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去世后,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著述有《祖庵詩集》等。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譚延闿為介紹人。

譚延闿與宋美齡都是20世紀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譚延闿本可以與風華絕代的宋美齡結為連理,走人婚姻的殿堂,但為了妻子臨終的一句遺言,婚姻的紅地毯終為他人鋪設,卻也與宋美齡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不作夫妻作兄妹
譚延闿父親譚鐘麟做過兩廣總督、吏部尚書等要職,妻妾眾多,除元配陳夫人外,還有顏夫人、李夫人等四位側室。譚延間的母親李太夫人是譚鐘麟的小老婆,她雖然生有三個兒子,但在封建禮制下,她長期未取得與其夫同桌而食的權利,吃飯時只能站著用餐。母親常對他說:你們兄弟要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將來做番大事業,做個大人物,才算是爭光爭氣,那我在譚家雖然吃苦也感到安慰了。這對年幼的譚延闿刺激很大,吃飯時往往伴母而食,對母親李太夫人晨昏定省,十分孝敬,并發誓要勤奮學習,為母爭光。13歲時,他就考中了秀才,22歲,他考中舉人,24歲在全國統考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獲中會元,在殿試中,以二甲第35名獲得進士。譚延閻少年及第,光耀了譚家門媚,譚鐘麟才向全家宣布:“李氏夫人可以人正廳就座用膳。”顯然,這是“母以子貴”,譚鐘麟才放寬了宗法儀范的尺度。但在譚延間的心里卻留下了重大的陰影。譚延閣的結發妻子方榕卿,是江西布政使方汝翼的女兒,兩家本為世交。1895年3月3日,譚延闿與方榕卿在南昌結婚,9月,譚延闿攜新婚妻子從長沙前往廣州與父母一起居住。方夫人溫柔賢德,孝敬公婆,體貼丈夫,使譚延闿得以奮力功名。28歲時,譚延闿就被推薦為湖南省諧議局議長,31歲時就當上了湖南省都督。人民國后,譚延闿囑咐妻子,侍奉母親李老夫人,頤養滬濱,教育孩子專心讀書。譚延闿與方夫人共生育子女6人,由于譚延闿躋身政壇,無暇照顧子女,撫育子女的重任就落在了方夫人身上。她與丈夫聚少離多,但是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不管是丈夫高居政壇,還是被逐下野,她都一如既往地站在丈夫一邊。他們相處得最多的時間是在譚延闿第一次督湘失敗以后,譚延闿在上海家中。1916年,譚母病重,譚延闿剛剛獲得第二次督湘的機會,方夫人沒有把這一消息告訴遠在長沙的譚延闿,自己衣不解帶地晝夜守在婆婆的病床前,極盡做兒媳的孝心,但是,婆婆還是因病重不治而亡,她只好把這一不幸的消息告訴自己的丈夫。1918年6月,譚延閣的妻子身染重病,此時,譚延闿正做著第三次督湘的準備,正在湘南集結力量,準備驅逐湖南督軍張繼堯,為了不分散丈夫的精力,方夫人要家人不要把她生病的消息告訴丈夫。不久,方夫人在上海病逝,家人直到這年冬天才把這個消息告訴他。方夫人臨終之前,曾托人轉告譚延闿,希望他不要再娶第二個夫人,好好地養育他們的子女。譚延闿在零陵軍中悲痛欲絕,發誓終生不再續娶。為了表示對方夫人的深切懷念,一向注重美食的譚延闿竟在軍中吃了100天的蔬菜。1920年,譚延闿因受趙恒惕的逼迫,第三次督湘失敗,離湘之前,他得知夫人靈樞正由人護送從上海經水路回湘安葬,請求趙恒惕允許他暫緩幾日離湘,以便料理完夫人的喪事,但未得到趙恒惕的同意。當譚延周乘坐的輪船在城陵磯附近與運送方氏靈樞的輪船相遇時,譚的秘書呂芬籌害怕譚延闿觸景傷情,只自己借故前往祭奠了一番,沒有把這件事告訴譚延闿。譚延闿后來每想到這件事,都會悲從中來。因此,譚延闿在每年的3月3日,即他與方夫人的結婚紀念日,都要作一首詩來紀念她。
