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林鑫丨知乎
這可能跟情感壓抑有關,我來談談具體原因。
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能從來訪者表達情緒的特點來了解他/她的狀況。有些來訪者一邊哭一邊急于把眼淚擦干,努力抑制情感的浮現并連聲說“很抱歉”,或者馬上露出燦爛的笑容試圖掩飾悲傷,這些言行提示著這可能是一個情感壓抑的人。有些來訪者難得有情感的浮現,他們會將情感壓抑得很深,甚至都不太能區分細膩的情感了。這些人總是顯得理智和客觀,但情感的缺乏卻令他們的生活缺少了色彩。對于這些來訪者來說,鼓勵情感的體驗與表達是可以考慮的途徑,所以都問問“你的感受是什么?”之類的問題,會有助于他們的心理康復。
由于文化的要求,人類普遍是情感壓抑的,生長在艱苦地區的男性尤其如此。很多成年男性,當看到女人或小孩哭泣時,不但沒有同情,反而會以嘲諷的態度批評她們的脆弱。當然,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身。這些人如果看到電視節目中的情感場面(往往是脆弱的情景),也許會馬上換臺,并斥之為無聊或煽情。因為當那些脆弱的情感呈現時,會喚起他們的焦慮,而逃避永遠是人面對焦慮時的習慣反應。
脆弱的情感會讓人焦慮,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它是如何形成的呢?這不免又要扯到父母或家庭了(看來做父母真的不容易)。情感壓抑的父母必然會制造出情感壓抑的孩子。對于這些家庭來說,能壓抑情感是一種優點(比如堅強),而表達脆弱則是可恥的。當父母威脅孩子說“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這么大的孩子還哭,還要不要臉了”,孩子肯定會逐漸的收斂脆弱,直到認同了父母情感壓抑的心理功能。所以這些孩子對于脆弱的情感習得了“這是無能的或可恥的”信念,是這種信念阻礙了情感的表達。在有些家庭里,悲傷、擔心、恐懼等情感無法公開談論,家庭不但不是一個情緒支持系統,反而是一個情感壓抑的場所。所有的負面情感只能靠自己去消化,所以這些人很難向別人敞開心扉。這些家庭也許會充滿著表面上的歡聲笑語,但其實內心里彼此都覺得很假,假到讓其中某個成員出現了抑郁癥或自殺。
但人的情感是需要尋求表達的,言語表達的路徑不通的話,那么便只能靠行動來表達了。有太多自殺者寧愿殺死自己,也不愿意去談論悲傷或絕望。在對自殺者的心理干預中,重要的不是勸解自殺者不要自殺,或者以“你要相信父母是愛你的”之類的話試圖安撫對方,重要是去與自殺者談論內心的絕望與深層的悲傷。如果這些深層的情感能被用言語談出來并得到充分的理解之后,也許會失去付諸行動的能量。
煽情類節目廣泛存在的原因可能來源于人類對情感表達的需求,當看到別人呈現脆弱時,觀眾的脆弱也得到了間接的表達。所以問題不在于這些節目本身,而是你自身對情感表露的焦慮。一個不善于表露情感的人,是缺少穿透力的,無法讓人發自內心的信服他。喜怒不形于色,只適用于某些場合或某些人物(政治家),生活中如果你總是如此,你會離別人越來越遠。所以,不妨鼓起勇氣去看看這些煽情類節目,重新培養對情感表露的承受能力。在我看來,這些節目一個很大的好處是:它確實能讓人與情感走得更近。

本文由 俞林鑫 授權壹心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li/20161107/4240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