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評片是攝影愛好者都很喜歡的一個教學內容。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學習別人的長處,同時也是寓教于樂的一個非常互動的方式。但評片并不是一個自娛自樂的全民卡拉OK娛樂,或京劇票友活動。它是有一整套嚴謹科學的評判體系與方法的。能夠從別人那里得到關于自己作品的反饋非常重要,能夠對別人的作品進行評判更為重要。只有能看懂照片,才知道如何去評。知道如何評別人,也就知道如何拍自己。不知道自己拍的好壞,也不知道別人拍的好壞,更不知道今后如何去拍,是絕大部分影友所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產生原因其實很簡單,是影友沒有自己獨立完整的作品評判標準與體系。如果在這一點上不能有所提升,就會面臨所謂的“瓶頸”,“天賦不夠”等等一系列的嚴重后果,導致數十年如一日的拍,數十年毫無長進。

評片者對別人片子進行點評的前提,必須是水平是等于,或大于照片作者。如果評片者覺得作品覺得“看不懂”,這是評片者的水平低于創作者所造成的。
“評片”的完整名字應該叫“攝影作品評判”,屬于攝影批評的范疇。批評在這里不是誰犯了錯誤被訓斥的意思,而是評定,評價的含義。專業從事攝影批評的人叫“攝影批評家”。影評人本身需要具備非常高的修養,學識以及專業知識。批評的存在,能夠引導整個行業往良性、健康、積極的方向上發展。中國攝影現狀,沙龍攝影盛行,當代藝術拙略模仿等等諸多現象,都是和中國缺乏優秀的影評人有直接關系的。影評人屬于攝影行業的精英,良心,和稀缺資源。

眼下最盛行的各種評片,基本是在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千聊平臺等等這樣的公眾平臺上進行。我整體縱觀了一下,基本都是停留在“作品描述”階段中的“技術描述”部分。這種最多只能說是一個“照相技術評判”,而基本沒有進入攝影本質來進行評定,更沒有進入創作觀點的社會評判。這種現象除去拍攝者的“作品”水平確實不咋樣之外,更多的是評片者本身的素養不夠,無師自通地給影友隨便一說一樂。這種評片,聽一萬年,也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并有效指導今后的實踐。

照相是用相機記錄,攝影是圖片的文學。評片如何評,其實既不神秘,也不高深。“讀后感”這種東西,我們從小就學習這種寫作方式。評片其實就是針對圖片的“讀后感”。其觀點方法,也和語文上的方式差不多。我們針對一篇文章進行評價的時候,會從作者的創作立意、社會觀點、時代背景、作者背景、文章線索、文章結構,然后到修辭手法,遣詞造句,最后再到字體工整和卷面整潔,進行綜合打分。攝影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如果僅僅是只針對技術來進行評判,相當于你的這篇讀后感,只說了作者某個字詞不錯,某個成語用的好,某個字的一筆一劃寫的如何。如果僅僅是這樣,你所寫出來的這篇讀后感,肯定是不及格的。

完整的攝影作品評判,應至少包括如下部分:

