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作者:汪受傳

編輯:李邦源



兒科運脾治法及其應用


小兒時期生理功能未臻健全,脾胃易受損傷,因而歷來有謂小兒“脾常不足”。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由于各種因素造成脾胃不和,運化失健,是小兒脾胃病的重要病機。運脾法就是從脾的生理、病理特點出發,調和脾胃,扶助運化,以達到脾運則健目的的治療方法。


補脾、運脾為小兒脾胃病的兩大治療法則。兒科方劑始創人錢乙以臟腑辨證治療兒科病,他的健脾主方為益黃散。該方名為益黃,是以陳皮、丁香(木香)、青皮理氣運脾為主,加炮訶子暖胃、甘草和中,廣泛用于慢驚、吐瀉、疳證、食不消等多種病證,其立方主旨在于舒展脾氣,調和脾胃,恢復運化。認為運脾治法必須強調順脾之所喜而去其所惡,勿用壅補,毋傷正氣,以恢復脾的正常運化功能為目的。在臨床上或單用,或與補益藥配伍,為小兒厭食、積滯、疳證、泄瀉、嘔吐、腹痛等脾胃病的常用治法。我們曾以運脾法為主治療小兒脾胃病作了系統的臨床和實驗觀察,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就常用運脾四法——運脾化濕法、運脾開胃法、溫運脾陽法、理氣寬中法;補運兼施二法——益氣助運法、養胃助運法及其臨床應用介紹于下:


01

運脾化濕法

用于濕困脾土證。癥見胸悶納呆,泛惡嘔吐,脘痞腹脹,口膩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水瀉,舌苔厚膩等。濕邪由來,有外感時令之濕,有內傷生冷瓜果之濕;有脾弱失運,留滯中焦之濕。本證多見于夏令時節。脾喜燥而惡濕,濕性膩滯,濕阻中州則脾氣困遏,運化無權。治療宜取芳化之品以醒脾燥濕,恢復運化。蒼術味微苦、氣芳香而性溫燥,其性走而不守,是為要藥。其它如佩蘭、藿香、厚樸(花)、白豆蔻、半夏、扁豆、車前子等皆常用之品,方如局方不換金正氣散,若濕蘊化熱者,又當適當伍以生苡仁、黃芩、青篙、六一散等清化之藥。


病案舉例

李某,男,5歲。1984年7月21日診。


患者入夏以來身困體倦,胸悶納呆,時時泛惡,小便短赤,舌苔淡黃膩。辨證為暑濕困遏,脾陽不振,治以醒脾助運,去暑化濕。

 

處方:

蒼術10g,藿佩蘭各10g,生苡仁10g

淡竹茹6g,陳皮4g,法半夏6g

厚樸花10g,六一散10g(包煎)

 

并囑飲食清淡。服藥4劑后,胃納轉佳,苔轉薄膩。原方出入,繼服4劑痊愈。



02

運脾開胃法

用于乳食積滯證。癥見脘腹脹滿,噯氣酸餿,泛惡厭食,腹痛泄瀉,大便腐臭,夾不消化物,舌苔多垢膩。證由乳食不節,食滯中脘,積而不消形成。脾喜運而惡滯,乳食壅積,則轉運失職,升降失司。治療此證,調脾必兼和胃,宜取運脾開胃,化食消積之法,方如保和丸,藥取蒼術、山楂、雞內金、建曲、谷麥芽等。


病案舉例


魏某,女,6歲。1981年8月21日入院。


泄瀉已9天,日行4一5次。昨晚吃油炒飯1碗,夜間嘔吐,暖酸腐氣,腹服痛,輾轉反側而急診入脘。診患兒腹脹如鼓,便泄如水,夾食物殘渣,氣味腐臭。舌質淡,苔白膩,脈滑數。


證為食傷脾胃,清濁升降失常,治以運脾化食消積。藥用炒蒼術粉、焦山楂粉、雞內金粉、炮姜粉、木香粉各0.3g,為散劑調服,1日3次,并囑暫禁食。


次日,患兒腹脹、便泄減輕。第3天大便轉為日1次,質稠。住脘4天,痊愈出脘。



03

溫運脾陽法

用于脾陽不振證。癥見面?神疲,怯冷乏力,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食后飽脹,口泛清涎,大便緒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病機多因久病或素稟脾土虛寒。緣脾喜溫而惡寒,中土虛寒,陽氣不振,失于蒸騰鼓動,水谷無以腐熟轉輸。治當溫運脾陽,以驅陰寒之氣。方如附子理中丸,常用藥炮姜、肉蔻、草寇、砂仁、益智仁、附子等。

