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個復合病因的綜合病癥,是由于體內胰島素缺乏或拮抗胰島素的激素增加,或胰島素在靶細胞內不能發揮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質及脂質代謝紊亂的一種綜合征。其特征為血循環中葡萄糖濃度異常升高及尿糖、血糖過高時可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即多飲、多尿、多食及體重減輕,且伴有疲乏無力。嚴重者可發生酮癥酸中毒、高滲性糖尿病昏迷,且易合并多種感染。隨著病程的延長,其代謝紊亂可導致眼、腎、神經、血管及心臟等組織器官的慢性進行性病變。若得不到及時恰當的治療,則可發生心臟病變、腦血管病變、腎功能衰竭、雙目失明、下肢壞疽等而成為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危害如何?
糖尿病在全世界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在發達國家已被列為繼心血管疾病及腫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玻目前糖尿病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在動脈硬化及微血管病變基礎上產生的多種慢性并發癥,如糖尿病性心臟并糖尿病性肢端壞疽、糖尿病性腦血管并糖尿病性腎并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及神經病變等。因糖尿病引起失明者比一般人多10~25倍,目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已成為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糖尿病性壞疽和截肢者比一般人多20倍;糖尿病較非糖尿病者心血管系發病率與病死率高2~3倍;糖尿病導致腎功能衰竭比腎病多17 倍。總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已引起全世界醫學界的高度重視。
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什么?
在胰島素及抗生素應用以前,糖尿病性酮癥酸中毒及感染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自1921 年胰島素應用于臨床至今已有70余年,糖尿病性昏迷及感染所致的死亡急劇減少,大幅度延長了糖尿病患者的壽命。與此同時,在糖尿病動脈硬化及微血管病變基礎上產生的慢性并發癥,已成為左右糖尿病預后的主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致殘致死的患者逐漸增加。其中糖尿病性心臟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并腎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美國據 Joslin Clinic的統計(1966~1968),心臟病死亡占54.6%,腦血管病死亡占10.0%,腎臟病死亡占8%,包括其他血管損害死者亡共占74.2%。在日本,據坂本1971~1980年9737例糖尿病死亡調查,腦血管障礙死亡者為16.4%,糖尿病腎病死亡的占12.8%,缺血性心臟病死亡者占12.3% ,其血管損害死亡者共占41.5%。我國雖沒有糖尿病死因的全國統計,但據北京協和醫院19 58 ~1977年174例死亡糖尿病人統計,死于心血管40例,占23%,死于腎功能衰竭17例,占9.8%,死于腦血管病41例,占23.6%。
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選擇治療方案?糖尿病的治療是綜合治療,目前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是:①糖尿病教育;②飲食治療; ③運動療法;④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胰島素、中藥);⑤血糖監測。由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生活環境、年齡不同,因此治療方案也不同,但不論哪種類型糖尿病,不論病情輕重,都要進行飲食治療。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應以胰島素治療為主,配合飲食治療及心理調整。北京兒童醫院采用糖尿病兒童夏令營的形式,對兒童糖尿病的治療收到較好的效果,受到國內外的重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情較輕者應以飲食治療及運動鍛煉為主(有嚴重合并癥者活動應有所限制) 。尤其是非胰島素依賴型肥胖者更應以運動療法及飲食療法為主,適當的運動可使糖尿病人增強體質,消除大腦皮質的緊張狀態,提高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用量減少,具有減肥、降低血糖、血脂的作用,對于防止或延緩各種并發癥具有一定作用。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在飲食治療及運動療法情況下,血糖控制不滿意可加服口服降糖藥及中草藥或針灸治療,若加服口服降糖藥治療,血糖仍不能很好控制,可改用胰島素治療或胰島素與口服降糖藥聯合應用。對妊娠糖尿病應采取胰島素配合飲食治療。對老年人糖尿病應采取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選擇第二代磺脲類藥)或中草藥、氣功療法綜合治療。對于糖尿病的慢性病變應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上不少患者采用單純西藥治療,血糖控制不夠理想,糖尿病及合并癥的臨床癥狀不能解除,若配合中醫藥治療后,血糖能穩定地控制,糖尿病及合并癥的臨床癥狀能明顯改善。 糖尿病能根治嗎?
