收購一些與其核心業務——存儲設備相關的業務。從存儲硬件業務向軟件整合,EMC的這個舉動與甲骨文的動作剛好相反。隨著完成對Sun的收購,甲骨文也從其傳統單一的存儲軟件業務走向“軟硬通吃”的一站式模式。原本各立山頭的兩家公司如今再次相逢,一場新的“殊死格斗”恐在所難免。
對抗甲骨文
日前,甲骨文公布了2010財年第四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第四財季甲骨文營收達95億美元(同比增長39%),凈利潤為24億美元(同比增長25%)。這是并購Sun后的首個完整財季,因此甲骨文的財報格外引人關注。甲骨文公司總裁薩夫拉·卡茲聲稱:“Sun為我們第四財季的非GAAP營業利潤貢獻了4億多美元。
顯然,卡茲對Sun的預期遠不只于此。他指出,從去年的虧損到今年的盈利,這顯示出Sun良好的向上勢頭,他希望Sun在2011財年為甲骨文公司非GAAP營業利潤貢獻15億美元,在2012財年貢獻20億美元。而在被甲骨文收購的前兩年,Sun出現了超過20億美元的虧損。自本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滅以來,Sun一直未能實現復蘇,除了硬件部門,Sun沒有任何盈利能力。
甲骨文首席執行官拉里·埃里森更詳細地指出,來自于Sun公司的存儲硬件表現不俗,這一市場表現所帶來的直接效益則是甲骨文銷售Sun系統硬件獲得的12億美元。他表示:“在數據倉庫和交易處理兩方面,Sun數據庫存儲器產品的性能均超過了IBM最快的計算機。在2010財年第四季度,一些用戶開始購買甲骨文的存儲設備。展望2011財年,數據庫存儲器的渠道銷售收入將很快達到10億美元大關。”
分析師指出,存儲市場仍十分廣闊,一直占IT消費支出的很大比例。正因為此,這一市場也開始變得擁擠,除了甲骨文加大對這一市場的重視力度,IBM等老牌科技公司也在增加對數據市場的投資。
不過,EMC與甲骨文的競逐頗為微妙。EMC新的數據倉庫部門將由GreenplumCEO比爾·庫克負責,他此前曾在Sun供職長達19年。更有意思的是,Sun聯合創始人斯科特·麥克尼利也是Greenplum的執行顧問,協助該公司進行戰略規劃和業務發展等工作。EMC發言人邁克爾·加朗特表示,麥克尼利并未從Greenplum領取薪酬,并將在這筆交易完成后繼續志愿為EMC工作。
大數據時代
在華爾街分析人士看來,EMC的收購絕不僅僅是對抗甲骨文。這正如EMC負責信息架構產品的首席運營官兼總裁帕特·基辛格(前英特爾公司CTO)所言:“數據存儲世界將發生改變。”
2010年2月,英國《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互聯網時代,數據總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據估計,2005年,人類創造了1500億G的信息量。預計今年被創造出來的信息量將達到12000億G。YouTube成立不到5年,但現在是每一分鐘便增加一部視頻。社交網站Facebook每天更新5000萬條信息,微博Twitter每天更新的數據量則達到6500萬條。IDC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也證實了數據爆炸般的增長速度——未來10年里網絡數據的產生將以每年44倍的速度增長。海量信息已經開始改變商業、政府機構、科學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可我們該如何儲存這些信息,如何查找有價值的信息?
對此,IDC的報告認為,現在大大小小的公司都需要成本較低的工具去處理這些數據,與此相應,大科技公司也日漸轉向新的架構和工具,以理解“大數據”現象。事實上,Greenplum在數據分析、商業智能方面的優勢是它吸引EMC的一個原因。帕特·基辛格發表聲明稱:“Greenplum的大規模架構及自助式消費模式,使之從現有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并成為業界向‘大數據’分析轉型的領頭羊。”他認為Greenplum市場領先的技術與EMC虛擬化私有云架構整合后,公司將為用戶面對未來的‘大數據’挑戰提供可行性解決方案。”
巨頭之間的角逐
將目光聚焦于“大數據”的不只EMC和甲骨文,微軟、IBM、惠普等也早已開始布局,它們都試圖從數據存儲、商業智能分析等方面為客戶提供一攬子服務。2009年10月,微軟完成收購數據倉庫設備提供商DATAllegro。業界普遍認為微軟此舉是將旗下數據庫產品SQLServer深度擴展到數據倉庫的水平,以便能夠為超大容量的數據提供支持。今年6月,在一年一度的商業智能大會上,微軟披露了其BI功能整合計劃的具體細節,這一計劃涉及到將更多商業智能特性整合到目前的軟件當中,其中包括了MicrosoftOffice、SharePointServer和SQLServer等。
與此同時,SAP表示正在和惠普等硬件制造商合作開發應用工具。這種應用工具將使用來自SAP的最新軟件——業務分析引擎(BusinessAnalyticEngine),SAP公司聲稱他們的設備將“憑借最新的內存訪問產品在計算領域掀起新一輪沖擊波”。
而在此前一個月,IBM也表示公司未來將發展的重點集中在關注商業分析的數據類軟件上,以實現在5年內每股盈利翻一番的目標:至2015年,公司的每股盈利達到20美元。目前“藍色巨人”的每股盈利為10美元。
IBM公司全球商業服務部門的主管索爾·貝爾曼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交易和記錄通過電子方式進行,IBM開發的軟件能幫助客戶處理隨之而來的大量數據。這類分析軟件能幫助零售商從實時銷售數據中發現銷售趨勢,幫助政府部門更容易地發現腐敗行為或火災風險等。
去年,IBM收購了一系列軟件分析公司,以增強其在業務分析產品領域的實力,并于去年7月發布了信息管理軟件的未來戰略,將業務分析市場作為今后發展的重點。當時的數據顯示,信息管理業務已經成為IBM一個利潤關鍵增長點,其軟件產業五大產品線之一的信息管理業務的年復合增長率在20%以上。
“大數據”時代滾滾而來,大科技公司為之歡迎鼓舞,因為它們已經聽見了里面“黃金”沙沙作響的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