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祖國風光(2039)陽關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走進甘肅(四)—— <wbr>陽關


點開《陽關三疊》的古琴曲,不意并非王維詩中的離愁別緒,也不現“西出陽關”的荒涼蕭瑟,倒是倍感清雅淡恬,與世無爭。當然也許是古琴本身的特性吧,我聽“巍巍乎志在山高,洋洋乎志在流水”時也有相似的心境,也許正是“曲高和寡,知音難覓”罷,世外高人總是孤獨的。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而隱士們則很另類地詮釋了一把,就是找個沒人的地方躲起來。老子因“周室衰微”而“西出函谷關”避世,而當年的“天下雄關”函谷關,相比近百年后漢武帝所置的陽關,也只能算是在“中原”了。陽關無故人,真是不怕有人認出自己了。

當天的天氣并非旅游的好天氣,因為刮起了當地常見的沙塵暴。(也許在當地人眼里算不得沙塵暴,只夠得上揚沙)

然而也許沙塵暴天氣更能烘托觀瞻陽關的心情。

走進甘肅(四)—— <wbr>陽關


漢代起,步出陽關便是踏出了國門,遠離了故土,走上了生死兩茫茫的戈壁灘,走上了經商的絲綢之路。等著你的也許是金珠寶玉的致富捷徑,也許是埋骨他鄉的不歸之路。

于是眼望前程的滾滾煙塵,心中忐忑地念著自己無法預知的命運,想到這些,你會忽然想到敦煌莫高窟佛洞開鑿的意義所在,即為這些“前路無故人”的旅客博取一些片刻的心靈的安寧和依靠。于是你可以理解莫高窟貴為四大石窟之首,卻幾乎都是民間捐資修建的;也可以想見莫高窟中佛像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是出于僧侶和工匠們的怎樣的虔誠之心。

陽關故址如今遺留下來的只有一個孤高的烽燧臺,下部已經被黃沙掩埋,看不出以往的風景。

遺址邊有一片戈壁的生命之源,綠洲,據說漢武帝置玉門陽關的戰略目的,便是要扼守水源。戰爭是殘酷的,扼守了水源,匈奴人便會在綿延百里的戈壁灘上不攻自破,無怪自武帝以來不斷有匈奴投降漢庭,最終被同化在了漢民族的大熔爐里。強大的草原游牧民族最終分崩離析,退出了歷史舞臺。也許我們身邊的很多人,也許就是我們自己,便是匈奴的后裔,血管里還流著游牧民族的血。而當年正以這種切斷水源的殘酷方式相互角力......

以上便是面對陽關故址,實則就是一個小土包的胡思亂想了。

當然陽關景區還不止有這些,因為并不是每個來到此地都能因景起興,文藝青年一把的。倒是抱怨長途跋涉,風塵仆仆還花了不少錢來看這么個土包實在不值者居多。

其實陽關景區的主體部分是一個現代建筑群,或者說現代人建造的仿古建筑群,據說建成也就一、兩年時間。

走進甘肅(四)—— <wbr>陽關

整個景區票價50元,大門入口處有身著漢服的導游MM為游客講解。當被問及她是哪里人時,答案出乎預料:“當地人”很肯定的回答。“本地”=“陽關”嗎?“陽關”該當是一個軍事要塞,沒有原住居民的吧,也許導游MM是敦煌人?...

景區的建筑群其實是憑想象修建的古時陽關的模樣,以便不愿只看“土包”的游客不至于太過失落,建筑群城墻高聳,飛虎,飛豹,飛彪,彩旗獵獵飄動,“城”中有兵營,民舍(軍人家屬住的?),以及一些體現當時風俗,民情,商事的博物館,比如軍防博物館,絲綢之路博物館,陶器博物館等。步入城門,迎面一尊高大的雕像,張騫出塞 ... 哦,不對,是張騫回朝 —— 為“歡迎”游客,張騫的朝向選擇了東,而非面向“西域”。

西漢歷史上,有兩個人的名字和西域是分不開的。一個就是張騫,他一開始出使西域尋訪大月氏是為軍事目的,希望能與大月氏和漢朝軍隊東西兩面夾擊匈奴人。然而他羈留匈奴屬地十余年再度輾轉找到大月氏時,大月氏已忘卻愁恨,選擇經商。電視劇《漢武帝》里有句臺詞自月氏人口中說出令人印象深刻:“今后征服世界的是商隊,不是軍隊!”這話從今天看來真是先知啊!不知張騫聽了是不是也感到震聾發聵呢?

也正是漢武帝擊潰匈奴,控制河西后,絲綢之路才成了舉世聞名,聯絡東西方的紐帶和商業之路,才有了敦煌的繁華。

而張騫在這個歷史時期,與西域各國結盟,了解西部風土人情,促進商貿和互相了解,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而另一位,則是“投筆從戎”的班超(東漢),此公初起家貧,為官府抄寫文書度日,每日揮毫畢,常嘆:“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博介子,張騫之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閑乎?”榜樣的力量無窮啊!可見張騫在西域經營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

在陽關故址上,雕張騫像,還是很合適宜的。


走進甘肅(四)—— <wbr>陽關

于是依次參觀景區里的博物館,看著實物,想象故舊時景象,有時空交錯之惑,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別較真,非專業人士),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于我們來說發生在我們2000年前的事,可能是在另一個空間與我們的空間平行上演?(以上為一個對量子物理學只聞其名不解其意人的臆想)

走到景區兩面的盡頭有一室盡為漢時裝飾,右手邊有一身穿紫袍漢冠的蠟像...等等,不是蠟像,是真人!