由于原發性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故至今糖尿病尚無根治措施。采用飲食治療、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胰島素及傳統醫藥治療,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但目前還不能根治糖尿玻因此那些所謂能夠根治糖尿病的靈丹妙藥是不可信的。即使有的患者經過適當的治療,臨床癥狀消失,血糖、尿糖恢復正常,與正常人一樣參加工作及勞動,若做葡萄糖耐量試驗,也仍不正常,呈糖尿病曲線。若此時不注意調養,飲食不控制或不按醫生的要求治療,還會出現高血糖及尿糖。因此可以說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需長期堅持治療,即使病情理想控制,也要堅持飲食治療,并定期到醫院復查。
只要糖尿病人堅持長期治療,與醫生密切配合,長期穩定地控制糖尿病,就可防止或延緩糖尿病合并癥的發生和發展。
患了糖尿病后壽命就會縮短嗎?
糖尿病患者的預后及壽命長短決定于糖尿病控制的好壞及合并癥的嚴重程度。
若糖尿病不認真治療,長期控制不好,合并癥越來越多,則會喪失工作及勞動能力,壽命就會縮短,反之若能長期認真治療糖尿病,使血糖長期穩定,合并癥就有可能推遲出現,糖尿病患者可以與正常人一樣參加工作及其他社會活動,就可以與正常人一樣享受同樣的壽命。目前在我國不僅能夠大批生產治療糖尿病的主要藥物胰島素(包括高純度胰島素)及各種降糖藥,而且我國還有歷史悠久的傳統醫藥,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醫藥工業的蓬勃發展,有可能在中國傳統醫藥中尋找研制一批降糖降脂防治糖尿病并發癥的新藥。所有這些都為糖尿病患者獲得長壽創造了有利條件,只要糖尿病患者堅持長期合理的治療,使病情滿意控制,那么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盡享天年。
糖尿病遺傳嗎?
經過近幾十年的研究,一致認為糖尿病是一個多病因的綜合病癥。因為糖尿病病人親屬中的糖尿病發生率要比非糖尿病人親屬中的高,故說明糖尿病有遺傳傾向。英國Pyke觀察單卵雙胞胎糖尿病達20余年,1982年他總結了200對單卵雙胞胎糖尿病的調查分析。其中單卵雙胞胎糖尿病的一致性(即兩個在出生后的不同時間里都患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為90.6%,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為54.4%,說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遺傳傾向較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更為顯著。糖尿病有遺傳傾向,雙親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一代并非100%都患糖尿病,僅有5%得糖尿病,若雙親中只有一個有糖尿病,則子一代患糖尿病的機會更少,且常隔代遺傳。
糖尿病初期為什么有低血糖反應?
有些NIDDM病人在糖尿病診斷之前或糖尿病初期有反應性低血糖表現,疲乏無力,出汗,顫抖,饑餓難忍,多發生在早餐后或午餐后。少數病人出現嚴重低血糖。這主要是由于這些病人的胰島B細胞雖有缺陷,但尚有一定分泌能力,在進餐之后胰島素分泌的早期快速相基本上不出現,胰島素分泌推遲,分泌高峰后移,分泌總量仍接近正常,因而出現反應性低血糖。糖尿病繼續發展,胰島B細胞缺陷加重,胰島素分泌量逐漸減少,同時存在胰島素抵抗,則不再出現反應性低血糖。
不同類型的糖尿病發病方式有何不同?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發病,一般發病較急,發病時病情重,常以酮癥酸中毒為首發癥狀。而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在成年發病,發病緩慢,患者在數月或數年內漸發生口渴、多飲、多尿、多食及體重減輕等癥狀,約60%~80%有肥胖史。有的病人是在健康檢查或因其他疾病偶然發現,有的患者首先發現并發癥如化膿性皮膚感染、尿路感染、婦女外陰瘙癢、膽囊炎、結核病,甚而因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昏迷入院;育齡婦女可有多次早產、死胎、胎兒畸形、巨嬰、羊水過多、先兆子癇等病史發現本病;也有的患者首先發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動脈硬化、冠心并腦溢血或血栓、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等,然后追溯及本玻
有多飲、多尿的癥狀就一定是糖尿病嗎?
