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語學習小傳》40#
學英語必備的公共號:教書匠小夏
這個系列要寫100期
本期資料:往期資料打包大放送
正文閱讀時間:5分鐘
我小的時候被父母送去學英語,我媽一直宣稱的是中國人的英語學的都是啞巴英語,只會看不會說,所以她才會花錢送我去口語好的老師那里學。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啞巴英語這個概念。
參加工作之后,我問及很多同學自己哪一項英語實力薄弱,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會認為是口語和聽力,而且很多人也認為自己寫的是啞巴英語。
因為工作緣故,我要充當江湖郎中的角色,時不時要為英語學習者提一些學習建議,自然也就繞不開啞巴英語這個話題。可每次我多問了幾個問題之后會發現其實不是啞巴英語這么簡單。
中國同學口語不好的重要原因就是輸入太少,與其說自己是啞巴英語,不如說自己是瞎子英語。
我們先從大家都認同的前提出發來論證這個觀點。
首先,學好一門語言是需要環境的,在這個環境中,要學習的語言出現的頻率一定要高。很多留學生的經驗都表明:出國之后才是自己英語突飛猛進之時。出國與不出國的最大區別在于語言環境,如果上課、作業、日常生活中都是英文為主,那么語言提升是相對容易的事情。
但對于中國絕大多數英語學習者來說,出國的長期深造并不現實,但我們也不能回避的事實,即語言學習需要環境,所以我們只能自己構造一個語言環境。而聽說讀寫四項中構造環境最簡單也是最經濟適用的一定是閱讀,因為只要讀本和字典就可以開始了。
這并不意味著聽力來構造語言環境不可取,甚至在理想的情況下,我是非常提倡利用聽力環境來構造語言環境的,但是聽力有一個特點,即如果聽到的內容是你完全沒有任何概念的內容時,學習者根本無從下手,因為絕大多數人很難僅僅憑借聲音和字典就能拼湊出語言的意思。這也是為什么我從來不建議絕大多數英語學習者去盲聽英語材料的原因。
從語言發展的歷史上也能窺見這個觀點一二。誠然人類的語言一定是首先出現了聲音,然后通過固定的聲音來表達意思,再將多個聲音通過一定的邏輯聯系在一起,形成了語法。但只有在文字出現之后,人類才可以表達更多更復雜更抽象的思考。書寫在人類早期時代僅僅局限在統治階級,下層的奴隸只有語音,這也是他們無法進行復雜思考的原因。人類新一輪文明的出現始于印刷術,這還是同書面文字有著直接關系,當然之后出現了無線電、電視、互聯網,我預計在視頻成為主流承載介質之前,文字一直會成為人類傳承文明,思辨的最為重要的介質。
中國學生一直的錯誤觀點在于,他們認為自己的閱讀寫作都很好,只是口語和聽力有缺陷,貌似托福和雅思的官方數據也支持這個說法。
該數據是雅思官方2015年全球統計得出不同國家學生的成績平均值
從上組數據中,貌似可以推斷出中國學生的閱讀水平和世界前五的國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都是在一個數量級上的,但是口語的確相差太大。我下面來幫你break down這個事情為什么會是這樣,以及為什么到最后歸因到底還是閱讀出了問題。
首先拿分數最高的德國說事兒,我先用google搜了一些在德國學雅思的關鍵詞,搜出來一家叫做IELTS Berlin的機構,看了課表之后,你就知道全世界能和中國人一樣把雅思備考弄得出神入化的國家應該都在東亞地區,例如日本韓國。看看德國人培訓機構的雅思課表,我就笑了。
第一門課是4天強化班,早上9點到下午4點上課,包括午休。第三門課是模擬考試,還有周末強化班,還有一對一,最長的培訓課程是第二門,總共課時是20小時。夏老師當年在新東方教雅思的時候,動輒都是100多個小時的班,更不用提那種一對一超長線班級。恨不得把市面上所有雅思的官方出版物上的題目都過一遍,德國佬只用一本書,而這本書我們基本上會覺得太過于形式,而且比較簡單,就是New Insight into IELTS。一句話總結,德國佬雅思備考全看平時英語學習,考前去了解一下考試形式,找一找做題的感覺就行了,結果人家是世界第一。
我順帶也搜了法國,情況也是類似,在此就不列舉了。說個軼事,2009年我和新東方一幫雅思老師去澳大利亞培訓雅思教學,第一天上課之后,全體同仁一致表示,這些教我們雅思的老師還不如我們對于雅思了解的深刻,遂而一票同仁終日逃課開始放飛自我。總之,中國相對這些國家在雅思備考上是做足了文章。
也許我們能這樣推測,中國學生的雅思成績屬于吃藥迅速提升的部分,并非是有機生長出來的能力,而另外三項是短期內無法迅速利用備考方案迅速催熟的,尤其是寫作,短期內即便使用模板,也無法提升,應該來說是最為客觀的反應了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
說完中國學生異常高的閱讀成績之后,我們還是回頭來看看前五名國家四項成績的分布,無一例外,都是聽力分數最高。一般來說,能聽懂的,基本上也能讀懂,聽力水平的高低是一個人輸入性英語的重要指標。聽、說不分家,所以較為優秀的聽力成績的確可以影響口語成績。還是我之前的觀點再次重申,聽力是非常重要的語言輸入,一定不能忽視。
仔細看看德國的成績,這才是標準的啞巴英語。除了口語一項以外,其他三項都非常不錯。而中國人表面的癥狀是啞巴英語,其實是閱讀能力的虛高。你真要讓國人去讀Shakespeare或者The Economist而不給他們選擇題,估計很多人還是睜眼瞎。
所以如果讓我設計一個最適合中國學生英語學習路徑圖,我認為應該是閱讀作為先導,而且量級要大,可以仿照一般大學英語系每周5000字的閱讀量為標準,先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然后轉而練習聽力、寫作兩項,最后落實到口語上。如果前三項都做好了,口語就是多說就能好。如果前三項比較務虛,口語說得再多也沒有用。
總之,國人的啞巴英語的本質還是瞎子英語所造成的。讀的太少,即便讀了,也是做卷子和看文獻多,涉獵的內容的寬度和深度都不夠。
我這套理論學界有Krashen的comprehensible input的論述,但我還是想從實證的角度去證明一下,這也是我們做友鄰優課的初衷之一。以閱讀經典文章和時政新聞為入口,同時配有朗讀版本供學生跟讀模仿。
我希望能在5年之內看到一批以這樣的方式成長起來的學生。
葛旭老師的孤獨的閱讀者更是先人一步,完全用海量經典文本閱讀和思辨來順手滅掉英文。我相信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都堅信comprehensible input的作用,另一方面真是因為閱讀是最經濟實惠的英語學習方法,不需要動輒花費萬元去報一個外教口語,只需要幾本書,一顆必勝的決心,就可以開始寒門逆襲之路。
至于寫作與口語的輸出性問題,待我下面的文章詳細來講。
這個視頻是我們友鄰人的宣言
上期文章:總是有人說,你英語學得不系統
關于口語的文章:口語不好,那也要說啊
作者簡介:夏鵬,英語教師。琢磨文化聯合創始人。南京大學英語系畢業。2005年世界英語演講比賽總冠軍。現任中國英語演講國家隊總教練。長江商學院MBA,倫敦商學院客座講師,新華社特約撰稿人,CGTN英文訪談特約評論員。詠春弟子。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5/12339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