 

病案舉例

 

李某,女,5個月。1981年7月27日入院。


入脘時已泄瀉8天,發熱、惡心、嘔吐、泄瀉日20余次,稀水樣便夾奶片、粘液,味臭穢。入脘后給去暑化濕清腸劑治療,熱退而泄瀉遷延1月不愈,曾加用過純陽正氣丸、推拿,西藥復方新諾明、新稱素等治療,均無效驗,詳察患兒精神萎弱,便稀如水,夾奶片及不消化物,便前不哭鬧,小便色清。舌質淡,苔薄膩。


辨證為瀉久傷及脾陽,乃停用諸藥,轉以溫運。


處方:

炮姜3g,丁香1.5g,益智仁10g

炙訶子10g,肉桂3g,蒼白術各10g

煨木香6g


每日1劑。次日,便次有增無減,原方照服。第3日起,便次漸減,糞質日稠。守方1周,泄瀉已止,大便成堆狀,精神、食欲均佳,痊愈出脘。



04

理氣助運法

用于氣機不利證。癥見納谷呆鈍,脘腹脹滿,叩之如鼓,腹痛便秘,得瀉痛減,矢氣后脹痛亦輕。系由氣機壅滯,運行不利產生。脾喜舒而惡郁,氣機不利則水谷不運,清濁不行。治宜理氣導滯,開郁助運。方如木香檳榔丸,常用藥陳皮、木香、積殼、檳榔、丁香、萊菔子等。此法常與前列三法配合應用,取氣行則運之理。例如上述驗案,方中均佐辛香行氣之品,便寓此意。



05

益氣助運法

用于脾虛失運證。癥見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毛發不澤,精神不振,乏力易汗,易罹外感,納呆厭食,大便不化,每于食后作瀉。舌質淡、苔薄。此證常由厭食、泄瀉等病久延不愈,或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護養失宜形成。其證屬虛,當予補脾益氣,但因運化力弱,忌用壅補,純補則更礙氣機,雖補而不受。宜取補運兼施法,則補而不滯,生化有源。方如異功散加昧,即于補脾益氣之外配以行氣、開胃之品。


病案舉例


王某,男,15個月。1983年10月4日就診。


患兒面色少華,形體較瘦(體重9公斤),毛發稀黃,精神萎靡,常自汗出,進食甚少,每餐僅吃稀粥3一5匙,喜甜食,易患感冒、泄瀉,9月份先后發熱4次,大便日行1—2次,質如稀糊,夾不消化物。舌質淡、苔薄。


辨證為脾肺氣虛,運化失健,治以健脾助運,予健脾合劑(黨參10g,茯苓10g,淮山10g,陳皮4g,焦楂曲各10g,制為合劑30毫升),每服10毫升,1日3次。


藥后食欲漸增,感冒發熱減少。1月后復查,每餐能進食1兩多,面色轉潤,精神活潑,出汗大減,大便正常,體重已增至10公斤。



06

養胃助運法

用于胃陰不足證。癥見納谷呆鈍,口干多飲,夜寐不實,大便干結,尿少色黃,手足心熱。舌質紅、少津,苔少或光剝。胃陰不足患兒有素質因素,有因熱病或過食炙煿、炒香食品傷陰者。胃為陽腑,體陽而用陰,陰分不足,胃失濡潤,亦不能受納和腐熟水谷。胃陰不足治當養陰,但宜清補而不宜膩補,過用滋膩則足以礙脾。《類證治裁》曰:“治胃陰虛不饑不納,用清補,如麥冬、沙參、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于清補之外,又須略佐助運而不過于溫燥之品,如谷麥芽、山楂、香櫞皮、佛手、淮山藥之類。


 病案舉例

 

濮某某,男,5歲。1981年9月30日就診。


患兒面色萎黃,皮膚不潤,形體消瘦,(體重14.5公斤),食少飲多,大便干結,舌質紅、少津,無苔。


辨證為胃陰不足,運化失健,治以酸甘化陰,養胃助運。予養胃合劑(烏梅10g,白芍10g,石斛10g,炒麥芽10g,制為合劑30毫升),每服10毫升,1日3次。


藥后諸癥漸減。服藥1月,面色轉華,體重增加(達15公斤),食欲增進,飲水減少,大便自調。



摘自《實用醫學雜志》

1986(3)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70205/98029.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