譚延闿被逐出湖南后,賦閑上海,他檢討自己三次督湘的經驗教訓,認識到只有投奔孫中山,才有前途。在孫中山危難之際,譚延闿率領湘軍,全力扶持,在石龍、石灘前線,與叛軍陳炯明展開血戰,使孫大為感激,孫中山對譚延闿信任有加,先后任命他為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內政部長、建設部長等要職。譚延闿妻子死時,他只有40歲,但他既不尋花問柳,也不續娶繼室。當時宋美齡已從美國留學歸國,孫中山有意將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闿,宋家也很滿意,譚延闿進退兩難,既怕辜負了孫中山的好意,得罪了宋家,又想到自己曾發誓不再續弦。如果娶了宋美齡為妻,怎么對得起自己死去的夫人?何況宋美齡貌美如花,英氣勃發,受過良好的西式教育。如果讓她嫁給自己這樣一個生性古板、文氣十足的中年人做繼室,豈不委屈了?譚延闿一想到自己的母親曾經受過的委屈,心里就痛苦不已。譚延闿左思右想,突然心生一計,他備了一份厚禮來到宋家,一進門就給宋老太太叩了三個響頭,拜她作干娘,接著又認宋美齡為干妹妹。宋老太太有了這么一個干兒子不知有多高興呀!早就忘了婚姻之事,宋美齡深受感動,更加敬佩譚延闿,孫中山這時當然也就無話可說了。
為“干妹妹”做媒
譚延闿雖然與宋美齡未能成為夫妻,但這位干哥哥對宋美齡卻關懷備至。宋美齡深受西方文化的教育,自然缺乏那種中國傳統女性“大家閨秀”的風范,也沒有那種“男女授受不親”的陳腐觀念,她生性好動,特別愛好騎馬,經常向善于馬術的干哥哥請教,譚延闿也悉心地指導這位淘氣好勝的干妹妹。廣州國民政府時期,宋美齡曾在葉挺處見到一匹好馬,鬧著要騎,葉挺告訴她,馬剛購來,性子烈,還近不得人,宋三小姐很不服氣,硬要試試,果然一走過去,馬便狂暴踢人,不能靠近。宋美齡當時只得作罷,卻丟下一句話:我喚我阿哥來,非騎上這馬不可。這“阿哥”,不是指宋子文,而是指她的干哥哥譚延闿,兩個人婚事不成后,認了干兄妹,關系好得不得了。果然,第二天譚延闿就陪著干妹妹來了,他走上去,那馬居然不踢他,老老實實,任他在耳邊輕言細語,譚延闿撫之拍之,慢慢說了一陣,說:行了。就招呼宋美齡過去,扶她上馬,要她只管跑,宋美齡策馬馳騁,馬居然十分聽話,再沒有一點脾氣,把葉挺看傻了眼。宋美齡對這位干哥哥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孫中山沒能促成譚、宋婚事,這使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歡喜非常,于是,他乘著向孫中山匯報軍校情況的機會,提出請總統關心部下生活。孫中山是明眼人,聽完蔣介石所說的話,就知道蔣介石想娶的是宋美齡。在托宋慶齡不成后,孫中山自己給岳母寫信,要她征求宋美齡自己的意見。宋美齡推托自己的年紀尚小,婚事以后再說。蔣介石自從在上海福樂利醫院門前看了宋美齡一眼后,只要一有閑暇,他就去找宋美齡,又是送花,又是送求愛信,又是送美味佳肴,又是送衣服寶石。可是宋家諸人除了大姐宋靄齡贊成外,其他人都極力反對,宋美齡只好求助于譚延闿這位“畏三哥”,去做她家里人的工作。譚延闿在干妹妹的一再哀求下,首先去做宋老太太的思想工作。宋老太太對蔣介石沒有什么好感。但是,她對譚延闿這個國民政府主席的干兒子卻十分滿意。譚延闿見到宋老太太,大肆夸贊蔣介石年輕有為,是中國未來的希望,以前的不良習慣也改了許多,現在一心一意地只愛小妹一人,希望干娘能夠成全他們。