只聽得導游MM在介紹,“出了陽關就等于出國,外國客商或漢朝人在陽關進出,都須持‘通關文碟’”(就是《西游記》里唐僧拿的厚厚的一本,小時候甚為不解這是干嗎用的,長大的才知道是護照+簽證)在此蓋章通關,故陽關在古代也有海關‘稱陸關為妥’或者邊檢的作用,那位著漢服的坐著的“蠟像”,哦不,真人老兄,正是在扮演那海關公務員的形象。

導游MM將我們帶領至“海關官員”處讓我們每人在他面前的桌案上取一頁仿古的紙箋,說“海關官員”會為我們蓋上大印,這樣我們就有了一次漢代通關的經驗,那蓋章的文碟也就成了旅游紀念品。只見那“官員”已經舉起了大印,只待蓋章,但游客們卻紛紛表示淡定,放棄接受這份“大禮”。

我注意到導游MM一邊收拾散亂的紙箋,一邊不解和幽怨地喃喃著,仿佛不能相信如此匠心籌劃的旅游項目便這樣被蔑視,孰之過?她的漢服裙裾在夾塵混沙的西風中揚起,身影顯得有些悲涼(至少我是這么覺得)。

此刻,我的心中感到一絲不安,甚至感覺有些殘忍。

試想在方圓百多公里的無人區,大漠,快要干涸的綠洲旁,有一座專門為游客而生的建筑群建起,雖不能說氣勢磅礴,總也有些雄渾景象。多少也能讓人追思懷古,憑吊兩漢盛世吧。固然門票及舟車勞頓是游客們需要付出的,但其實景區的價值卻不能單以金錢衡量。在嘲諷景點鄙陋或是人工雕琢的同時,我們是否該自問自己,自己文化底蘊的淺薄和不能推己及人感受他人的匠心獨具?

人總是需要被關懷的。有時候關懷是物質的,有時候是精神的或人文的。很多時刻對別人工作的認可便是人文關懷了。

總之,導游MM帶著郁郁的心緒為我們導覽了余下的行程(好吧,也許是我多慮了)。

也許是我心有戚戚,便在景區內設的書店買了一本介紹莫高窟的書,那賣書的姑娘心情雀躍地給我介紹書的作者及該書的概要,當然了也會推薦其他書目給我。“人之常情嘛”,要體諒她們是在大漠中守望著,遠比我們這些都市人渴望交流,熱情和認可。

走進甘肅(四)—— <wbr>陽關

從莫高窟到陽關,我們見識了絲綢古道上虔誠朝佛的宗教盛況和邊陲要塞中守望千年的兩漢烽燧,同時也感受了商業包裝帶來的扭曲,不真實和帶給我們和她們(指當地旅游業的服務者們)的迷妄和困惑。

在這個商業的年代,一個人或一件事甚至一個地域成功與否是要用是否有商業利潤來衡量的,這本無所謂對錯,只是是否是最好的方式?

客觀來說,商業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給傳統農業經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者提供了另一個機緣,讓許多人見識到了另一片天空。然而商業社會又是弱肉強食的,永不同情失敗者的競爭領域。自市場開放以來,我國始有“下海”之稱,到如今已超過30年。這30年里國內貧富差距逐漸拉大,財富的分配也在地域上有顯著的不均。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對商業的嗅覺,對市場的理解,對風險的估計也呈現了貧富之分。如果說沿海發達地區的大眾已經在商業汪洋中披波斬浪的話,西部(西北)內陸的群眾(特別是傳統農業區)還只能是在浴盆里玩水。然而,商業競爭是不會同情弱者的,這種商業水準的不對稱,將導致“初學者”輸得體無完膚。

對旅游業(應該也算是商業的一個分枝吧)來說,其依托的主體正是分布于全國各地的旅游資源。然而和商業不同的是,旅游資源在全國分布并非沿海>內陸的,甚至有越往西部旅游資源越豐富的趨勢。

在商業大環境越落后的地區,人們越希望能最大化的利用資源,比如山西的煤,內蒙古的草原,云南的原始森林...旅游資源也不例外,九溝剛興起時慘被游客踐踏破壞就是很著名的例子。

旅游資源是否能開發?怎么開發?她的環境承載能力怎么樣?贏利點在哪里?目標客戶群是誰?

另外對游客來說,我們去一個景點應具備什么素質?帶著什么樣的情懷去欣賞?我們要留下什么,帶走什么?希有人思考。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旅游資源大國,在那些商業意識剛剛萌發的地區,旅游資源的生死有時就在人們的一念之間,而且是不可逆轉的。

在我的理想國中,陽關不需要修飾,即便是一個孤高的烽燧臺,便可引發我所有對邊塞崢嶸歲月和絲綢商貿繁華的悠然神往了。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70204/97874.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