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餃子有多種不同的名字。湯中牢丸、交子、餃兒、餃餌、角子、角兒、扁食、蒸餑餑。195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唐代初期墓葬中出土的餃子則形如月牙,長約5厘米,中寬1.5厘米,餃子皮為小麥面粉所制。
一、歷史上的餃子
《夢粱錄》所記南宋朝廷皇帝壽宴“凡御宴至第三盞方進下酒咸鼓,雙下駝峰角子”,元代宮廷食書《飲膳正要》卷一《聚珍異撰》記載有“水晶角兒、撇列角兒、蒔蘿角兒”,這里的“餃兒”、“角子”指的都是餃子。
清人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也說“北方俗語,凡餌之屬,水餃、鍋貼之屬,統統稱為扁食,蓋始于明時也。”徐珂還說道:“餑餑,餅餌之屬。北人讀如波波,不讀作勃字之本音也。中有餡。”餑餑是北方滿族人對面食制品的總稱。有蒸餑餑、炸餑餑之別,而用水煮的餃子則稱之為煮餑餑。
清光緒二十八年重印《順天府志》“歲時民俗”摘引自劉若愚《酌中志》“正月初一日,五更時分起床,焚香,放紙炮,將門門或木杠于院中地上拋擲三下,名日`跌千金'。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于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是日互相拜。”這些都是中國新年吃餃子的歷史記載。
二、各地民俗生活中的餃子
數到珍饈是食羊,西瓠餃子辣酸湯。今朝供客添佳味,烙餅加攤韭菜黃。這是天津地區的民俗歌謠,餃子作為首要的美食,被記錄在其中。
夏令去,秋季過,年節又要奉婆婆,快包煮悖悖。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婦好費張羅。清人李光庭記錄下來的這首民謠,更是把清代民間媳婦用餃子孝敬婆婆的故事真實地記錄了下來。
不僅是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吃餃子吃出了土習慣。大年三十,各種節令,都要吃餃子。“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年三十夜煮餃子也有講究。山東民間燒火用的柴草,要選用豆秸桿或芝麻秸桿,因為豆秸桿在燃燒時會發出“嚼嚼啪啪”的聲音,比較符合過年“響亮響亮,人財兩旺”的口彩,寓有火越燒越旺,來年的日子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之義。煮餃子,不能用鐵鏟亂攪動,要順著一個方向,貼著鍋沿推動,形成圓形,與擺放餃子之義相同。這些都是通過餃子寓意了美好的新年心愿。民國二十五年《重修正陽縣志》也記載到:“正月元旦,……釀肉裹面食之,曰`水餃',亦曰`餛飩'。”可見,年節吃餃子的習俗由來已久。
三、事死如事生的餃子
喪葬古稱兇禮,是人生禮儀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總希望己故的親屬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寧。辦理喪葬的時候,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誠信誠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這就產生了給死者上供等風俗。供品有肉、菜、饅頭、花模、酒、茶、水果等,當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餃子。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民間,人死之后要過“七”,,也叫“燒七”。從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焚香燒化紙錢、祭祀的禮儀。在山西的東南地區,從一七至七七,所供的祭祀食品是有明顯區別:“一七饃饃二七糕,三七齊勒四火燒,五七芥菜餃子不可少,六七、七七死者挑。“
不僅是金榜題名要吃狀元餃,出門做生意要吃元寶餃,供奉先人也要獻上芥菜餃,中國人吃餃子,吃出了一個上千年的文化情結。
四、餃子該蘸醬油還是蘸醋吃?
餃子餡料多樣,蔬菜,水果,牛羊肉,豬肉,應有盡有,餃子皮可以是大麥麥粉,也可以是混雜了青菜汁的皮爾,有的還有艾草等其他顏色的植物色素混入。造型也可以是月牙形,元寶形,兔子,刺猬形,總之,中國人在做餃子的藝術方面,真當是天才。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南北地方差異大,吃餃子,到底該蘸醬油吃還是蘸醋吃呢?小編一直很好奇。在我的老家重慶,我們吃餃子是蘸醬油吃,最好還有點蔥花和油辣子,餡料最好是韭菜豬肉餡,那個香味四溢,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有時候,我真不知道餃子蘸著醋,有什么好吃的。。。酸唧唧的而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217/7284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