宋老太太開始并不松口,但經過譚延闿無數次的思想工作后,她終于做了一些讓步。但她要譚延闿向蔣介石傳達她的兩個成婚條件:一是蔣介石必須要斷絕與其他女人的婚姻關系,只能與她女兒一人結婚,保證愛她女兒一人;二是要受洗入教,因為宋家是一個基督教徒之家。譚延闿向蔣介石轉達了宋老太太的兩個條件,蔣介石滿心歡喜,當即表示答應她的要求。宋老太太有所松動后,當時宋家還有兩人極力反對這樁婚事。一個是宋慶齡,她是反對小妹與蔣介石結婚態度最堅決的人,不過這時候,她因為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憤而前往蘇聯,不在國內。二是宋子文,他也極力反對宋美齡與蔣介石結婚。為了做通他的思想工作,這次由大姐宋靄齡出面,請譚延闿再次出馬去當說客。宋子文因才識過人,鋒芒外露,早期初登廣東政壇時,不免為國民黨元老派所忌,不被時人重視,宋子文懷才不遇,頗感苦悶。獨譚延闿慧眼識俊才,力排眾議,從多方面加以提攜照拂,宋子文在廣東的境遇從此開始好轉。有此一段恩緣,宋子文視譚延闿為恩師,并相互引為知己。宋有所求,譚無不照準;譚有所言,宋無不聽從。因蔣宋婚姻擱淺,譚受靄齡、美齡姐妹所托,與宋子文單獨面談。經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蔣宋聯姻,而且應允去日本,幫助美齡說服宋母。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和宋美齡在上海的大華飯店舉行了盛大的結婚儀式,譚延闿作為蔣、宋聯姻的介紹人出席了這次盛會。
為“干哥哥”選婿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譚延闿是主要功臣。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后,重新上臺,不僅恢復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職務,而且還兼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譚延闿任國民政府主席,兩人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有了更深的交往。全國“統一告成”后,國民政府重新改組,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改任行政院長。兩人在工作上和私下里交往更加頻繁。譚延閻的三女兒譚祥,有時便隨譚去蔣家。譚祥又名曼怡,聰明伶俐,年輕貌美,是宋美齡在美國留學時的同學,當過南京陸軍子弟學校教員。譚輩分小嘴巴甜,甚得蔣介石夫婦喜愛,譚延闿“經常到蔣官邸漫談,每來必須攜曼怡同行”。
1930年9月,譚延闿突發腦溢血,在病中他囑咐淚眼朦朧的干妹妹宋美齡在青年軍官中為他的三女兒譚祥擇夫。譚死時剛好50出頭,宋美齡為干哥哥的英年早逝痛哭流涕,發誓要不負干哥哥的臨終重托。她在英雄配美人的原則下,著手為譚祥物色夫婿。在當時年輕將領中,以陳誠和胡宗南最為出色,而陳誠比胡宗南小兩歲,此時的軍功、地位以及政治見解都比胡為優,宋美齡與蔣介石一商議,決定選擇陳誠做干哥哥的女婿。蔣氏夫婦找來譚祥,征詢她的意見。譚問:“現居何職?”宋美齡答道:“軍長。”譚祥又問:“是哪一軍?”蔣介石答道:“十八軍。”譚祥表示同意。
這時陳誠與原配吳舜蓮雖沒有完全破裂,但已沒有感情,而與上海勞動大學的陳德爵有了一定的感情,但是沒有結婚。1930年12月,陳誠從日本參觀秋操回國后,蔣介石和宋美齡便向陳誠正式提起了這樁婚事。為使婚事順利,并要陳誠解除和吳舜蓮的婚約,斷絕與其他女人的交往。