典型的糖尿病人有多飲、多尿的癥狀,但有的人喝得多或尿得多,血糖正常,并不是糖尿玻如尿崩癥是由下丘腦或垂體后葉病變所引起,臨床可出現煩渴多飲,多尿,甚則嚴重脫水,但血糖正常,尿糖陰性。再如精神性多飲或精神性多尿癥,也表現為煩渴、多飲、多尿,但血糖正常,尿糖陰性,此種病人往往有精神異常或有精神刺激史,常伴有神經衰弱等一系列癥狀。另外,在生理情況下,天氣寒冷時尿量也增加,氣候炎熱多汗時喝水會增加。因此診斷糖尿病不能僅憑臨床癥狀,更重要的是要化驗血糖以明確診斷。 在什么情況下應懷疑糖尿病?
在下列情況下應考慮到糖尿病發生的可能,應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
(1)有糖尿病家族史且40歲以上者。
(2)特別肥胖或消瘦者。
(3)體重減輕而找不到原因,特別是原來肥胖,近來體重減輕者。
(4)有多飲、多尿者。
(5)易患癤癰,尤其發生在癤癰發病率較低季節如冬季。
(6)反復尿路、膽道、肺部或其他感染者。
(7)婦女外陰瘙癢而非滴蟲感染。
(8)有感覺障礙、疼、麻等周圍神經炎癥狀。
(9)較早出現白內障或視力減弱者。
(10)間歇性跛行、下肢疼。
(11)下肢潰瘍久不愈合者。
(12)浮腫、蛋白尿,類似腎病綜合征。
(13)尿潴留、頑固性便秘或腹瀉。
(14)早期出現動脈硬化癥狀,如心絞痛、心肌梗塞、腦血管病變(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15)出現酮中毒癥狀。厭食、惡心、嘔吐等,甚至一開始即出現昏迷。
(16)有分娩巨大嬰兒(體重大于4kg)史者。
(17)有妊娠并發癥,如多次流產、妊娠中毒癥、羊水過多、胎死宮內、死產者。
(18)有反應性低血糖者。
糖尿病的治療包括哪些內容?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因此目前糖尿病還不能根治,只能做到有效的控制。目前治療糖尿病是采取辨證綜合治療措施,包括以下內容:
(1)糖尿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
(2)飲食療法。
(3)運動療法。
(4)藥物治療。口服降糖藥及中草藥,應用胰島素。
(5)血糖監測。
(6)其他:心理調整、針灸、氣功、胰島移植。
當然由于每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同,所采取的治療方法也不同。有的糖尿病患者采取一種治療方法就能很好的控制病情,有的患者則需采取幾種治療方法才能控制疾病發展。但是有一點應該明確,不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不論病情輕重都應配合飲食治療。
糖尿病治療的目的是什么?
糖尿病的治療是長期而細致的工作,必須結合患者的病情、生活條件及工作環境等,制訂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治療方案,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治療糖尿病的目的在于:
(1)糾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謝紊亂,促使糖、蛋白質和脂肪正常代謝。
(2)緩解高血糖等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癥狀。
(3)防治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和防治心血管、腎臟、眼及神經系統等慢性病變,延長患者壽命,減少病死率。
(4)肥胖者應積極減肥,維持正常體重,保證兒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長發育,保證糖尿病孕婦和妊娠期糖尿病產婦的順利分娩,維持成年人正常勞動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糖尿病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延長患者壽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糖尿病患者生活不規律有什么后果,怎樣才能做到生活規律?
有規律的生活對長期穩定控制血糖及防治并發癥有很重要的關系。反之生活無規律,不注意飲食控制、適當活動及控制體重,將會產生以下可怕的后果:①使血糖不能很好的控制,合并癥不知不覺地進展;②由于白內障使視力減退,由于視網膜病變可導致失明;③由于神經病變可致肢體麻木、疼痛;④由于腎臟損害可致尿毒癥;⑤可出現嚴重的肢端壞疽,需手術截肢;⑥由于動脈硬化可致冠心并心肌梗塞、腦梗塞、腦血栓、腦出血,嚴重者可死亡。
因為糖尿病的預后決定于合并癥,為預防糖尿病的合并癥,應首先建立起有規律的生活。每天的吃飯時間、每次進食量及進餐次數大體相同;每天工作和學習的時間及工作量大體相同;每天體育活動和練氣功時間及活動量應大體相同;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的作息時間應大體相同;保持標準或接近標準體重,肥胖者應有計劃的減肥;若特殊情況如外出開會、旅游等難以做到生活規律時,應對藥物、飲食、活動三方面靈活調整。
怎樣判斷低血糖反應?