1、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原始語境(作者是從什么地方基于什么樣的動機,而采用了什么樣的視覺角度與方法,拍回了這張作品),和照片的內語境(畫面內的符號與元素,構成了什么關系,說明了畫面內的什么,和畫面外的什么)?
2、作品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不管拍的是風光,人文,還是其他,最終都是人與自然,人與物,和人與人的關系。你對作者的這種觀點所持的態度是認可,贊賞,還是否定?
3、作者的創作過程是怎樣的?這點一般需要作者在拍攝自述中描述。以及這個作品的創作過程,是簡單的,容易的,深刻的,還是艱難的?
4、作品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如何?是否完整講述完了一個事件?枝葉是否豐滿?能否拍組照與系列,也是攝影愛好者能力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所謂組照或系列,不是一堆照片的簡單堆砌羅列。而是按照既定提綱,按照統一的攝影語言拍攝的,具有相同形式感的系列圖片。簡單地說就是一組照片從內容上,說的是同一件事的不同時間或不同維度。從形式上,都是一個模子里摳出來的。比如不能黑白彩色混搭這種,更不能雷同的照片不斷重復。
5、作者的一貫拍攝歷程是怎樣的?這幅作品在他的所有作品中處于怎么樣的價值與地位?在當下的整個攝影生態環境里,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該作品是創造性的,還是模仿性的,還是非常陳舊的?其結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6、這個作品是什么性質的影像?是審美的,還是描述的,還是解釋的,理論的,或是倫理的?按照其相應的屬性標準,這幅作品處于什么樣的一個水平?和這個作品類似的,都有哪些作品可以進行對比或參考?結論如何?
7、具體到每一幅具體作品,主題是否突出?是否一眼就能傳遞相應的視覺信息?主體是否明確?陪體是否得當和簡潔?興趣中心是否明確?
8、單幅作品的攝影語言應用與技術水平如何?包括視角,焦距,空間關系,瞬間把握,色彩關系,對焦、景深、曝光、影調,構圖等,是否應用精準,并符合所拍攝的主題、思想與情感?
9、該作品在攝影語言,攝影技術,價值與審美取向上,是突破,傳承,沿襲,還是反動?
10、作品的后期修整與沖印水平。是精美細膩,還是失真,質量低劣?
11、所以,綜合評判,你對這幅作品的評價是什么?

對一個真正的攝影作品的評判,一定是結合時代,結合作者,結合技術與結合歷史所作出的。

對于影友們的純粹針對技術操作的練習,就是第8項所述,則可以具體解析為:

1、該作品是照相,糖水,還是攝影?
2、視角:平視?鄙視?還是仰視?
3、焦距:是表達作者是旁觀者(長焦),還是參與者(廣角)?
4、空間:是復雜多變的大縱深空間,還是壓縮在一起的剝離空間?
5、瞬間:是高速快門表現的動態凝固,還是慢速快門的時間流逝?
6、色彩:整體作品的色彩基調是和諧(同類色和諧,類似色和諧,消色和諧),還是對比(色相對比,純度對比,彩度對比,冷暖對比,補色對比)?
7、對焦:是否精準無誤,或是虛化合理?是否持機穩定?
8、景深:是否該實則實,該虛則虛?是否控制精準,還是拖泥帶水?
9、曝光是否在技術控制范圍之內?無高光或低光溢出,還是故意追求溢出?作品是高調,低調,還是中間調?是否符合情感訴求?
10、影調:是硬調,軟調,還是中間調?是否符合作品的整體創作思路與情感表達?
11、構圖:開放式還是封閉式?是否應用合理?如采用傳統古典式構圖,是否符合畫面的點線面,重心平衡,畫面均衡?
12、畫面的橫平豎直如何?
13、所有上述這些,是否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共同推動主題與情感,還是互相沖突矛盾?
14、所以,從單純技術角度,你對這幅作品的完整評價是?

上述兩個提綱,列出來給大家做參考,可以舉一反三。作為評片者可以按照這個思路來嘗試進行作品評片,作為聽評片者,也可根據這個提綱,知道給你評片者的水平,到底如何,和是否打算采用其意見建議。

在評片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發圖的胡發,評圖的亂評。經常有人把一堆半成品片子發上來,讓老師挨個評,或給從中挑。這是個非常惡劣的行為與習慣。首先是自己要尊重自己作品。你都不看自己拍的,指望別人誰會看?其次是,自己不會挑片子,就永遠不會拍片子。反思與總結,是任何學習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哪天當你看片選片的時間,遠遠多于你拍片的時間,大概是4-5倍的關系開始,你拍的片子就比較靠譜了。攝影是人的觀察思考過程,不是盲目亂摁的過程。“快樂攝影”這種情況,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另外要補充的一句就是,評片中總是聽到有人說:“如果你當時拍這個,再往左往右一點就好了”這種,基本就是廢話。攝影沒有找后賬的。和,別有事沒事上來先裁片子。不管拍照還是攝影,只有一次構圖機會。指望裁剪讓照片好起來的,只能說明構圖不到位。這點如果不改,到死也就拍這樣了。

我是王騫,是個攝影老師,也是攝影愛好者。歡迎大家掃碼加我個人微信,切磋,指正!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70210/100310.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