1931年春的一天,蔣介石與宋美齡特地安排陳誠與譚祥同乘一輛去上海的火車。蔣派隨從副官找來了陳誠,問他原配離婚手續是否辦妥。陳誠回答已辦好。蔣介石就介紹他與譚祥見面。指著陳誠說:“這是百戰百勝的陳誠將軍。”又指著譚祥說:“這是新從美國留學回國的譚小姐。”其實譚祥與陳誠在武原已經認識。自此以后,雙方情投意合,很快建立了戀愛關系,這時陳誠雖忙于在江西打內戰,雙方難得見面,但書信往還,使兩顆愛慕之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1931年9月初,他倆商定雙十節在南京結婚。
譚祥嫁給陳誠,條件是正娶,可陳誠是有婦之夫,雖然陳誠說和吳舜蓮已解除婚姻,但若沒個正式手續,譚祥總覺得不放心,依法也說不過去,為防日后出現不必要的麻煩,還是先把該辦好的事辦好再說。譚祥對陳誠說:“你和她總得有個手續吧!可否給我看看。沒有這個手續,我們的婚期只好推遲,再等一等吧。”幾句話,急得陳誠團團轉,他可不想自己美好的婚姻因此化為泡影。于是連忙給在江西十八軍軍部的吳舜蓮的哥哥吳子漪打電話,要他趕快到南京,為他辦好與其妹的離婚手續。
吳子漪是陳誠在浙江省立第十一師范時的同班同學,而且又一直得到陳誠的關照,隨陳誠的升遷而官越做越大,由團軍需主任、師軍需處長升到軍軍需處長,一直占據著美差肥缺,陳誠可說是他的衣食父母,他又怎么敢得罪他呢。他也知道陳誠與妹妹的婚姻早已名存實亡,而妹妹又不能生育,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觀念下,隨著陳誠地位的不斷升高,他們的婚姻破裂已是不可避免,何不做個順水人情,讓陳誠感激自己呢,這樣日后還可從陳誠那里撈到一些好處。因此,到南京后,他爽快地答應回青田老家,勸妹妹與陳誠離婚。陳誠又另托吳家的親戚,讓當地德高望重的杜志遠幫忙,終于使吳舜蓮同意了辦離婚手續,條件是“生不能同裳,死后必須同穴”。吳舜蓮不識字,便由吳子漪代寫了一張離婚協議書,又由吳子漪代為簽名蓋章。這些手續辦完后,譚祥又要見吳子漪,在吳當面保證以后不出問題后,譚才放心。
陳誠和譚祥正式確定婚期后,不料“九一八”事變突然發生,日軍侵人東北,陳誠身為軍人,乃決定推遲婚期。但“九一八”事變只是局部沖突,因而陳、譚于1932年元旦在上海結婚,宋美齡作為雙方介紹人,介紹了他們的戀愛情況,男方由杜志遠主婚,女方由譚延閻的弟弟譚澤閻主婚,證婚人為蔣介石。婚禮熱烈而隆重。
陳誠與譚祥結婚后,吳舜蓮仍舊住在陳誠在青田高市的家里,照常侍奉陳的母親,陳的母親也仍將吳當兒媳看待,常說:“舜蓮孝順”。街坊鄰里也仍把吳舜蓮當成陳家媳婦。譚祥很重視名正言順的名聲,對于吳舜蓮仍以陳家媳婦的名義和陳誠的母親住在一起不怎么滿意,就慫恿丈夫陳誠帶她回青田老家,并將陳母接到南京,和她一起住。對于吳舜蓮,陳、譚二人商定在青田縣城給她蓋一座洋房,讓她離開高市陳家。
1935年4月,陳誠與譚祥以及他的弟弟陳敬修、弟媳莊秀慎一同回高市老家。到高市陳家后,譚祥雍容大方,和藹可親,鄰里親友都夸陳誠娶了個好媳婦,陳誠母親也很滿意,吳舜蓮更自嘆不如。過后,陳誠將母親接到了南京,與他們住在一起,吳舜蓮也離開了高市陳家,住進了陳、譚給她在青田縣城所蓋的小洋樓。譚祥正式取得了在陳家女主人的地位。
后來陳誠扶搖直上,成為蔣介石的“三鼎甲”之一,并榮任臺灣國民政府副總統之職,除了陳誠個人的軍事才干外,與蔣介石、宋美齡親自選定的這樁政治婚姻也不無關系。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029/1823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