不僅是糖尿病患者,他的家屬及同事都必須認識低血糖反應,以便及時治療。當糖尿病患者出現下列表現時應懷疑低血糖反應。
(1)心慌、手抖、冷顫。
(2)頭暈或頭痛。
(3)出汗過多,臉色蒼白。
(4)饑餓,全身軟弱無力。
(5)眼前發黑,視力模糊。
(6)昏昏欲睡。
(7)心里清楚,但說不出話來。
(8)反應遲鈍、發呆。
(9)性情改變,精神抑郁或異常興奮。
(10)脾氣暴躁。
(11)走路不穩,如同踩在棉花包上。
(12)個別人發生全身抽搐。
低血糖發作時如何應急處理?
糖尿病患者無法預知何時會發生低血糖,不論在任何時間和地方,如在家中、辦公室、大街上、駕車時或在沙灘上等,都有可能發生低血糖反應。一旦低血糖反應發作時,患者應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盡快進食糖類食品或飲料。治療一般低血糖反應的應急措施是食用含有15~20g葡萄糖的食物或飲料。下列是含有15~20g葡萄糖的食物分量:280~380mL可樂,250~340mL橙汁,210~280mL橙汁汽水,30g面包,3~4片B-D葡萄糖片。進食后宜休息10~15分鐘,如15分鐘后仍感身體不適,可吃些水果、餅干、面包等含糖食物。若低血糖反應持續發作,應立即將患者送往醫療室、急救站、醫院進行搶救。
如何預防低血糖?
(1)按時進食,生活規律化。糖尿病人應按時進餐,不能延遲吃飯。若不得已延遲吃飯,應預先吃些餅干、水果或巧克力等食物。
(2)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藥物用量不能隨意增加,須在醫師指導下,根據血糖作適當調整。胰島素應在飯前半小時左右注射,并按時進食,每次注射胰島素時仔細核對劑量。在從動物胰島素換用人胰島素時,根據患者的情況,可將劑量適當減少。
(3)運動量保持恒定。每天的運動時間及運動量基本保持不變。過大量運動前宜適當進食,或適當減少胰島素的用量。
(4)經常測試血糖。注射胰島素的病人,應自備血糖儀,保證每天自測血糖,若有低血糖感覺應自測血糖,每次血糖結果應記錄下來。
糖尿病患者為何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糖尿病患者由于體內代謝紊亂,體質弱,抵抗力差,極易合并各種急性和慢性感染。另外,一旦感染,不僅難治,而且使糖尿病病情更加惡化。因此糖尿病人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預防感染。
(1)要勤洗澡,勤換衣,保持皮膚清潔,以防皮膚化膿感染。女性用化妝品也有引起感染的可能,男性刮臉時要小心,以免弄破皮膚造成感染。
(2)注意口腔衛生。糖尿病人易并發牙周并口腔霉菌感染,因此要保持口腔衛生,要求做到睡前、早起后刷牙,每次餐后要刷牙漱口。
(3)糖尿病人易合并泌尿系感染,尤其是女性患者,因此要經常保持外陰清潔,便后及性生活后要求局部清洗,這對預防尿路感染有一定作用。
(4)講究腳的衛生。糖尿病人易較早發生動脈硬化,糖尿病人中足壞疽的發生率比非糖尿病人高17倍。即使足部輕微損傷都會引起感染,發生壞疽,甚者需截肢。因此對每一個糖尿病患者來講足部的保護都十分重要,足部的衛生如同每天洗臉一樣。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檢查足部情況,發現有水泡、皮裂、磨傷、雞眼、胼胝、甲溝炎、甲癬等要及時處理;每天用溫水洗腳,腳趾縫之間要洗干凈,后用柔軟吸水強的毛巾擦干,并用羊毛脂涂抹;鞋要大小合腳,最好是皮鞋,襪子要柔軟平整合適,趾甲不要剪的太短,應與腳趾相齊;不要赤腳走路;不要用刺激性藥物如碘酒、石碳酸等。
看文倉www.kanwencang.com網友整理上傳,為您提供最全的知識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0/118358.html
文章列表